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学易漫谈01】认知世界的入口||基础篇

这篇文章是【学易漫谈】系列直播的第一个预告。
不出意外的话,我应该会在周日晚上8点左右开始这个系列的直播。
这是我第一次“从零开始”的知识分享。以前我很少去涉及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而在《易》中,我发现这个习惯在知乎上给很多朋友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困难。
所以,我决定了这一系列直播的基调就是“从最基础开始”。
当然,我仍然不会把习以为常的东西当做“最基础”,这就是这篇预告想要说明的问题了……
总之,B站上我属于绝对的“新人”,但不管如何直播的时候我会同步B站,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到时候捧场~🤪

学易漫谈是一个学习《易》的分享。
我希望这个分享能够帮助一部分朋友深入到《易》的趣味之中。
《易》的有趣就在于它可以成为我们处理各种生活问题的工具,它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展开自身的“实践”。
它服务于我们想要成就的目标,为我们提供实现这个目标的行动,所需要的作为一切动力的——“认知入口”。
学习《易》有能力激发我们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展开一个行动所需要的一切“思想准备”。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学习《易》,是实现目标的“认知入口”的原因。
基于以上的一个想法,学易漫谈的最理想的结果,就是能够帮助学习者来达到对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
出于这个理想,漫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结论的分享,而是一个希望能够在分享中,激发参与者得出自身感悟的过程。
当然,我自己也是参与这个过程的一员,也渴望这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还能“若有所得”。
同样,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更多有意愿的朋友,能够从分享中受益,这是我第一次采用“从零开始”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计划。
我会尽其所能说清楚深入《易》的步骤。
同时,又以直播和直播后的剪辑作为基础,来达到尽量详细生动的展开学习《易》的一个路径。
所以,这篇文章的完整形态,应该是在我直播并剪辑完视频之后才能形成。但文字的先行确实也有一个最好的作用,那就是为任何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个前期内容简介和资料汇总的作用。
我会在先行文字中列出一个视频大纲,并简要说明这个大纲中要动用的文献、资料和参考都是什么,以便于有意愿深入的朋友,自行检索。
好了前期说明做完了,我们可以进入正题了。
第一期的内容,我们会围绕学《易》的一些基础展开。
但注意,这个基础并不是所谓的解释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八经挂”之类的问题。
这类问题其实都不需要单独拿出来说。
一方面作为中国人,大家或多或少都已经有所了解,不能深入到“卦衍”之中,再解释概念,都不会增加我们对这些概念的体验和洞见。
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重挂,我们完全可以一步步展开这些基础知识。
比如屯卦下卦的“震”为什么没有“大动”的象,而是磐恒,利居贞?于是互挂的“艮”和“震”的“互节”就出现了。这不仅可以帮我们深入理解八经挂里的震、艮,同时,又可以让我们明白屯卦的“利建侯”这种说明,为什么又要限定为“勿用有攸往”这种不要去“行动”的感觉。
所以呢,这里所谓的“基础知识”完全不需要单独拿出来说,而我们这里所谓的“基础”指的是,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一个“心态”来学习《易》?
所以,首先第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在已有的学习《易》的态度中,做出一个“选择”。
《易》固有的学习态度分两路:
1,象数。2,义理。
在这里,我们并不会做选择题,实际上我们要拆分这两个流派。
在象数派里,我们取“象”,在义理派里我们取“义”。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入门”。
象生动而数繁琐,义言简而理枝蔓。
数太过算计,而理太过说教。
数、理不是不好,而是对于我们入门不好。
那么第二个呢,就是即便只在象义上下功夫,也照样可以一门深入,直取《易》的精髓。
这里有两个大师级的人物可以成为参考。
一个是尚秉和,一个是王夫之。
尚秉和被称为象数派的大师,但实际上他极偏象,而少言数。他的《周易尚氏学》几乎全言象,而少谈“变”。
王夫之呢?则又是义理中偏“义”少“理”的典范。尤其是它的《周易外传》直抒胸臆,看起来像说理,实际上却是“用义”。
这两位大家的学问,将会是引领我们入门象义的“路灯”。
尤其是尚秉和,他的《周易尚氏学》将会是我们一路展开《周易》最重要的基础文献。

我们会用《周易尚氏学》来解释什么叫“曲中肆应不穷”,以及为什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卜筮”与后世术数的算命迥然不同。
同时,我们也会通过这本书来展开一系列对《周易》的说明。
比如到底该如何来解“易”字?为什么说简易、不易、变易、并不是对“易”字最好的解释?
以及《连山》《归藏》,《周易》这三易的命名规则是什么?
把这些问题说清楚,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厘清概念,开始学习《易》的。
再次,我们需要说明一些《易》的一些在大众中非常流行的概念为什么不能当做《易》的基础,而只能成为“用例”,只有在我们学《易》有了一定基础后,再深入了解才更有价值。
比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的“排列”为什么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学《易》的起点:

这样的排列,甚至包括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排列”和六十四重挂的关系?
它们真的是重挂的更早的“起源”吗?


其实这个关于《易》的演化问题,还可以追溯到五行和河图洛书与先后天八卦的“纳配”:


说到五行和河图洛书,我们就不能避免干支和易的纳配了:

天干的纳配以及对“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一个象征
在基础篇里,我们对这些概念的梳理,其实都是说明它们起自什么样的更为基础的理念。
那就是乾坤所标注的第一个现象——元亨利贞下周流不滞的“自我觉察”。而对这种自我觉察的标注,可能才是太极图的一个最基础的底色:

而同样通过这样一个“天下万物皆备于我”的自指式觉察,我们可能才能理解什么叫参天两地:

是不是已经感觉到很难了?
没关系,我们在基础篇中并不会过度深入的展开这些概念。
因为这些概念,本身就不是《易》的“体”——也就是它的根本,事情很可能是反过来的,它们都是后人学习《易》的“用例”——也就是自我感悟的举一反三罢了。
如果我们在没有学《易》基础的情况下,过度深入的接触这些知识,大概率的我们就只能成为别人“用例”的追随者,而很难体验的从《易》中那更可贵的“我的自得”。
儒家所谓的“为己之学”,最珍贵的就是这个自得,我希望通过【学易漫谈】这个系列,将这份可贵的“自得”带给你,带给我,带给我们所有人。
好了,我知道这些内容在眼下的文字里我都远远没有说明。
没有基础的朋友一定是满头问号……。
但就像我再刚开始说的,这是这篇分享的“先行介绍”随后,我会尽快补上直播,以及直播后视频剪辑的详细展开。
我之所以选择用视频来说明,实在是因为这类问题用文字展开总会带来理解上的“滞涩”,而【学易漫谈】这个系列的愿望就是尽最大的可能性,帮助有兴趣的朋友——入门。
好了,这就是前期文字的全部了~
随后,希望在这篇分享的不停修正中,我们能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