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母亲自给众人分派小戏子,背后有什么隐藏的深意?

大家好,今天说一下《红楼梦》里,贾母亲自给众人分配小戏子有什么暗示?《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因为老太妃薨逝,需要守国孝,所以“各官宦家,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
贾母对这些小戏子的安排十分上心,她亲自先挑走了文官,还对剩下的七个小戏子做了详细的安排,把他们分派给了宝玉、黛玉等众姊妹。
书中写,贾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豆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
贾母的对这些小戏子的安排非常有意思,这里面可能包含着作者对人物命运和贾母心理活动的一些深层涵义,下面就个人理解来分析一下分析。
首先,贾府这十二个女戏唱的是什么戏呢?应该是昆曲。其中有这么几个证据:1、她们都是姑苏采买来的女孩子,教习也是从姑苏聘请来的,苏州正是昆曲的发源地;2、清朝时昆曲正盛行,在康熙到乾隆年间,昆曲在京城也很比较流行,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听。3、书中出现了很多的曲目比如《游园》、《惊梦》、《妆疯》,以及元春点的四出折子戏《家宴》、《乞巧》、《仙缘》、《离魂》,都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昆曲传奇本子。
尤其是书中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时,作者也曾明写: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
其中“昆弋两腔”即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是曾被清朝引入内廷的艺术形式。
《红楼梦》中的贾母作为金陵人,自然爱听的是昆曲,自幼跟随贾母长大的贾元春也是同好。所以贾府专门为元春省亲准备的十二个小戏子唱的也是昆曲。
关于昆曲,在《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昆曲的行当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等基础角色。贾府的十二个小戏子们各自的行当分别是:正旦芳官、花旦龄官、小生文官、小生藕官、小旦菂官、小旦蕊官、正旦玉官、小生宝官、老外艾官、大花面葵官、小花面豆官、老旦茄官。
元春省亲之后,这些小戏子就成了贾府的家戏班子,经常出来“打酱油”。当老太妃薨逝之后,王夫人大发善心,要按老祖宗的旧例,让十二个小戏子各自回家去,可是没想到这十二个女戏大部分都不愿走:
“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也有说父母虽有,他只以卖我们为事,这一去还被他卖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所愿去者止四五人。”
从后面出现的人数来看,走的只有四个人:龄官、玉官、宝官,还有一个没名字的姑娘,还有个菂官已经早夭。留下来在贾家做丫鬟的有八个小戏子:文官、芳官、蕊官、藕官、葵官、豆官、艾官、茄官。
贾母亲自开始安排她们的去向,她自己先挑中了戏班里领头的文官随身伺候。
文官可是十二个小戏子中领头的,从文官在贾府元宵夜宴上的表现来看,因为她口齿伶俐,深得贾母欢心,薛姨妈等人也赞她“好个灵透孩子”。她被贾母挑走之后,应该是成了贾母身边的一个二等丫鬟,只不过伺候再也没有出场过。
贾母一向是眼光老辣,善于识人,她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漂亮孩子,这十二个小戏子都是聪明伶俐的姑娘,也都很漂亮,但是贾母只选中了有眼色会说话,又十分懂事的文官。事实证明贾母也没有看错人,文官和芳官、藕官等都不是一路人,她非常的安分守规矩,也没有过惹是生非,痴心妄想。她应该就是作者所说的“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绩女工诸务”。
王夫人后来驱逐大观园里学戏的女孩子,文官因为跟着贾母,也幸免于难,既没有被发还给干娘折辱,也没有和芳官等出家为尼去。就算将来贾母归西,贾府抄家获罪,像文官这种聪明美丽的姑娘,也不愁找不少下家生活。
贾母把正旦芳官给了宝玉,小生藕官给了黛玉,可能是暗指贾母支持“木石前盟”。
上面介绍过了贾府的小戏子们各自的行当,其中芳官是正旦、藕官是小生。偏巧宝玉就是《红楼梦》中的小生,林黛玉就是《红楼梦》里的正旦。
小生容易理解,一般就是戏曲中的男主角,这十二人中也不止一个小生,但是只剩下了一个芳官,正旦只有一个。
正旦,也会被称为大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正派、忠烈正义的人物,多为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贤妻良母、贞节烈女等。且多为一些已婚女子,比如诰命夫人等。
昆剧中还有一句行话,叫“正旦只有两件半红衣裳”,很多折子戏里比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风筝误》的刘夫人等都要穿红衣。
虽然林黛玉在书中的人设更偏向于闺门旦,但正旦的一些设定也暗合了林黛玉是绛珠仙子的人设,她在书中多次穿大红衣服的细节,并且还有宝黛共读西厢时,宝玉曾说黛玉将来会做“一品夫人”的预言。
在贾母心里,贾宝玉当然是贾府头等重要的男主角,而真正能算得上出身高贵、才貌双全,端庄贤德,堪称正旦大青衣的大家闺秀,最配做诰命夫人的姑娘当然是她的宝贝外孙女林黛玉了。
所以说贾母把小生赐给黛玉,把正旦赐给宝玉,怎么看都像是在暗戳戳地给宝黛指婚,表明她对“木石前盟”的支持。
好巧不巧,这十二个人中,还有一对小生和正旦,小生叫宝官(宝玉),正旦叫玉官(黛玉),正好暗合了宝玉和黛玉的名字。当然也可以说是合了宝玉自己的名字。这两位都离开了贾府,可能也暗喻宝玉将来会出家,黛玉也会早逝。
贾母对其它五人的安排,可能暗含着对她们各自主人的看法。
贾母除了将芳官和藕官指给宝玉和黛玉之外,还把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豆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
贾母并不是随意分配的,作者也不是随便写的,这里可能暗含着贾母对这几位姑娘的评价,也表现出她们在贾母心中的地位。
贾母把小旦蕊官送给了薛宝钗。昆曲中的小旦,区别于正旦(青衣),多扮演及笄淑女,闺阁少女。
明清时期的昆曲继承了元杂剧中的很多因素,而明朝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狱委谈下》:“ 元杂剧旦有数色: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 薛宝钗是儿媳王夫人的外甥女,富豪薛家的女儿,大家闺秀是算不上,但也比小家碧玉要强不少,她其实就是《红楼梦》这部戏剧中一位很重要的小旦。但是她在贾母心里,自然是比不上正旦林黛玉重要了。
贾母把大花面葵官送给了史湘云: “大花脸”属于生旦净丑中的净,一般在戏曲种地位较高,多为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
《红楼梦》里的史家文官封侯,世袭罔替,史公官至尚书令,到了第三代还能新封一个忠靖侯出来,的确是有忠臣良将的意思。
史湘云是贾母娘家的亲侄孙女,从小曾被贾母亲自抚养,贾母对她非常疼爱。加上史湘云性格疏朗豪爽,喜欢扮男装,贾母赐给史湘云一个同样性格爽朗的大花面葵官,暗含着对史湘云这个开心果侄孙女的关怀和喜爱。
湘云得到葵官之后很开心,后来见宝玉将芳官扮成男子,她便将葵官也扮了个小子。并且改名叫作”大英”,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语,十分契合史湘云的“英豪阔大宽宏量”、“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豪爽性情。
贾母把小花面豆官送给薛宝琴:小花面在戏曲中是滑稽小丑的行当,一个小花面豆官可能就暗喻着贾母心里,薛宝琴只不过是逗趣的小丑而已。别看贾母貌似喜爱薛宝琴,又是让王夫人认干女儿,又是养在身边,又是送凫靥裘,又是要提亲,就连薛姨妈都在黛玉面前自说自话,还声称说什么:贾母要把宝琴说给宝玉。
可实际上,贾母不可能有这个意思,她对宝琴的好,不过是为了利用宝琴,警醒薛家而已。
贾宝玉是堂堂的国公府嫡孙,至少要娶一个身家清白的官宦千金为妻,若是和金陵一霸、草贱人命的商贾薛家联姻,岂不是要称为全京城的笑柄?何况宝琴还订过婚,许过翰林之子。
薛姨妈一家子无官无职、倚财仗势,贾母其实从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一个“小花脸”送给宝琴,也说明《红楼梦》里,薛家母子们在贾母眼里,大约都是“跳梁小丑”一般滑稽可笑的存在,自己强行加戏而已。
贾母把老外艾官送给了探春:老外在戏曲中是老年男子的角色,多为朝廷忠臣,或者大家长之类。
贾母一共有四个孙女,除元春入宫外,还有迎春、探春和惜春。贾母唯独赏了探春一个小戏子“老外”艾官,直接越过了迎春,这里表现的是贾母对探春的欣赏和偏爱。
此处不知道是否也有暗示探春以后会和亲番外的意思。但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女儿身,男儿心,敢作敢为,胸怀大志,她也是整个贾府家族中最有责任感的人。如果她生为男子,必然会成拯救家族、复兴家业最大的希望。
末了,还有尤氏找贾母要走了老旦茄官。老旦在戏曲中是老年妇女的角色,尤氏也算是有身份有年纪的贵夫人了,她和“茄”也很有缘分,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的时候曾骂她:“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着?”就是说她平时口才不好,对贾珍过于顺从的意思。
总而言之,《红楼梦》里的十二个小戏子虽然是边缘配角,但作者也不是随便写写而已。尤其是后来专门安排贾母给她们亲自分配去处,让她们也进入大观园,自然也是别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