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同人ss深度解析】向着绝望,张开双臂

///////////////////////////////////////////////////////////////////////////////////////////////////////////////////////////////////////////////////
////////////////////////////////////////////////////////////////////////////////////////////////////////////////////////////////////////////////////
////////////////////////////////////////////////////////////////////////////////////////////////////////////////////////////////////////////////////
《寂静之源》Mibolis's Tranquility

你说的对,但是《寂静之源》是由泰拉茶社创作的一款明日方舟二创剧本。游戏发生在一个位于卡西米尔和乌萨斯之间的镇子“比利基斯”,在这里,商业联合会,监正会,叶卡捷琳娜工业,帝国议会,乌拉尔曼家族多条实力错综复杂,彼此牵制。你将成为一位旁观者,在情节推动中邂逅情绪复杂的镇长,强硬的将军,至死不渝的作家,战争中的悲情恋人,亟待成长孩子,探寻目标的骑士,宣扬悲剧的虚无主义者,追求正义的复仇者,维护和平的奔走者。和他们一起揭开平静水面下隐藏的根根暗流,探寻自我与存在的意义。同时对“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进行探讨。我现在在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而你只能在学校里给老师搬砖,这就是视差之间给我的资本。()
一、“我”与《寂静之源》——我与“我”的故事
自《寂静之源》发布以来已过将近半年,那个敲着键盘收束尾声的秋夜也渐行渐远,而关于米波利斯河与比利基斯的故事业已落幕,春天迈着她的脚步临近,正如故事结尾,花雨落下,绚烂的春景,活力重新绽放在这片大地。现在这个时节,恰逢《寂静之源》中的故事展开的时候,我见到大地泛出绿意,也才明白,《寂静之源》仍未落幕,它化为了《寂静之园》的死亡精魄(由于过于消极不便展出),或是《理想国》的停滞不前。它落在了我内心的一角。
在《理想国》的推进过程中,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寂静之源》犹如一座大山,投下阴影封死了《理想国》的未来;很显然,《寂静之源》是我很难跨越的一座高山,是我名副其实的集大成之作,因而它很难被超越。
我尝试过分析寂静之源的哲学思维,然而身为作者的我清楚地意识到“作者已死”这一事实,《寂静之源》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作品。它是有生命的,它会汲取读者的智慧壮大自己尽管我在落笔时并未过多思索,而那些未经思索,甚至可以说是闲笔的部分,在彼此交相辉映,呈现出一个深层的哲学森林。从尼采,到SCA-自一直到我自己,《寂静之源》无意中契合了大部分尼采的观点,与其说是“契合”,不如说它本该如此发展,尼采不过是早已亮明了它的前进方向。能够自我增殖,于是我用“怪物”来形容《寂静之源》。
这么说是否有些过于自矜了?不,我想,我付出心血的作品。应当被致以相同的敬意,它是我最骄傲的孩子,囊括着我灵魂残片的存在主义史诗,也是真实的我。
我一直以来都想想世人展示我的成果,无奈我在深渊发出的呐喊无人知晓,就连文案组的各位,也不知道我一路走来,构建《寂静之源》的呕心沥血。就在我濒临绝望时,《寂静之源》犹如救赎。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我还在谈论《寂静之源》,它拯救了我。
我觉得身体内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精神上的我,长期受精神压迫,黯淡消沉却又赋予思考,另一个是乐观的我,我的两个自我长时间扭打在一起,以至于孕育出了一只介于两者之间的怪物,它撕扯我的精神,控制我的外在。是的,《寂静之源》创作的那段时间,精神上的压力,交往上的压力,无一不是诞生它的缘由。
在创作上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的源泉是自恋,说来荒唐,我是爱着我自己的,我爱着身为创作者的自我,爱着他创造的作品,因而《寂静之源》对我如此重要,这也是我为什么在爱情事业上一无所成。
以上是我爱《寂静之源》的原因,而为什么《寂静之源》对我来说是救赎,下文将释:
最创作期间,我有想过自杀,割腕,服药,跳楼,自杀对我来说环绕着神秘感。在我一度绝望,精神崩溃时,《寂静之源》这只吞吃我灵魂的怪物又一反常态地出现,它给我带来最核心的话:
“世上只有一种存在主义,那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作品中所言荒诞解离,永恒复现虽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但其核心仍然围绕“臣服、热爱与反抗”来推进,热爱生活一词为我的世界带来了色彩,“爱生活”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接着,我又得到了另外一句话:
“所以,人类啊!幸福地活下去吧!”
——维特根斯坦
既然不感到悲伤,也不感到幻灭,我对于我自己带给我的痛苦,反抗更添痛苦(《寂静之源》中提万诺便是鲜活的例子)。于是我选择和痛苦共存,这并不是对痛苦的妥协,而是在反抗与妥协中搁浅,时而挣扎,时而忍让。在长久如针刺般的痛苦中活着,在压抑下挣扎着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知道很多人不会理解,但这就是我的生活,仅此而已。
我用《寂静之源》治疗自己,在故事的结尾,身为作者的菲娅踏上冻原,她和父亲望向压抑闭塞的天空,踏上寻爱的旅途。虽说有读者评论故事的结尾“希望流向大地”,但在我的眼中并非如此,我是如此描述,“美得令人压抑”,我用清冷美丽的景色来压抑气氛,解为充斥着迷茫,混乱与压抑的色彩。普罗米亚在梦中与逝去的家人奔向生命之树皮埃罗菲利,这看似美满的结局,实际上不尽如此。《寂静之源》中的丝柏树象征着死亡,普罗米亚实际上奔向的也正是死亡,而他本人并不知道,世间生命皆是如此,不知为何奔向死亡,奔向最后的终点,对于普罗米亚的梦,这是第一层解读。
当然了,还有不同的解读,在梦中“跑过”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意义,我将其诠释为“超越”,普罗米亚跑过向日葵田地,向日葵意味着生命与活力,而之后他奔向象征死亡的圣树,由“超越生命”,再到“超越死亡”,一步步实现的成长。家人对普罗米亚的关照使其进步,加之其内在的驱动力,他超越了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这是家庭的力量。在《寂静之源》创作的那段日子里,我与家庭极不和,我把自己闭锁在房间里,从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杜绝争吵,即使《寂静之源》对亲情有着深刻的刻画,但那并不是母爱,而是父爱。
二、穿越《寂静之源》的哲学森林——向着绝望
放下了《寂静之源》,我们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它犹如一座偌大的森林,当读者读完了《寂静之源》,这才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再次进入寂静之源。
不可否认,《寂静之源》的杂学繁多,但核心思想未曾改变,若你接触过尼采的作品肯定会觉得熟悉。
在《寂静之源》中,有两个强大的敌人,虚无与荒诞,这两者共同构成了“虚无主义”,那么,虚无与荒诞是什么?
虚无,在《寂静之源》中意味着战争,从被物化为数字编号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的103号,再到因虚无而追求毒品的镇民、军人。毒品“索尼姆”象征着虚无,它引导人们直视心中的渴望,让他们毫无回报地追求,最终一事无成,给予他们虚假的愿景。而最终,他们在梦幻与现实的落差之中死亡。请注意,这种死亡不仅是肉体上的死亡,也是精神上的消亡。明知一切毫无结果为何还要努力?这即是原因,身为毒品对立面的“伊卡洛斯”让人直视内心,使存在存在的存在,“伊卡洛斯”能让人找回灵魂中的本我,因此正是虚无主义的解药
荒诞,这里作为加缪的哲学概念出现,加缪认为:荒诞正是清醒的理性对其局限的确认。[1]加缪之荒诞是取自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的,鉴于篇幅我并不会多提及(但还是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购买《西西弗斯神话》并详细研究)。荒诞的集合体,不用多说,那必定是提万诺,提万诺在一稿中与主线故事是完全脱节的,以至于割裂,在二稿中我将其荒诞与虚无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关系,提万诺最根本的荒诞在于其对荒诞的反抗。
“生存,就是使荒诞存活。使荒诞存活,首先是正视荒诞,荒诞唯有在与人远离时才会死亡。这样,唯一前后一致的哲学立场就是反抗。所谓反抗,是指人与其自身的阴暗面进行永久的对抗(提万诺与荒诞反抗,证明自身有意义),苟求不可能有透明,每时每刻都要叩向世界,正如危险向人提供抓住反抗这一不可替代的机会,同样形而上的反抗也把意识贯穿于经验的始末,反抗就是人自身始终如一的存在,不是憧憬,不是希望,这种反抗只会遇到不可抵抗的命运,又缺乏本应与命运形影相随的逆来顺受。[2]以上观点源自《西西弗斯神话》,意在整明提万诺的反抗以及其荒诞性。
提万诺的荒诞从何而来?从他对荒诞的反抗中来,接受荒诞等同于证实荒诞,当他意识到生活是荒诞的那一刻起,他便已经接受了荒诞。在《寂静之源》中埋藏得最深的世界观,即是“世界无意义”,这一点在从维特斯坦式的论证“世界的意义必定存在于世界之外”已然有所展现。
而现在,我们谈了加缪,似乎还有一位大人物未曾出现,尼采呢?大可以不用着急,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尼采。
我们谈到提万诺,提万诺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荒诞的呢?“永恒复现”,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圈,一圈又一圈最终回到了原点,并且还有可能继续轮回下去时,你会怎么做?什么都不干,因为无论如何它都会重新来过,提万诺存在的意义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而他在看清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后最终放弃了,信仰失落,引起了自身对存在问题的叩问。发现人生毫无意义,就是人对自身身处荒诞之中的自我发觉。[3]“永恒复现”,如同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努力创造意义的提万诺,带者神秘主义的气息,构成了《寂静之源》哲学观的基石,而尼采对《寂静之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而且我看到有一种巨大的悲哀袭击了人类,最优秀的人们已经厌倦自己的事业了!”
流行着一种学说,随之而来的一种信仰:“一切皆空虚,一切皆相同,一切皆过往。”[4]
以上是尼采对虚无主义的预言,虽说是其对即将崩溃的旧道德的预言,但我将其引入《寂静之源》作为存在的虚无主义定义。
接下来,是破题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直接决定了《寂静之源》的内核。
尼采提倡权力意志说原本是留给生命的一种意义,一种目的,使生命在力的追求中超越了自身,有新的创造。然而,永恒轮回却断绝了超越与创造的可能性。当尼采强调唯有肯定了永恒轮回的命运才算达到了最高的肯定时,他实际上是说,生命本无意义,人生的肯定者应当按照生命本来的面貌接受生命,把这无意义的生命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在你清醒地看到生命无意义的真相之后,你依然不厌倦它,不舍弃它,已然热爱它,祝福它,到了这一步,你方才显出你悲剧英雄的本色,达到了肯定人生的极限!这里有一种悲壮的气概,但不可否认,悲壮背后蕴藏着绝望的沮丧,《寂静之源》是悲观主义的,其通过高贵的反抗,挣扎与幻灭,一次次思想的转向,凸显出其悲剧的内核,但《寂静之源》的存在主义,正是在悲观世界诞生的生命哲学,“寂静之源”颇有深意,流淌的河流本应喧闹,为何又是安静的?这可以结合《寂静之园》来理解,寂静即是没有存在的声音,那个世界中,一切存在都不存在,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彻底的悲剧世界。
那接下来,我们将转向更深奥,也更为神秘的部分,这一部分可视为我的一次幼稚的尝试——《寂静之源》中隐含的日神酒神的二元艺术冲动。
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酒神代表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将日神比作世界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而在个体上,酒神精神表现为摆脱个体化原理,回归世界的冲动,日神精神表现为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着于现象包括一己生命的冲动。在二元冲动中,酒神具有本源性,日神由它派生,其关系正相当于作为意志的世界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借周国平老师之口:在世界的层次上,酒神与世界的本质相关。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梦是日神状态,醉是酒神状态。在艺术创作的层次上,造型艺术与史诗是日神艺术,音乐则是酒神艺术。[5]
在《寂静之源》中,日神精神体现在普罗米亚的梦境中,而酒神精神则体现在皮奥莱维奇身上,以下将给出论证。
在普罗米亚的梦境里(我更偏向于前文中第一种解读方式),象征着死亡的丝柏树静静伫立,他和梦中的家人一同奔向死亡,正如前文所说,《寂静之源》的内核是悲观的,普罗米亚的梦接触到了《寂静之源》世界的本质,即便梦境如此美丽,其结局仍然是奔向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悲剧。普罗米亚的梦是世界本质延伸出的一个现象,仍然有普罗米亚个体化的影响,因此才适合家人而非其他人,日神精神由此产生。
而在皮奥莱维奇的故事线中,大家都知道这位老镇长嗜酒如命,“卡西米尔”是他最钟爱的款式。“醉生梦死”是一个有意思的词语,“醉”是世界的本质,其是有生命的,而“梦”是本质引发的现象,受个体的干扰,是无自由、无生命的。
我们知道皮奥莱维奇本人患有心脏病,而身为医生的巴维尔为了完成自己的复仇,在药中投放了少量索尼姆,那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推论:皮奥莱维奇一直处于索尼姆的影响下。而在前文我们有所提及,索尼姆本身是毁灭的存在,而皮奥莱维奇身上显现出尖锐的对抗性——自己的境遇令人绝望,而他在对子女的爱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同时还在不断抵抗着被剥夺存在的危险。可即使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终还是默默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皮奥莱维奇恰恰验证了题词上的那句“热爱生活”,他肯定了自己的生命,凸显了悲剧英雄的本色。至于如何讲皮奥莱维奇与《寂静之源》的世界本质结合在一起,从他死前的言论中可以寻得答案。
在皮奥莱维奇与魏格斯的交谈中,他提到,
“或者说,我该做的事已尽,因而我对世上没什么遗憾了。”
“我...或许已经放下过去的所有了。”
皮奥莱维奇在生命的最后,他放下了一切,此可,毫无挂念的他彻底回归了一直在折磨他的幻境中,魏格斯和皮奥莱维奇的愿景一致,因而索尼姆为他们带来的幻觉也是相同的。皮奥莱维奇如愿以偿见到了他幻想中的卡西米尔,索尼姆这一世界的本质的象征也终于打败了那个最坚强的人,名为皮奥莱维奇的战士,这场战斗的最终胜者还是悲剧,悲剧诞生于酒神精神。
至此,有关于《寂静之源》的哲学研究暂且告一段落,没错,我的朋友,就在刚刚,我们一同迈入了《寂静之源》的森林,以一个思考者的身份!这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从存在主义谈论到悲观主义,由荒诞虚无谈到日神酒神,在我看来,写下这些文字的我并不是一个作者,而是一个等候着。有关这些哲学概念,大多都是在截稿以后了解到的,就算在创作途中了解到,也未曾融入原有的宏大体系,看着一部作品在被拆解,又再次建构后散发出独特的文学美丽,这是何等的迷人。
《寂静之源》本身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再怎么理解也不为过,毕竟,那些高深的哲学理论依然是从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接下来,我们的故事仍未完结,不过我们倒是可以让大脑休息休息,聊聊别的话题。
[1]《西西弗斯神话》P002,加缪著,沈志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
[2]《西西弗斯神话》P055,加缪著,沈志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
[3]《西西弗斯神话》P010,加缪著,沈志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
[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P201 41.预言家 尼采著,孙国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5]《悲剧的诞生》P016 尼采著,周国平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4
三、在《寂静之源》之后的“寂静之源”——张开双臂
在我的系列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可以被概括为雨、火焰与丝柏树,分别对应着《理想国》、《荣光背后》和《寂静之源》,而“丝柏树”的意象,我从SCA-自的《樱之诗》中取得,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我是《樱之诗》的狂热粉丝,而在《樱之诗》中,大量的意象激发了我的灵感,首屈一指的自当是“丝柏树”,尽管“丝柏树”并非独《樱之诗》一家,我以《樱之诗》为起点,从宫泽贤治到梵高,丝柏树对我来说带着一种死亡的美感,该意象之重要,构成了《寂静之源》的悲剧世界基底,丝柏树,皮埃罗菲利,卡西米尔语中的“世界之树”,身为世界之树却是死亡的象征,死亡是世界的本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意象。
而自丝柏树线所延伸出的还有一条艺术线,尽管埋藏得很深,并且仅有寥寥数笔,与其说是艺术线,不如说是艺术史线,走向精神病院的梵高,走向荒野的菲娅对应着高更,而出现在首位的,“我们从哪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取自高更同名的画作,连续的三个问句,是高更对自我的质问,是提万诺,艾维克在虚无中的呐喊,更是我对我自己一次次的肯定与否定。当然了,这一条艺术线将会在《理想国》中得到极大地延伸。
《寂静之源》在剧情结构中打破了次元壁,由提万诺的戏剧《提万诺·阿贾克斯》到菲娅手中的《寂静之源》,我们手中捧着的这部作品,是菲娅所著?还是“我”所写下?提万诺在自己编织出的戏剧世界里发了疯,而整个《寂静之源》的世界也是“我”写下的一幕剧本,由“菲娅”到“作者”的转向,打破了次元壁,菲娅正是写下《寂静之源》的作者,某种原因共通于现实中的我,我曾在《写在<寂静之源>发布之前》中提到过书中的人物都包括着我灵魂的一部分,从提万诺对文学创作的狂热,菲娅对亲情的反思,从自杀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普罗米亚的成长,皮奥莱维奇身为父亲的奉献,心理扭曲的商人巴维尔等等,很多都是我生活的映照,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是《寂静之源》的文学观念,然而除了作者之外的读者,没有一个读者能了解到这一点
在一稿中题词并非“存在主义”而是“英雄主义”,如今看来,《寂静之源》是一部反对英雄主义的作品,因为其中的“英雄”大多回归了死亡,倘若你说英雄的牺牲与付出是有意义的,可这一切都是在无意义的世界中有意义,英雄本不存在,一切所谓的英雄不过是强颜欢笑聊以慰藉罢了。
就读者感兴趣的一点,即是“群像剧”的构成,事实上早已在故事开头,菲娅和薇尔利亚的对话中体现了,虽说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性格,但《寂静之源》集合了他们的共同点:一群在大地上寻找存在意义的人们”,因而这一幕庞大的群像剧,献给每一个与虚无主义对抗的,积极寻找存在意义的人们。群像剧是英雄史诗的反面,在《荣光背后》,这种英雄主义的气息太过浓烈,以至于最后,最为重要的死亡也变得麻木,《寂静之源》的诞生,正是为了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的细枝末节上,一个国家边陲的小镇中,一群有意义记述的人们,如今的我,更喜欢这些微不足道的人们,而不是引发变革,拯救时代的英雄们。我的创作力图接近生活,接近我的内心,因而不再高瞻远瞩,而是活在当下,这也是每一个平凡人的愿望,平凡而伟大。
由《荣光背后》个人牺牲塑造的英雄主义再到《寂静之源》中的反英雄主义,如此转变也同样意味着某些变化的发生——在我体内。
曾有读者对我说:查德威克是个足够讨厌的人,但是如果没有查德威克,这个故事一定不会精彩。他的话一语点醒了我,查德威克是一系列悲剧的缔造者,剧情线汇集在他身上,与群像剧格格不入。是的,查德威克独立于存在主义者,荒诞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三大群像之外,我将其命名为“虚无”本身。在故事的最后,黑蛇侍从对查德威克说道:
“查德威克,你忽略了一点。”
“正因为你,“虚无”本身的存在,因而没有一个人选择屈从你的意志。”
“这些人在与你反抗的过程中脱离了你渴望栓链与他们身上的意志。”
“你失败了,而且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可以这么说,查德威克是“世界无意义”的践行着,他费尽心思编织一幕幕悲剧,旨在消灭人们心中的希望,让他们“认清生活的真相”,即是“世界无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诚然是先知的角色,他是全剧中看得最为明白的人。
但是,他的虚无并没有毁灭所有人,普罗米亚,菲娅,斯尼茨,拉格斐尔,斯洛芬,他们始终抵抗着“虚无”,并在这对抗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存在主义,人是自由的,他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自己,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自己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找意义,这一行为本身便有了意义。
即使绝望,我们亦要向前走,热爱它!祝福它!因而我们努力的生存了下去!“向着绝望张开双臂”,因而我们有了存在的意义。
(有一个小番外,在一稿中查德威克的结局并非全身而退,他被押送到圣骏堡接受审判,但由于读者反应过于小丑,在二稿中我做出了让步。在此,我十分感谢那位读者所提出的建议,虽说那些言辞过于激烈以至于当时的我把他的QQ都删掉了,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一稿到二稿途中精神崩溃的一个原因)
当然,故事的最后,我们还是来到了两位勇士面前,它们永恒地争斗着: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寂静之源》中的虚无与荒诞无处不在,而只要有它们的地方,就有人在与其对抗。我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主义仍然会是我最喜欢的哲学体系。《寂静之源》的存在主义源于悲观主义,又取自于加缪的思想,然而并不是全然借鉴。在我看来,对于荒诞的反抗只会加重荒诞,是荒诞更为荒诞,我们要做的是接受荒诞,不被其吞没,背负着那层荒诞前进,这样,它才不至于摧垮我们。
诚然,作为一个能力有限的创作者,书中对于存在主义的论述有所纰漏,某些部分的哲学思考也不尽如人意。但对我来说,已是足够满意了,我时刻期待有同样热爱生活的人们来与我分享他们的存在主义,在追寻意义的道路上,我想,人人都有话语权。
本作品仅仅涉猎了部分存在主义哲学家,而诸如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梅洛-庞蒂等人,或许都将在下一步《理想国》中露出身影,前提是我没有被它折磨至精神崩溃。我将和那只怪物恒久地搏斗下去。
在巴黎的街边的煤气灯酒吧里,雷蒙·阿隆指着一杯杏子鸡尾酒对着屋内届时年轻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说道:“看啊,我的小同志,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能理解这杯杏子鸡尾酒,并从其中研究出哲学来。”而如今,你我端坐在屏幕两端,看啊,我的小同志,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你能理解这部作品,并从中研究出点哲学来,那这以后呢?我们不妨学习一下维特根斯坦。
这部作品(寂静之源),只是给有需要的人提供一把梯子,如果你们已经顺着这把梯子攀登到了全新的平台,那这把梯子就没有用了,丢掉它吧,不必拘泥于此了。
《寂静之源》的意义皆在于此,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把梯子,正如同在《寂静之源》宣传图中央的那一行德文(译文为: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来自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把梯子将给予给在看这段文字的你。为我,为我们在无意义的,沉默的世界中找寻意义,意义的本身在于寻找意义,生活的意义必须由人类个体不断发掘,这是我对每一位读者,也包括我,提出的期盼。
言尽于此。
2/22 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