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之抉择:基于历史事件建构作品的文学性与电影性优势以反馈主题

是你给他们毁灭自己的力量......而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
现在我成为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不完全诺兰
期待了很久的电影,上映第一天就看了首日的第二场IMAX厅版,因为凌晨的首映场实在太折磨人了,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因为检票进影厅太早了,没有拿到映前几分钟才到门口的那一沓海报中的一张。但影片是很精彩的,和标题说的一样,它不是一部非常具有诺兰个人作者气息的作品,也可以说本片对于小白和路人观众是相对友好的,不像前几部作品将时空破裂的魔法直接运用在本身的概念中,这部电影的叙述手法完全就是为了这个人而服务的,是一种工具性比较强的取向,没有说要展开什么概念,例如梦境、逆熵或者宇宙运行这些,不需要为了让观众切身体会这些科学运行模式而造成理解困难的窘境,甚至我自己直到那场寂静无声的试爆才想到《星际穿越》,原来这是一部诺兰编导的电影,它更加大情节和普适化了。
然后尽可能不剧透地简单讲下剧情吧,直接来说的话本片其实很接近于传统的三幕式大情节故事片,从模块上来讲三个小时正好对应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托出人物然后给曼哈顿计划的建组提供必要的契机、第二部分就是研发过程也是最为连贯且较为商业化的部分、第三部分则是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争论和一些人性议题的交锋,虽然全片容量相当之大,但文法还是相当明晰的。从情节的推动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公民凯恩》加《爱尔兰人》的模式,我们从碎片化的线索和不同人的证词中了解奥本海默这个角色,以及开发过程中既作为研发者又作为普通人的挣扎,有如拼图般交待他这二十余年的经历;走向上其实也分为了三条线索,从早到晚分别是奥本海默的求学时期、奥本海默与施特劳斯交汇时期(黑白质感)以及最后的办公室内的小听证会,距离当下最近的线索保持不动,中间的线索缓慢移动,最早的线索高速向前推进,大概在两小时过十几分的时候三条线索合一,在初看时前半小时可能会显得有些无趣和难以理解,因为出场人物比较多,当慢慢适应其节奏之后,电影也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最后,相比于巨大的银幕更吸引我的其实是胶片的质感,在一众纯数字制片中应该可以说得上是别开生面了,一些外景和颜色丰富的内景中,明显色调的纯度更高,而不是那种严肃题材中灰蒙蒙的肃杀感,用一个词形容的话应该是伴随着噪点的亮堂油画感,喜欢看七八十年代电影的观众会应该会心仪这种画面,甚至有些早年特艺上色的意味。到这儿小提一下,看了看各个平台的评价,虽然好评是压倒性的多,但最底端的差评其实也不少,和主标题中的内容一样,在诺兰的作品中本片绝对是属于更容易看得下去的那一边,但也是在文学性与电影性反复游走并尝试突破极限的手笔,不存在烧脑但需要观众有阅读经典的耐心,它结构上像大情节但填充的还是更适合小情节的素材,重点在人而不是故事,如果你想看到各种高科技和爆炸场景那肯定会失望,反之如果想收获更多的人性讨论和更复杂的主题那本片是你的菜。

影像之书
首先要提的就是电影的文学性了,当然这里的文学性并不仅仅指的是影片改编自获奖的文学作品,而是从表意系统和画面语言上来讲,方方面面都与文学的表达方式是极为近似的。一般谈到文学电影,会让人想到布列松和一些左岸派的导演,我其实更愿意把那个时代的作品称为散文电影,这个定义往往代表着小情节碎片化的叙事、极少的对白以及更富有形式感画面风格,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文学的优势,即对于人物内在需求的表达,而影视的优点则是外在矛盾的展现。但我觉得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文字再现,它的不足就是会让影片变得更加晦涩难懂,需要观众完全调动感性思维去体会,因为情节因果不甚连贯,角色的对白也不交待信息,呈现出来的效果会显得相当私人化,很多内容就只可意会而无法做到言传了。《奥本海默》则是揭示了一种改编作品甚至说文学电影的新道路,就是直接把文法和其中的修辞运用到电影语言中,虽然相比纯商业片也不存在连贯的线索,但做到了用视听代替言语的桥梁作用,最终形成影像之书。
我这就直接用描述手法和修辞举例了,在影片开端就是奥本海默以中老年形象出现在办公室内的听证会,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了,这个序幕就给观众一个错觉,以为电影要以倒叙的模式展开故事,但是画面又迅速切回三十年代的伯克利,彼时奥本海默还是一个大学生,这个时候关于他的故事才真正开始,短短几分钟内就经历了从倒叙前进到插叙接着进入大情节正叙的改变。第二部分就是解释说明,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辞,诺兰通过切碎细小时空并将其作为喻体使用,奥本海默在影片中总是会突然陷入沉思,然后画面会和快闪一般插入几秒浩瀚宇宙或者是爆炸的镜头,在提到撞击实验时,他的脑海中也模拟了其运作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把角色的思绪比作了令人难以捉摸的寰宇,有时又因焦躁不安被拟作瞬间的爆炸,一般情况下这些画面会被认为是导演的时间魔法,但其实是文学中的修辞格。还有就是整体的谋篇布局,第一部分已经展开了其三幕的发展,虽然线索各有交错,但是这三段可以理解为中短篇小说的章节,每章代表一个独立产生作用的文本,奥本海默本人的状态从懵懂到坚定再到最后的迷茫,人物价值发生变化,故事的意义也就被提上来了。

当然这些处理手段也是有局限性的,这种感觉很像我第一次看《逍遥骑士》的体验,在连贯的故事中突然插入一些无关的场景,然后加上近乎毫无逻辑的线索,如果观众对于其真实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就会觉得是作者在故弄玄虚或者干脆将其理解为惊吓恐惧这等手法,因为诺兰之前的作品极少出现如此频繁的视听修辞。所以还是得说,虽然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种用视听书写而且不同于早年散文电影过于感性的适中体验,但仍需要事先按照文学的方式事先调整观影预期,当看到这些无法理解的画面时,去思考人物的处境,共情他的精神状态,然后模拟场景的意图,尽可能去领会纯粹文学电影的奥妙,文学善于捕捉人们不可言说的思绪。另外,本片中的对白相当之多,但大部分还是作用于角色形象的树立而不是推动故事,因为从头到尾奥本海默在做什么事大家都知道无需赘述,就和格罗夫斯说的一样,在他这类人中优秀算不上优点,他本人认知的变化和为人处世方式的折射才是重头戏,同僚、情人、妻子家庭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等等,所以电影的名字叫做奥本海默,而不是什么历史新闻或者事件的名字。
超越时空
谈了文学性,这一部分就要说到电影性了,影视媒介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囊括一切艺术以及文化方面的元素,并且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准确地说在本片中文学性是其最为基础的基调,而电影性则是用来弥补一些用纯文学无法完全表述的桥段,使其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跺脚声,这个细节应该算是文学中的伏笔,但没办法通过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后一个解释前一个如此简单的方式交待明白,需要在同一个画面中丢出这个引子然后在之后的时间回收形成闭环,而电影艺术的视听二相性就是最好的载体,可以在不同时空中激发同一种情感。其实这个声音从影片一开始到结束都有复现过,只不过开端我认为是火车轰鸣的声音,大概就是一个音桥吧,但后面没有对应的画面也没细想,直到试爆成功后在礼堂的那段才了解了声音的由来,在最后和施特劳斯以及检察官对峙时这个声音的含义才被完全展开,三个时空三条线索出现的同一种声音,从预感到体验再到失望,局外之人根本无法理解奥本海默为此付出了多大的现实努力以及心理斗争,他们只得知结果而不详过程,这个小小的听觉元素可以说是伴随着奥本海默的人物成长了,这也就是电影性对于文学性的补足。

另一处就是试爆的场景,应该也是全片仅有的充斥了商业类型元素的场景,但诺兰就很巧妙地将这一段做了视听分离,前文也说到了类似于《星际穿越》中的处理,爆炸时寂静无声只有冲天的光亮,反而是之后的冲击波震耳欲聋掀起漫天风沙,在特效厅里这两者的对比会变得更加明显,这里也通过电影媒介的优势做了两个潜在文本。从奥本海默这一人物出发,试爆成功时他应该是很释然的状态,因为数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但他不会预想到之后降临到他身上的是外界的质询和不信任;从事件上来看,新武器的研发成果代表着战争可以更快结束,但人们也都不会预料到它会开启什么,是更大的破坏还是人类的拉帮结派,到底是终结一场争端还是开启无数争端。就和试爆的过程一样,在爆炸的瞬间所有人都被绚丽的光亮吸引而走神,直到良久才察觉需要躲避后来的冲击波,冲击波的伤害是很有限的,但整个事件乃至于对世界来说影响是无法预估的,至少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这样,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如果看到最后就会产生一种极具戏剧性的反讽感,鸟尽而弓藏,我依稀还能记得奥本海默被赶出小镇和听证会上怅然若失的神情,一切都是如此荒谬又看似合理,这是一个人性的故事。
其他还有很多视听方面优秀的地方就不多说了,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特效厅吧,观看效果和普通厅不可同日而语,我一直认为在电影院才算看电影,好的影厅可以让人进入一种走神状态和环境融为一体并进入银幕,也能更快适应影片节奏。本片就是用文学手法作为最基底的结构,情节走向和一些细节材质都是文学性极强,而电影性质的内容则交给了一些跨时空桥段和情绪表达,一个负责建构一个负责拔高,还是蛮相得益彰的,所以说诺兰压根就没有做任何抉择,当然是电影性和文学性都要了。
电影神话
所有电影都会来源于某种原型,就像风光冒险类型来自于创世故事、动作片发源自人类英雄战胜洪水猛兽的传说、家庭伦理片受到中世纪莎翁戏剧的影响,而律政类型则可以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出发探讨,过去的人们会将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归纳总结成为一种神话传说,而这些口口相传的内容随着时间积淀会成为故事,而故事又会通过不同的艺术门类被表达出来,例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与电影,所以说影视艺术最原始的形态就是某种神话,在本片中总共出现了两个阶段的三种神话,用来诠释奥本海默作为物理学家以及作为普通人的经历,暗示了这类武器对于现代世界的多面性。
第一个阶段包括了一个神话,也就是常提到的西部边境神话,西部神话的核心就是自然力量与城市文明的反差,以及探索未知新世界的憧憬,可以注意到,被用于实验的小镇被安排在了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地处于西南方的沙漠区域,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西部片中常见的传奇地点,例如里奥布拉沃以及埃尔多拉多,这些地名发生过无数传说故事,也代表着希望与未知的领域,就像最初的拓荒者一样,从中东部的平原地区跨过高耸的山脉来到西南方,探索城市之外的生活,也是有很多淘金者慕名而来。胶片拍摄给西部场景带来了相当优良的质感,其实整个曼哈顿计划和西部拓荒的过程在原型上是有相似之处的,各个知名的物理学家从纽约等大城市携家带口来到荒凉的西部小镇,同样是为追求希望之物,只不过他们不挖金矿,他们来研究武器。这个阶段的奥本海默应该算是处在懵懂和坚定之间的徘徊期,从一个物理学家到整个项目的负责人,给他带来的是一定的权力以及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就像他与妻子在旷野中骑行一样,他来到了不甚熟悉的西部,同时研究的也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这个任务有如开拓荒野机遇和挑战并存,尽管有小插曲但影片此阶段的主控节奏是上扬的,他的价值取向愈发坚定,只不过并非每个拓荒者都能挖到金矿,大部分人最终只能曝尸荒野,小部分幸运儿也要面对同行与盗匪的威胁,预示了之后情节的急转直下。

第二阶段就包括了两个神话,而且是双面性的神话,首先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虽然成功但最后被困于高加索山之上终日被鹰鹫啃食内脏,其次则是提到毗湿奴,世界的维护者,还有未曾提及的湿婆神,当湿婆开启舞蹈则世界诞生,但反过来湿婆睁开第三只眼,从中冒出无尽的烈火,世界又将终结,这两个神话不同于西部神话,都暗示了万物的一体两面性。在电影本体中大概是行进到一半往后的位置,新开发的武器犹如希望之火,也有可能是灭世之火,湿婆与毗湿奴的神话暗示了整个研发过程的两面性,回到了上面的话题,它究竟是结束了一场战争还是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对于电影中的人们来说是无从知晓的,但作为来者的观众可以知道矛盾与冲突总会存在,无论何等力量都无法停止一切,就好像诸多神话中世界在产生与消解之中轮回一样。而普罗米修斯则暗示了奥本海默本人,他取来了火种,但回归生活后迎来的确实质疑与不理解,甚至曾经共事的同僚与他反目,最后走向了开头的情节,他坐在狭窄的办公桌前,面对一大堆素未谋面之人的诘问,以及一些熟人的诋毁,就如普罗米修斯的受难。
这三个神话贯穿了电影的头尾,用第一个神话过渡项目的启动和进程,而进行到后期乃至于试爆成功后奥本海默的迷茫则对应了后两个神话,从踌躇满志的拓荒者到取火的勇者,最后也不得不面对一半和平一半毁灭的两难,就好像湿婆神,当湿婆首次跳舞世界应运而生,当湿婆再次醒来,火焰则会让世界走向终结,而奥本海默创造的正是这个东西,所谓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对他来说也是最难的抉择。
党同伐异
说到这想谈谈本片的主题,就像奥本海默任教时对于光的见解,光到底是一种电磁波动还是一种粒子,他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两者都是但又互相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波粒二象性,这也是诺兰对于主题的处理态度,他很巧妙地避开了对于战争和武器本身的讨论,而是蜻蜓点水马上跳到另一块更加空旷的地面,不给答案只是提出命题供观众思考。所谓二象性在奥本海默本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他时时刻刻处在矛盾之中,妻子与情人、责任与家庭、既定的任务与其他的理念、自己坚定的信念与残破不堪的现实,就和台词中说的一样,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切情绪通通都摆在脸上,但更像是一个殉道者,不顾一切地奔向火种,这就是他的抉择。
上面的文字提到了很多别的作品,那这里我也用一部作品来揭开我认为的主题吧,那就是《党同伐异》,之前有提及本片并不是讲故事而是摆人性,影片中大部分人对于他者都是不容忍的态度,不接受新的科研理念,不接受世界观的不同,不接受他人干涉自己的工作生活,更无法接受他人的成就凌驾于自己之上,甚至在战争时期,如此重要的武器研发阶段也不例外,或者可以直接说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这些行为才导致了战争,现在他们又要用更可怕的东西挑起新一轮的冲突。而奥本海默本人更像是个例外,他总是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凭借自己粗砺的坚持在浑浊的环境中翻滚,他面对了多重压力,官方给到的任务期限、工会组织的质询、对于良知的自我考验等等,最后甚至在听证会上被当众审判,一度所有矛头都指向了他,但电影结束之时,两鬓斑白的他也只能无奈与曾经诋毁自己的人亲切握手言和,然后手持各种荣誉证书看着镜头尴尬地挤出笑容,不出意外他多多少少还是妥协了。

那最后我对主题的观点就是,本片的主控思想可以提得非常高,这无关奥本海默本人或者军备之争,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故事,其中发生了很多十分荒唐的事,他的周围充斥着口是心非之人,每个人在最关键的时刻都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站队而与好友背道而驰,甚至曾经共事的人也不例外,而施特劳斯,因为微不足道的言语或者说奥本海默与他理念不合而又记恨在心最终实施报复。而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奥本海默的坚持才显得更加珍贵,诚然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有妻儿之时仍与情人保持关系,但他又能做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一边要顾虑同胞的处境,一面也担忧研发的双刃剑性质,和周围的其他人完全不同,虽然最后他与这些迫害者无奈和解,但影片想表达的东西已经到位了。世界并不美好,可能电影只是想通过奥本海默的经历去暗示和平与包容,或者更直白一些,以奥本海默的人物传记来口诛笔伐那些虚伪的人与圈子,反过来赞许并拥抱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的自由王国吧,这样就不需要有殉道者取火,战争与冲突也会减少,因为危险的从来就不是武器而是手持武器的人,彼此之间无缘无故的不容、嫉妒与仇恨才是危险的种子,越过这一道坎,斩断这条恶性循环的锁链,人类又会向理想国度更进一步,也会减少战争与无谓的牺牲吧。

总结一下
写到这里仔细一想,最开始说这部电影门槛不高的话我还是收回一些吧,因为这是我自己在对比了诺兰之前几部作品得出的结论,是相对而言的更好接受,这点每个人都不一样的。然后这个没有门槛指的是电影方面,哪怕你不认识诺兰也没看过任何他的作品或者不了解电影视听都无所谓,不影响观看,但仍旧需要对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虽然都是中学历史的必修内容,但为了不影响观感还是小小复习一些会比较好。出场的人物比较多但名字不难记也不会脸盲,而且如果提到很久没出现的角色还很贴心地会配上一个闪回镜头,可以说是为了让人看懂费了些心思的。最后还是要提一嘴,这是一部阐述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例证文学电影,主体是人,如果想看故事或者爆炸,亦或是没有很大耐心坐住的话有很大概率会看睡着甚至看不下去悻悻而归,它适合很多观众但前提你要是正经观众而不是把它当作来娱乐消遣的对象。

我自己是愿意给这部电影很高评价的,说是暑期档最佳也不足为怪,除了一些边缘角色和女性形象建构略显扁平之外,几乎找不到客观上的缺陷,所以这次影评字数比较少因为实打实的全能吧没什么特别多好说的,三个小时看得也确实很累,回家就倒头睡了一觉,很多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整部影片在微观上看起来会比较散但是在宏观角度是很规整的,就像开头说的一样,三段式递进发展,三条线索逐渐合一,用不同的画面调性都提示明白了,而且从人物的面部化妆变化也能清楚地捕捉年代之分,人物出现很多但每个人都存在口音或者外形上的显著区分,不太给角色定性,一些比较复杂难以缕清的话题都是给思路但从不提供标准答案的处理方式,唯一比较吸引人的试爆场景也是有别与常见商业片的展现手段,不拿这个当吸睛的噱头,主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相比与《信条》和《盗梦空间》不玩概念更容易看懂,又比《星际穿越》具有现实意义,重心从故事创意慢慢回落到探讨人性,我愿称之为臻于纯粹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