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理古诗!怎么破?蕴藏道理!如何做?【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2023-07-30 22:05 作者:溶夫  | 我要投稿

古诗哲理题

6分答2点照样也能得满分

· 2022年新高考Ⅰ卷

·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

· 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根据诗词中主观的评价词语找范围

· 0503长沙一中模拟

· 鹧鸪天 李之仪

·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地,堪叹人生有底忙。1

· 1:人生要享受,要忙里偷闲。

·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2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3

· 2: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更在意精神而非物质。

· 3:豁达;田园之乐;此心安处是吾乡。

· 16.李之仪的词作深情之外,别具一段妙理。词中谈到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①人生忙忙碌碌,应有闲暇时光赏世间好景;

· ②心灵远离俗世,人生的味道才会绵长,物质上需知足常乐,人生应重在追求精神的愉悦;

· ③享受田园生活乐趣时,不必过于拘视“桃花源”是否在“故乡”,应通达洒脱。

内容+(手法)+情感/哲理

· 0419广东深圳二模

·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赠刘景文 (宋)苏轼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16.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 ①唐诗常借意象、意境来抒发情感,如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

· 借景抒情

· ②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阐发哲理,如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

· 借物说理

练习

· 0504江苏南京三模

· 读易象① 周敦颐

·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 周而复始  通透

· 暮春即事 叶采

·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 变化  闲适恬淡

· ①易象,《周易》的卦象。《周易》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

· 16.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情理兼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 周诗中,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仿佛近在眼前,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后两句通过“谁道”“而今”,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

· 叶诗中,诗人暮春读《周易》而不知春去几多时,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诗人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读书情趣。

哲理古诗!怎么破?蕴藏道理!如何做?【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