关于银英战舰的一点研究-埃阿斯级2
库·赫林 舷号:0301
服役经历:
782年3月 在海尼森第二船厂竣工
782年3月15日 成为第3舰队旗舰
789年1月 第一次改装
795年3月 第二次改装
796年10月12日 亚姆立札前哨战中被击沉
796年11月1日 除籍
库·赫林在设计之初就要求机动灵活,而在采用与同级舰相同的动力推进系统的前提下,要达成这个设计指标就只有减重一个办法了:设计师取消了10门舰首主炮,取消舰体中央的一切多余设备,包括多数侧炮炮塔,舰尾舷侧的武器列阵只保留一排。穿梭机机库也做了小型化处理,并由此造成了情报传达能力的降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不得不在舰尾下方增设了中型天线。但这还是不够,于是又对舰体结构进行了修改,包括减少装甲的厚度,这直接导致了舰体强度的降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有付出就有所得,库·赫林拥有了比同级舰更强的加速性和机动力。因为能在舰队阵列中快速移动,所以比较适合积极掌控战情的舰队司令。虽然因为武备的减少造成了攻击力上的不足,但在万艘规模的舰队战中,除非进入发生1对1局面的混战,几乎对战斗没有影响。
在莱兴轨道上的小行星带遭遇战中,库·赫林被己方战舰撞击失控,最终撞毁在小行星上的元凶,正是比正常埃阿斯级低得多的舰体强度。相对于1157米的舰长,舰宽只有72米,本来就没有多余的防御能力,还要靠降低舰体强度的方式达成设计指标,无异于是饮鸩止渴。





里欧·格兰特 舷号:0501
服役经历:
782年5月 在海尼森第二船厂竣工
782年6月11日 成为第5舰队旗舰
785年5月 第一次改装
790年2月 第二次改装
794年3月 凡佛里特星域会战
795年2月 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
796年5月 第三次改装
796年10月 亚姆立札星域会战
796年11月 成为同盟军宇宙舰队总旗舰
799年2月 兰迪马利欧星域会战
800年1月16日 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被击沉
如果说库·赫林是埃阿斯级强化机动能力的尝试,那么里欧·格兰特就是强化炮击能力:加长的舰首主炮模块搭载了于普通埃阿斯级2倍长度的光束收束装置,在不增加主炮口径的情况下提高收束率,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既不会减少主炮数量,又能增加主炮射程。相应的,里欧·格兰特的舰长达到了1260米,比标准埃阿斯的1159米长了101米,比帝国军最长的加尔加·法尔墨长了50米。在旧设定中的解释是因为里欧·格兰特和库·赫林是早期建造的,所以舰首的主炮模块会比较长。
在新设定中,里欧·格兰特被划归到后期型,在建造过程中,经由费沙流入的帝国技术,使得长射程的设计指标得以实现。而本舰的设计思路也由阿咯琉斯II和迪欧梅蒂斯等舰继承。
作为常年活跃第一线的战舰,里欧·格兰特和老将比克古一起见证了宇宙舰队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也一起战斗到了最后。宇宙历800年1月16日23时40分,拥有200年历史的自由行星同盟宇宙舰队在这一瞬间随着最后的司令官与总参谋长一起消失了。







佩加蒙 舷号:前期06后期601
服役经历:
783年6月 在海尼森第一船厂竣工
783年6月15日 成为第6舰队旗舰
789年6月 第一次改装
794年3月24日 凡佛里特星域会战,在混战中被击伤
794年5月 第二次改装
796年2月11日 亚斯提星域会战被击沉
796年3月1日 除籍
在阿咯琉斯级的设定中,标准版舰型由帕特罗克洛斯变成佩加蒙,此后的阿咯琉斯级都是以佩加蒙作为标准模板建造,新设定还是改成了帕特罗克洛斯。在第一次改装中,延长了舰尾下部的亚空间稳定器,增设了侧面炮台。而在新设定中,亚空间稳定器改成了特大型超光速天线。佩加蒙也经历了第二次改装,这次改装舰首上方加装了18连装大型导弹发射架,为了弥补后部防空炮的不足,将舰载机的数量增至36架,舰尾加装6根大型天线,使大型天线达到了12根,这次改装加强了攻击和舰队管制能力。而穿梭机机库上方加装的设施没有说明是什么,大概是某种特殊设备吧。加装的导弹发射器虽然能提高攻击力,但这也违背了埃阿斯级的设计初衷,裸露在外的发射架如果被击中,极易引起弹药殉爆。而允许这种不安全的设备装在自己的战舰上,也只有穆亚这种莽夫了吧。
从佩加蒙接受如此大规模的改装可以看出,身为国防部长的特留尼西特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文官制度的原则,国防部长的权限是要比军队高的,自然话语权也比席特列和罗伯斯重,在亚斯提星域会战前,同盟军收到了来自费沙的情报,并以此指定了用2倍兵力三面合围的作战计划。可以说,这次的作战就是场轻松的军事郊游。而参战的三名舰队司令作为特留尼西特的亲信,也是众人皆知的事。特留尼西特的目的是想借这次胜利增大亲信在军队的话语权。可惜事与愿违,第4、第6舰队被击溃,舰队司令战死,要不是第2舰队力挽狂澜,这场战斗就会变成帝国军的完全胜利。而慕亚中将的昭和言论也可以看出同盟军其实是美军的皮,昭和的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