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情绪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当我们感受到某种情绪时,我们的身体往往会发生各种变化。例如在观看恐怖电影时,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心跳非常快,在争吵时我们的呼吸会变得更沉重。
早在1880年代,人们就认为身体的变化(例如心跳加速)会引发情绪变化,但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没有定论。现在,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光遗传起搏器,用于在自由活动的小鼠中精确地、针对细胞类型的控制心率,最高可达每分钟900次。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发现,光学诱发的心动过速有力地增强了类似焦虑的行为,但仅限于“危险”的环境下,这表明中枢(大脑)和外围(身体)过程都可能参与情绪状态的发展。
也就是说,单纯增加小鼠的心率不足以引起焦虑,但在可能的“危险环境”中,增加心率会引发焦虑行为。
为了确定潜在的机制,研究人员使用全脑活动筛查和电生理学来寻找被施加的心脏节律激活的大脑区域。发现后岛叶皮层是自下而上的心脏内感受处理的潜在中介,并发现对该大脑区域的光遗传抑制减弱了由光心脏起搏诱导的焦虑样行为。
那么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情绪从何而来?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人们在处理身体信号方面为什么会有不同。但这项研究发现,要把身体和大脑联系起来考虑,才能理解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起源。这一发现可能对慢性焦虑症的治疗产生影响。
关注知乎、公众号:陶术生物 ,带你一览全球最新科学新闻。
原文链接:
Hsueh, B., Chen, R., Jo, Y. et al. Cardiogenic control of affective behavioural state. Nature (2023). https://Hsueh, B., Chen, R., Jo, Y. et al. Cardiogenic control of affective behavioural state. Nature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