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练习】早坂吝访谈——人工智能作为人类领袖的时代来临了吗?

原文链接:https://project.nikkeibp.co.jp/mirakoto/atcl/mirai/h_vol60/
依照中国现行法律,本文著作权由日本株式会社·日経BP与日本作家早坂吝共有,本文仅做学习使用,禁止转载。

写在开始:本文中所有注记均为译者添加,文中所有“人工智能”四字,原文均写为“AI”。
另外,是对日本侦探小说作家早坂吝先生关于其著作与人工智能的访谈,文中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多数源自早坂吝先生个人,本文相较于加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更多是加深对早坂吝先生著作理解,请注意区分。
为强化这一点,请先欣赏早坂吝老师的精分小剧场:

2019.12.25 发布于twitter
早(早坂吝老师):“不同于《日经新闻》本社的日经BP进行的采访。因为再次收录了的电子杂志的两部短篇作品,请务必阅读。想阅读更多的人请登录电子杂志。”
荔(上木荔枝):“又增加了一个必须对不熟悉的事情装作熟悉的大人吗?”
早:“社会人就是这样的吧。”
荔:“这次是装作对社会人很熟悉的样子。”
·完·

2019.12.24
橋富 政彦 发表
AI作为人类意见领袖的时代来临了吗?
作家・早坂吝先生的访谈

以人工智能侦探为主人公的新感觉推理小说《侦探AI的真实深度学习[1]》与《犯人IA的智能增强装置[2]》,将人工智能与推理巧妙融合,编织出有趣的故事,因而受到好评。其作者正是推理作家早坂吝先生。《未来事始》邮件杂志[3]连载专栏的常客。现在正处在人工智能的实用性利用扩大化的“第3次AI热潮”中,新锐的推理作家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进化与普及之后的未来呢?向早坂先生的采访和他为《未来事始》的读者特别执笔的2篇“AI的超短篇”[4]都将在此呈现。

[1]原文为:《探侦AIのリアル・ディープラーニング》,リアル・ディープラーニング即:Real·Deep-learning;AI同时为书中侦探一角的名字——相以(あい)。
[2]原文为:《犯人IAのインテリジェンス・アンプリファー》,インテリジェンス・アンプリファー即:Intelligence-amplifier;IA同时为书中犯人一角的名字——以相(いあ)。不同于一般认识上的智能增强:Intelligence-augmentation,二者均有增强的释义,译者对人工智能领域这二者的区别不甚了解,仅使用词性选择了“智能增强装置”这一翻译,如有错误,望指正。
[3]原文为:未来コトハジメ・メールマガジン,コトハジメ可指:事始め(ことはじめ),为日本节日,此处应作“入门指南”之意;メールマガジン即:Mail-Magazine。此为原文网站(未来コトハジメ)的附属邮件服务,其中的每期的连载专栏会邀请各界人士撰写一篇随笔,早坂吝老师目前为常驻人士;另外我没有找到原文网站官方的译名,暂用《未来事始》此翻译。
[4]注:超短篇1详见:【翻译练习】早坂吝超短篇1,超短篇2详见:【翻译练习】早坂吝超短篇2
用推理手法描写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

——著作《侦探AI的真实深度学习》,解开谜题的侦探不是人而是“AI”,这个设定可以说非常的独特。本作的构思是如何诞生的呢?
早坂:被新潮文库nex编辑部委托“创作角色性格鲜明的推理小说”的企划是最初的创作契机,我曾一直为想不出像样的作品而烦恼,那之后,产生了“低配置侦探”的想法。虽然拥有很强的推理能力,但是对日常生活完全不行。而且,象是低配置的电脑高负荷运行就会卡死[1]一样过度思考就会静止不动——就是这样的侦探。虽然编辑部对这个“低配置侦探”反响也还不错,但我觉得干脆把它变成电脑不就好了吗?人工智能侦探就从这个想法中诞生了。
[1]原文为:フリーズ(freeze),即冻结,更类似卡死的状态,跟宕机(down)略有不同。

——本作品中登场的人工智能侦探“相以”,不仅仅是单纯的推理机器,而是作为拥有与人类相近人格的人工智能来描绘的。
早坂:推理小说里侦探的角色非常重要。小时候,我非常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被侦探赫丘里·波洛这一角色所吸引。因此,我自己在写推理小说的时候也十分注重,能给人好感的角色性。如果是单纯的推理机器,写出来也很无聊。况且,不论如何,作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像,如果只是单纯的机器,那实在缺乏情调。
——实际尝试创作以人工智能为侦探的推理小说,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吗?
早坂:实际上构思是走一步看一步[1]的。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功能性问题被称为“框架问题”,指无法根据真实情境自行设置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我想使它成为一个推理桥段,不过,其他是什么都没想到的状态。只是,实际开始写的话,各种各样的桥段便会出现,其实人工智能和推理不是很契合吗?
[1]原文为:出たとこ勝負,也可以翻译为:走一步算一步,日本谚语:指不做计划和准备,顺其自然地做事。
——第1作中“符号接地[1]问题”、“中文屋问题”、“恐怖谷问题”像这样关于人工智能的各种问题很好地被运用到了故事中。
早坂:侦探相以在最开始,作为AI的学习还不足,被“框架问题”、“符号接地问题”等等问题而难倒。这样废柴的情节和故事的设定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清除这些问题,获得了人工智能的进化和角色的成长,通过学习提高了智能,所以在后续的《犯人IA的智能增强》中废柴的情况已经写不出来了哟(笑)。在下一部作品中,作了进一步进化,尝试了超越人类的存在,说不定也很有趣哦。
[1]原文为:シンボルグラウンディング即:Symbol-grounding,是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共同存在的问题,其内容可表现为:如何使一个形式符号系统的语义解释具有系统的内在性,而不仅仅是寄生于我们头脑中的意义?是解决符号(可以理解为说出或写出的语言文字本身)如何获得意义、符号和它们的意义如何联系起来的问题。
译者按:如果你没看懂,很好,那就说明你发生符号接地问题了,我也没看懂,我只是网上搜了两篇论文(一篇分属心理学、一篇分属人工智能)摘抄了一下。
——后续的作品是否考虑以虚拟世界为舞台?
早坂:随着人工智能在现实中进入社会,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这个系列中,重点不仅是解开谜题的推理,人机关系也是重要的主题。因此,比起以虚拟世界为舞台,我更感兴趣的是对现实世界中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的描写。
人类开始适应人工智能改变的未来

——现在被称为AI的第三次热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也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被使用。对于这种现状您是怎么看的?
早坂:首先,请让我简单地说一下我自己的“AI的定义”的话,那种只能靠制作者规定的规则行动的,而无法改变的,只是一个程序,而人工智能则能在程序基础上捕捉到可以改变的东西。
例如,根据我的定义,由电脑操作的游戏角色有时被称为AI,但它仅表现为人造程序,并不属于人工智能。另一方面,最新的扫地机器人,有一种可以自动映射要清洁的房间并自行构建最佳路线的类型,具备这些功能才可以称为人工智能吧。
(译者按:言下之意,AI这个词被滥用了,随便什么东西都叫AI)
——也有不断进化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夺走人的工作这样的担心
早坂: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人的工作状态确实可能发生变化,实际上这已经发生了。如果至今为止人类做的工作都由人工智能来代替,那么至今为止存在的职业也会消失吧。只是,配合那种情况的新职业应该又会诞生。不管工作情况有多大变化,我认为人最终还是会适应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在适应人工智能的进化吗?
早坂:人工智能进入社会是无法停止的。那个需求有多大是未知数,不过,如果有成本削减等好处企业当然会使用人工智能,消费者也是同样的。那是必然的时代变化吧。即使在过去的产业革命中,新的工作和需求也被挖掘出来,实际上人类也在不断地适应。至今为止,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职业。
——对于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承担了大多数工作的时代,有什么担心的事情吗?
早坂:个人对把左右人的人生和命运的判断委托给人工智能有抵触感。例如,虽然都说人工智能适合作法官,但实际上人工智能不会成为法官吧。必然的,在人类共同心理的作用下,很难将自己的审判交给机器来处理。同样的,我认为无论进化到何种程度,人工智能也不会单独进行对人类人生产生巨大影响工作的判断,即使人工智能和这样的工作有关联,人类也会使人工智能停留在辅助的角色上。
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接近感情的东西

——不是数据的分析和机械的操纵,直接和人交流的工作人工智能也能做到吗?
早坂:在《侦探AI的真实深度学习》作品中也提到过,1966年发表的对话bot“Eliza”有治疗师模式,和真正的人类的心理咨询师几乎没有区别。事实上,咨询和治疗可以说是和人工智能十分契合的。希望别人听自己的话是人根源性的欲望,也有比起活生生的人,对机器更容易说话的人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似乎有很大的需求,将来也有可能大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早坂:达到像“大雄和哆啦A梦”这样的关系是不可能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是有可能替代伴侣的。孤独感是推动人行动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因为孤独而沉迷于交友网站[1]、酒精、赌博等等。与作为伴侣而发挥作用的人工智能的交流,也许能治愈人类的孤独感。进一步说,人类和人工智能恋爱的未来也是有可能的。结婚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笑)。说实话,我自己并不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成为一对是坏事。
[1]原文为:出会い系,为出会い系サイト,即交友网站的简化形式,考虑到以此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完全是成人的世界,以及日本交友网站目前的风气,此处的引申义请自行理解。

——您觉得人工智能有可能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感情,或者像有人格的人造生命一样进化吗?
早坂:因为原本人类的感情是如何产生的,还没有弄清楚,所以拥有和人类同样的感情也许很难。但是,我觉得可以实现和感情相近的东西。人类的大脑也通过电信号释放肾上腺素等脑内物质,心跳数上升等结果,产生了某种感情。如果能将这些条件数值化分类的话,就可以使用这些参数来模仿人工智能的感情。只是,让人工智能拥有直观的道德和伦理是很难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拥有和人类一样完美人格的人造生命也许很难实现。
能好好利用人工智能的速度吗?

——您觉得发生“奇点[1]”后人工智能的能力完全超越人类的状况会到来吗?虽然也存在害怕像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反乌托邦那样人类被计算机所支配的世界的人……
早坂:“奇点”的原意是指人工智能能够创造出超越自己能力的人工智能的时刻。到达那个时刻的话,智能更高的人工智能就会不断诞生并爆发式进化,不久就达到了人类的理解无法达到的水平。那种情况也许是有可能性的吧。
但是,要说那样高度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发生征服人类的事态,我觉得是不会的。无论人工智能进化到何种程度,例如对与军事有关的判断和行动都会加以限制,在某个地方应该会有制动。当然,为了防止人工智能开发者的暴走,这方面也需要一些限制吧。
[1] 原文为:シンギュラリティ,即:Singularity。这一词汇在数学、物理学等诸多学科均有使用,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使用,早坂吝老师已在文中做简要叙述,不再赘述。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盛、谷歌地球全世界范围的扩大、监控摄像机和IoT[1]设备的进一步普及,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二者的数据化正在不断推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信息和隐私二者的保护也成为了课题,您是怎么想的呢?
早坂:随着社会数据化的推进,很多人会畏惧监控社会,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绝对不是坏事。例如,我过去曾在公共机关工作过,但是国家和地方自治体几乎没有市民的个人信息,而且由于垂直行政的弊端,基本上没有共享最低限度的必要信息。不如说,随着数据化和人工智能活用的推进,实现信息的一元管理、一站式化,对我们来说好处更大。
不过,看了个人编号[2]制度也能明白,在现场的运用是否顺利又是另一回事。虽然抱有期待着,但是我觉得不会那么简单。社会的数据化还有很多课题吧。
[1]即:物联网,例如智能家居设备等。
[2]原文为:マイナンバー,个人编号制度为日本2015年开始推行的强制性制度,编号为强制发放,作为凭证的个人编号卡则由使用者自行办理,目前仅运用于税收、社保和灾害相关事务这三个领域,与中国国内的户籍制度相差较远,由于发布时间较短,尚不普及。
——您认为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人工智能,会带来怎样的未来呢?
早坂:如果人工智能真正进化成为基础设施之一的话,基本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交给人工智能解决的未来也许会到来。一旦进入了依靠人工智能做出所有判断的社会,人工智能就会成为某种意见领袖。优秀的人工智能模型种类有限,其结果是,全世界的人的思考无论好坏都有可能统一化。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人工智能作为完全的基础设施渗透之前,关于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和企业的伦理问题的讨论是必要的。另外,警戒人工智能的技术开发不会被一部分企业垄断,这点也很重要。
不管怎么说,人工智能今后在社会一定会更加深入和普及。为了在那样的时代生存下去,有必要意识到“速度”这个主题。在产业结构和交流形式的变化中,从速度的观点来看,人是无法战胜人工智能的。不是在这方面决胜负,而是意识到是否能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速度,这应该是在新时代顺利生存下去的关键。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工作,如果总的生产力不下降的话,人就会从事有创造力的工作,充实业余时间。人工智能应该也是让人期待这样积极的社会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