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社会学:饭圈为什么永远在撕哔?撕哔的社会学含义是什么呢?

这么久没有更新追星社会学(Fandom Perception in Socio-anthropology)的专题,我都快忘记开B站,是为了分享,我和我的朋友们关于追星这件事的一些看法。
那么既然最近大家对本人非常关心(虽然也不怎么爱护)那么正好我们来聊聊,我关于追星讨论这件事的立论基础。

其实,不管我们想要讨论什么内容,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需要基于一个共识,才能开始正常的交流。
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交流的语境里,你能听下去我说的话的基础应该是:我们都认可追星这件事的正当性,我们都爱我们的爱豆,希望他们好。
而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人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看法,可能有些人可以互相理解,有些人不能。但如果只是观点有矛盾,就选择先抛弃共识,说“你不是真的爱他们,我这样的才是好人,你是黑粉”,来否认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就跟那没见村外面人的晚清农民一样,没见过洋人,就说人家不是人,是妖怪。
你有权利comment,但你没有资格judge。
所以,如果我们连“我们都爱我们的爱豆”这样基本的共识,都无法达成的话,就请你闭上你那张尊贵的嘴,点个叉离开我的视线吧。反正你听完骂完,肯定还是觉得我是神经病,我觉得你是沙雕。你又不喜欢我,我也很烦你,大家都很累的。
那么利益申报完了,能坚持到这里的人,应该都接受这个基本共识,达到这个门槛了吧。那我们来讨论一个比较深入的话题,追星究竟需要多大的共识?

为什么“撕逼”这样无用又伤身的沟通 在饭圈司空见惯
就像刚刚我diss的那些人。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饭圈的架永远吵不完,而且撕的时候大家总是在各说各话,永远既也无法说服对方,也不想听对方说什么,然后还把自己气得半死?
或许我们习惯了理性的沟通,用“先默认一个共识,然后通过交流来交换意见,弥合分歧,达成更高一层次或者更深入的,对于一个事情看法的共识”,(真是知识分子姿态hhh)我们将其称之为有效的沟通。
反之,没有达成共识的沟通就是无效的,失败的。但是这样的例子,反而在饭圈撕逼的时候层出不穷,司空见惯。
很多人肯定不明白,“饭圈女孩”为什么要一直做这样无用又伤身的激烈沟通呢?
因为其实,撕逼可耻,但有用。
我们习惯了交流是为了找共识,但用于饭圈,很多情况下,双方但发言输出(Export)不是为了找到共识,也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理解,更不是为了和对方交流。而是仅仅为了宣泄他自己的情绪,甚至达不到表达他自己的看法的水平。

为什么需要 仅仅为宣泄情绪的无效沟通?
坏处我们都看到了,乌烟瘴气,当然,这样暴力沟通也是有好处的哈。
毕竟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其实相当大的!而且年轻人的情绪,也缺乏一些有效的宣泄口。毕竟我们也没有养成,从小去定时心理医生的条件和习惯,那么关爱自己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确实也需要发泄的的方法。
本来在追星这件事里,爱豆就正好扮演了这个,宣泄的角色,和共情功能。
很多时候,当一个粉丝说,他觉得爱豆受了什么不公的对待,很可能是他在投射,自己曾经遭受过一些不公的对待。比如在学校,在朋友之间,在职场,在一些同辈竞争当中。然而由于现实所限制,很难去向他人表达“我”感受到的不公,也没有办法去为自己争取渴望的公平。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都是要以大局为重让步,而且还手是要付出代价的,绝大多数人不肯付出这个代价。
但是做粉丝不一样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这个空间的屏障保护,我去为一个爱豆鸣不平的时候,没有什么道德风险,无所畏惧。平时你在路上和人吵架,你要顾及自己的颜面,估计对方的感受,顾及那个环境周围的人的眼光。可是互联网上不用啊,骂就完事了,心里的负罪感减小了。另一方面,为他人发声听起来就比为了争取我自己的利益,要更具有正义感。还满足了内心,守护他人的愿望。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在输出这种激烈情绪的时候,其实就是发泄。虽然看起来很变态,但其实可能是有利于自己心理上的健康的。(如果不计对他人的伤害的话,当然并不鼓励大家用网络暴力他人来发泄情绪)
而且爱豆他对“我”造成过积极的影响,那么“我”也愿意相信,我们为他而战的行为,也可以对他造成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回报的补偿心理,为他花钱什么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果“他”成为过“我”的情绪的避风港(共情功能),那么可能我也希望我现在的战斗,能够为他守护一些他也觉得重要的东西,比如名誉和前程。
所以很多人谈论粉丝撕工作室,撕同事队友,对该爱豆的发展有没有用,我觉得没有意义。或者说这不是最大的意义,撕逼产生的对于自己的影响,其实比对于爱豆的作用,更重要。它像一个安慰剂,它首先安慰了自己。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一个只是为了倾倒情绪的激烈意见碰撞,除了帮助自己心理健康,这交流本身有意义吗?
还真的有。

通过撕逼 确认了自己的身份认同(粉籍)
首先,对于参与撕逼的粉丝自己来说,通过强调一种幻想出来的感受,传达给相信这个感受的群体,可以强化彼此之间的认同,并且和非我族类的“他者”区分开来。
就像狼人杀的时候,一起睁眼的那群狼人,我们通过一起“杀人”,确认了彼此的身份。而且也通过这一件事情,确认了自己,和那些跟自己不一样的可以“杀”的村民的区别。这是一个典型的Identity Establishment,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的过程。他们通过这件事,认识了自己,确认了同伴。拥有了身份,坚固了信仰。
就像我们总是觉得很白痴的“虐粉”这一个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彼此确认眼神的过程。
什么样的人能拥有坚固的粉丝,必须要美强惨缺一不可。
光是“美”是不够的,因为美只是一个非常不牢固的共识;需要靠“强”,也就是实力,来证明自己的眼光,确信自己的审美,现在共识就更强烈了一些;最后最需要用“惨”,来凝聚力量,来证明自己作为粉丝,对这位爱豆的不可或缺(哥哥只有我们了),才是最可靠的共识。只有惨,才能凝固粉丝之间的力量,此刻形成的这个共识才真的具有了战斗力。

除了社会学原理 追星更是一门关乎感情的学科
讲到这里好像一切都变得刻板又冷冰冰,无情又无聊。
其实不是的。
我看到很多,从社会学现象出发,去看待追星行为的研究,都是有欠缺的。因为他们不是参与在其中,所以直接去俯视,就忽略了追星行为是“发乎情”的,这个根本。因为人类的行为,不仅仅有被社会学原理影响的因素,很多时候,“情感”是一个非常捉摸不定的东西。
喜欢上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
不是因为他美,他强,他惨,你才喜欢,是因为你喜欢,你才会去欣赏他美,发现他强,在意他惨不惨。因为喜欢了,你才会潜意识地吸收这些信息,来强化你的喜欢的全面性,才构造出了他在你心目中完整的样子。
所以这里问题就来了,每个人出发的需求不一样,吸取的信息不一样,构造出来的那个人也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有整肃泥塑之争,为什么有CP粉和纯血唯粉和所谓团婊之争,为什么有人做妈有人做女友有人做女儿,因为她们眼里看到的本来就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同一个人。
所以,一定是不存在,绝对共识的。
但是,有这样多分歧的人们,又很多时候需要以同一个身份,去做同一件事。
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把共识降到最低,去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力量,去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所以最基础的共识就是,夸他帅,夸可爱就完事了,是最没有门槛没有风险的。
可是人的交往,是不可能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的人多了,相处久了就会发现,没有哪两个粉丝眼里,是有同一个哈姆雷特的。
能接受到什么程度,是看不同人,对于双方的分歧,有多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件事年纪越小越难,知识面越小越难,世面见得越少越难。也不用遗憾,因为体面地互相理解,本来就是全人类的课题,而且还是全人类都想做又很难做到的事。

没有共识的饭圈 因为社会化而开始需要共识
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接受不同人的看法这件事,我们真的必须快速地去学习,不然我们会失去这个圈子里,很多可贵的东西。
我们必须注意到追星这件事上,很多和过去不一样现象正在不断的涌现,因为饭圈正在扩张。
可能在10年前,追星的女孩,主要是中学生。但是10年过去以后,一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群当年的中学生长大了,他们拥有了新的社会身份,但他们已经形成了对偶像保持关注的习惯,而且会对身边同行的人造成影响,吸引他们加入。
还有一些当年的小孩,是顺应这个潮流长大的,自然合流进了追星的群体。
并且,在潮流趋势的引领下,会有更多大众,进入到这个潮流中。
所以这个追星女孩的亚文化小群体是在不断的,根据年龄延展,并且在拓宽向不同行业的。当各行各业各种文化层次的人,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就一定会带来更多不同方向的看法和意见。
那最简单就是我们能看到,有搞设计的,画画的人,搞音乐的人,做编辑写稿的人,加入这个行业,带来了高质量的一些产出;然后传媒行业广告行业,这些本来就和这个圈子有一些关联的行业的人,他们加入以后,又带来了一些来自业内的上游的看法,比如爆料和业内评价很吸引眼球。最后,可能搞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人,观察到这些现象,又开始了他们的思考和实验。
不断有新的人群在加入,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就更加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于是追星这件事,这就和量子力学一样,当你去观察他的时候,它被观察的样子,其实已经在发生变化了,只是我们在观察的初期浑然不觉。
我们还在当它是一个,只有初中生小打小闹的产业。那其实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粉丝的需求了,而且也越来越难用要求初中生听学校管理的方式,去要求这些人按照十年前的方式去追星。所以说不要教人追星吗,那些“饭圈铁律”不是已经一再被嘲笑了吗?因为由奢入俭难啊,习惯了自由发言,也尊重和自己不同到评价的话,到亦步亦趋的粉丝社群里刹不住车啊。

知识分子合流后的饭圈 讨论风气的变化
当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加入到讨论的时候,他们是需要建立,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渠道的。可能他们只需要3句话,确认对的人,很轻易的相信对方,能默认一个共识的前提,比如说我们都相信,我们是喜欢这个偶像的,虽然我们观点不同,然后我们可以放心地进行,不同的观点的输出。
然后经过30分钟的对话后,我们可以交换意见看法,交换不同的人生经验,和不同的观察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达到更高层次的共识。
即使不能,我们的观点有相当大的分歧,我们依旧相信,我们都爱他。
但是,和小学鸡(仅用于代指缺乏沟通能力的人)能这样沟通吗?
很困难。
起码需要先用3个小时,去说明:我们之间可以存在什么样的共识,为什么我们有分歧,依旧可以拥有共识?
为什么不想和小学鸡说话,因为“尊重不同的意见”这一个概念,在我们的教育中是很缺失的,而且他也没有足够的知识面,去让他思考别人的想法的合理性。遇到不同的观点,本能地让他排斥,于是就选择回避,比如先否认基本共识,来攻击对方“你肯定是因为不喜欢他!你才这样说!”
这种人我见太多了,有的人在看了我的一些很正面的文章,和一些别人发给我的很负面的匿名投稿,会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喜欢正面的偶像的人,会愿意把负面的看法发出来。”因为他无法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能接受“与我不同”的观点存在。以他小学鸡的出发点来看,负面的想法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有,就一定是想害他!是坏的邪恶的!必须让它消失!
所以他对我的看法就变成了,要么这个人精神分裂脑子有问题,要么阴谋论:她就是装的好人。
那我回应一下我拉黑小学鸡和曾经过于天真地开放提问箱这件事吧:以前我是觉得,要尊重每个人发言的自由,所以提供了这个平台。可是很可惜,不是每个发言的人,都愿意珍惜自己的发言机会。她们撒泼的时候,并不尊重发言的空间,和倾听的对象。既然投稿的各位,连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的能力都没有,一而再再而三都要我来负责的话。对不起,他们都没有对自己发言负责任的态度,我为什么要尊重他们发言的权利?我不会永远为他们负责的。

亚文化走入社会化的阵痛 值得被温柔以待
但我觉得小学鸡和社会人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小的文化圈层(追星),在面临大众化的时候,必经的一个过程,当偶像的受众群体,从小学鸡走入各行各业,走入下至8岁上至48岁的不同群体的时候,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这早已经不是一场初中生的狂欢,而是密度截然不同的海洋。所以我们会看到一只清单靠骂“体育生”带红了许凯,看到嘲羊区bot和各种注水站在骂声中兴起,看到豆瓣从鹅组走向踩组。大家对于共识的认可,正在变得更加宽容,大家也需要更轻松的方式去产出。
而这种时候,如果坚持大量小学鸡式的言论狙击,会令更加多样性的发言,从这个圈层消失,因为和小学鸡论长短真的太累了,没有人想要白白浪费时间,去对牛弹琴,去做别人老师。他们会选择更合适的对象,去进行自己更高效的沟通。比如自己的私域聊天群组,比如更好的交流平台。
她们产出优秀的作品和内容,是为了要让懂的人懂,实现同样层次的交流,不是只为了收获“虽然不知道在干嘛但是好厉害”,更不是为了收到“有时间搞这个没用的不如去切瓜。”
这样的无理要求。教他们追星,就像叫习惯坐飞机的人,下来坐马车。
理性的讨论的人撤出了这个沟通的环境,那么这一个圈子的整个讨论质量就会下降,下降的结果就是我们永远只能困在小学鸡的语境里。
就像是选择是否要从太阳系逃逸的时候,如果你不愿意坐上曲率飞船离开太阳系,那你就只能选择在飞船轨迹留下的那个保护圈里,把自己的光速降为原来的1/800,然后永远捂住自己的眼睛,骗自己说很安全。
我觉得这样挺没意思的。

是黑粉还是真爱 你说了不算 她说了才算
最后再说一件事吧。
一个人是不是爱她的偶像,不管有多少的推论方式,但这是一个二维的答案,只有1或者0,爱或者不爱。而“我”爱不爱我爱豆这件事,你说了不算,我说了才算。你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也只能我觉得。
是的没错,NCT整个团我都挺喜欢的(天团我是不是都喜欢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改日再聊)。我可能会在不同的时期,夸奖不同的成员,可能这位最近造型特别好,那位实力进步得非常快,谁谁就是有可爱之处,谁谁我就是特别疼爱。
但那又怎么样呢?
不用给我安属性,我就是永远最喜欢娜娜。
喜欢娜娜又怎么样呢?
我既不能代表娜推,娜推们也不能代表我。
没有人能规定,喜欢娜娜的人应该怎么样,也没有人可以规定我必须要怎么喜欢他,只有我们能决定我们自己的样子。
希望大家都学会,不需要用“XX的粉丝”这个群体来确认自己的身份,也要理解任何一个“XX的粉丝”的个人行为,和这个群体的形象也毫无关系。
所以不要再为了我,骂娜粉了,也希望娜粉,不喜欢我就远离我,我不会因为你不喜欢我,而放弃喜欢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