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迷雾》——在绝望之巅

2022-07-20 23:08 作者:小小与记事  | 我要投稿

迷雾(The mist)改编自美国恐怖惊悚大师史蒂芬·金于198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迷雾惊魂》,电影于2007年上映。史蒂芬·金作为洛夫克拉夫特的崇拜者,在《迷雾》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克苏鲁式恐怖,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这部电影的基调是什么了——恐怖/惊悚。他的多篇恐怖惊悚小说均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常拿出来说的就是《闪灵》了。以前看电影时时常不理解为什么主角要去打开那扇被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去打开的禁忌之门,于是只好简单的说一句,这人好蠢,说了不能去非要去。后来我才明白,禁忌之门是一定要去打开的,迷雾里即便有未知的危险也是一定要去闯的,这是主角也是每个个体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会给标题起——在绝望之颠,主要是因为最近在豆瓣上刷到法国哲学家齐奥朗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在绝望之巅》,而《迷雾》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局,比绝望更深的绝望,除了用绝望之巅来描述我也想不出更好的措词。当看到由托马斯·简在片中饰演的画家大卫·德雷顿(简称大卫)蹲在地上嘶嚎时,我不由自主地在草稿纸上写下“除了自杀别无选择、除了死亡没有别的解脱方式”。或许有些极端,但这是我内心真实所想。毫无疑问,在这场灾难中活下来的大卫余生都要在亲手杀死自己儿子和同伴的痛苦炼狱中备受煎熬,试问谁能经受得住这般痛苦呢?代入主角大卫,我自知遭受不住,所以写下了这般极端的言论。

大卫一行人驱车从超市离开,车灯所照之处满目疮痍。超出认知的巨大生物慢悠悠的穿过树林,天空盘旋的巨鸟偶尔发出几声低鸣,所有的建筑被某种白色细丝覆盖,人们被缠绕悬挂在大树中间...。毫无疑问,这是一趟去往死亡的旅程,只是不知是何时。当仪表盘上的指针指向零时,除了大卫年仅8岁的孩子尚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余四人相互对望,我们都知道,终点到了。那对年迈的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都绝望而平静的接受了大卫的子弹,尚从睡眠中醒来不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孩童用无辜和全然信任的眼神看向了在驾驶座上的父亲,大卫就在这样的眼神中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大卫继续拿这把射空弹夹的枪对准自己疯狂射击,一切都是徒然。如果这时候能出现神迹突然多出一颗子弹该有多好,可惜神迹没有出现。在绝望中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和同伴,然后自己死在迷雾里隐藏的怪物中,这结局悲壮,但还不够绝望。最深的绝望是当你因绝望踏上赴死之路时却发现迷雾散去,营救到来。看到军队的车上载着被营救的其他人时,大卫蹲在地上嘶嚎时,他在想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能早两分钟到,为什么我开枪不能在晚一点,为什么车辆的油不能再坚持久一点?承担了所有悔恨、自责、痛苦、内疚...,而这些词语远不能表达大卫的内心,大卫身处绝望之巅。

原著小说其实并没有电影这般给大卫安排了如此绝望的结局。在原著小说中,大卫带着其余四人开车至一家汽车旅馆,在嘈杂的电台中隐约听到最后一个单词“hope”作为小说的结局。听到这个词的大卫作何感想,我不知道。但当我听到希望一词时,同时联想到绝望,因为这是一场完全未知的等待,而还有什么比未知更让人感觉恐惧的呢?人在日复一日的希望中感受到绝望,又在绝望中升起一丝隐秘的希望,真**(手动打码)煎熬,可又必须忍耐。绝望之于希望,面对这辩证统一的关系我只能说,绝望不死,希望不灭。

当我们在问为什么不再坚持久一点的时候,其实就带有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在看问题,我是这样以为的。后悔的情绪只会发生在不好的结果已经发生,进行事后回顾时才会产生,而在做出选择的那刻人往往是自恃冷静的。我们永远无法在做出选择的那刻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当我们在问为什么不继续坚持的时候,不继续怀有希望时,在我看来毫无意义。

这世界上总是有如此吊诡的事情发生,有时候人坚持某件事情到死都没有结果,有时候人在坚持的下一秒选择放弃,结果就出现了。然后前者可能会在死前说我为什么不早点放弃呢,后者则会说我为什么不再坚持久一点。这么说可能会有些抽象,拿沈从文的《边城》里面的翠翠举例吧,毕竟最后那句——那个人也许下一秒就回来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让多少人对这个即给了希望又充满绝望的开放式结局充满了想象呢。翠翠在等待那个人是否会回来存在两种结局,一者翠翠满怀希望的等到死,那个人始终没回来;一者翠翠在日复一日的希望落空之后,另嫁他人,结果刚结完婚,那个人就带着聘礼回来了(这两种情况刚好对应前一句对吊诡之事的解释。当然,也许翠翠在等待中遇到了其他真命天子,抑或翠翠在等待中早已忘记那个人,诸多情况都有可能)。

说到这里其实我不过是想表达某种无常,非人力可预测、非人力可控制,这种无常或许也可将其称之为命运。军队的营救不会在车辆没油之前到来,迷雾不会在大卫开枪之前散去。人对某种称之为无常的东西无能为力,而在这东西面前,一切假设、一切情绪、行为似乎都没什么意义。这也是我理解的绝望。

主角大卫具备一个英雄人物所有的特点,他在面对突发的灾难时理性、冷静、有领导力、愿意承担责任,具体就不说了,美国塑造的英雄人物那么多,一个英雄人物该具备的基本特点大卫都有。嗯,就是这么敷衍。唔,对,突然想起大卫车上坐着的是一对老人、一个妇女和大卫年幼的孩子,老弱病残妇作为施救的原则,在车内人物的配置上也有体现呀,再一次说明了大卫就是影片中要塑造的英雄,只是英雄的结局实在太过反好莱坞,有影评说这个结局说明了导演对美式英雄人物的讽刺。讽刺不讽刺的我不知道,但在我看来,讽刺美式英雄起码不是电影设置这个结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持上文观点,为了表达某种无常,迷雾泛起、危险降临,你以为必死无疑的人结果毫发无伤的活到了最后,你以为理性冷静、努力奋斗求生的人最后会有好结局,你以为那些愚昧癫狂、丧失人性的人必然自食其果。结果在影片中,我们惯常的认知全部被颠覆了。再理性、冷静、强大的头脑斗不过无常,我想也从侧面反应了人类的渺小和未知的可怕与强大。个体的命运不存在任何规律或规则可言,一切都掌握在某种未知的,更为强大的不可名状的东西手中,这或许是这部克苏鲁式影片想要表达的?但这么说会不会思想歪了...,也许是我理解错了。

为啥这么敷衍,原因在于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Ollie(可能有点自己的某些投射在里面)。Ollie作为普通的超市员工,为人温和,工作尽职尽责,尽管十分低调隐形还是会时不时受到其他同事欺负,作为弱势群体在看到女同事受到骚扰会想办法提供帮助。这样一个隐形的边缘人物却会在灾难发生时,爆发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面,变得冷静、果断、坚决,有着不输主角的人格魅力又甘愿成为主角的助手,真是完美的工具人。


反正也不会有人看,还怕被人杠?无所畏惧,I fear of nothing.jpg。

《迷雾》——在绝望之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