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该怎么看待我们的文化?

2023-03-03 19:17 作者:羽扇纶巾最书生  | 我要投稿

我们的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当我去逛国博时,我觉得一遍不够,于是一遍又一遍,充分的发挥了免费票的优势!

我主要看的是常规展览项目:古代中国展,这是一个从远古时期史前200万年起,一直到清末。

我第一遍的时候远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逛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也到了闭馆的时间。

我第二遍的时候复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逛到明清的晚清时期,也到了闭馆的时间。

第三遍去的时候,疫情放开,一下人满了,我就快速的复习每个时代的大面。

三遍,其实也不够,为什么呢?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文化是怎么来的?

旧石器时代,基本是充饥果腹的需求,远古的人们寄希望于可以高效的打猎,彼此从独立战斗开始走向协作;新石器时代,人们从协作中分工,从分工的专注中开始优化手里的工具,进而让协作的效果倍数的提升。

人类的欲望便是这样,一旦饱腹,就一定要追寻更多的东西,开始记录、总结、升级,如此等等;随着衣食无忧,个人的性格造成了不同的审美,然后开始出现了个性化的展示方式。

如此,文化便有了雏形,人类个体的差异性,促使了文化的产生。

我们该有怎样的历史观?

我的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但我到了国家博物馆之后,还是被颠覆了。我想了想颠覆来自两个。

第一个,我背诵的历史是夏商周秦汉,而国博给出的分类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

第二个,我理解的历史记忆方式是,名人+名场面,而国博给出的方式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不是说小时候背诵记忆的准确,还是国博准确,你首先要看你服务于什么。

书本,给我们的逻辑是,年份、人物、事件,串起来之后,历史生动了起来,你好比看个沙盘,沙盘上吴起白起霍去病各自征战,也有李白韩愈苏东坡各领风骚。

国博,给我们的逻辑是,经济、文化、政治,串起来之后,历史呈现了脉络,你好比去读本书,书上的目录、主干、结论,铺陈有序,逻辑严谨。

辩证唯物主义者说,历史是人为主体向前推进的,然而历史同样在人面前是多维的。每个人眼中的历史,是以自己为中心;国家以统治为中心;世界是以意识为中心。

我们给小朋友介绍,这个历史可以是温柔的,有可爱聪慧的皇子,有勤奋好学的皇帝,有机敏好学的臣子,还有甘罗12岁做丞相。

我们给家长介绍,这个历史一定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的发展首先是经济,首先是农业,首先的变化一定是生产工具的变化

我们给中国人介绍,这个历史有上下五千年,一万年前,夏,当立,神话中的那些尧舜禹先祖们,如何的有美德,夏禹为什么不能成六帝,成汤如何抓住核心一步棋一举翻盘

我们给外国人介绍,中华文明,从三皇五帝开始,就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从黄帝征伐四方,到大清朝纳入了西藏,周全了新疆,虽开始经历困难,但中华民族大家庭已经做好了准备,开启了伟大的复兴

我们该以怎样的认知去看待历史?

我们小时候看待历史,是一个个的名臣,一个个的武将,一场场的战役,貌似历史像一部电影。

乃至后来,一直把历史当作演义去看。

立在国博,我从头走到尾时,我的感受是这么个历程

先祖们太不容易了,这日子过的,火多简单咋就不会弄?

亡国前的大大们,你们这个脑子啊,但凡能清醒一下下?

大清啊~我恨你,同胞们~我心疼,侵略者们~我去你大爷

我从满眼的怜惜,到满眼的悲悯,再到满眼的哀伤,不得不出门,去天安门广场,看降旗仪式。

在伟大的国旗为主题的活动里,感受到这个时代的祖国无比强大。

回到认知,

历史,就是三国开头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人类的欲望推动历史前进,它一定是一个从欲望上升,到顶点,掉头向下,财富损失,社会变化,底层人民和有志者开始改变命运的套路。

但凡这样的变化,一定是让老百姓更受伤,让国力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让侵略者和不良用心的短期获得巨大的收益。

那回到辩证法,我们要理解历史的两副面孔,红脸白脸两个面,各领风骚数百年,无辜百姓似鸿毛,枭雄诡计漫天舞。

悲天悯人,是我们人性的光;理解历史的原生逻辑,就能体会这历史变化的时刻中,人民的痛苦,文化的变迁。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论来认知历史

一开始,我们是按时间轴去认知历史,某年某月某日,何处,何人发生了何事。

后来,开始去根据朝代去认知历史,秦汉唐宋元明清

再到后来,我们认知是按照意识形态,奴隶制,封建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当我们再去看历史的时候,我们掌握了依靠一个简单的公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三要素是:资源、劳动者和工具。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

再去看国博的展览,围绕着资源,从野生到家畜,围绕着劳动者,从原始人、北京人、智人到现代人;围绕着工具,从石器、铜器、铁器、复杂农具、蒸汽农具、到现代科技等不同的演化。 

我们去看历史沉淀的文化,

历史的进程,文化的沉淀,随着各自时代的落幕,通过文物留存了符号。

进程本身是进步的,从旧新石器时代,个人,到群落,到部落,到城邦,到国家,不断的将符号的含义扩大。个人从,衣着,到食物,到器具,到配饰,到等级化,到礼制化,不断的将统治强化进符号里。国家从,萌芽,到品德禅让,到唯我独尊,到三权分立,到人民民主,不断的将制度进化进符号里。

历史沉淀的文化,单独去看时,它是寂寞的,不先进的,可悲的。

历史沉淀的文化,时间长河里,它是夺目的,有毕需性,可叹的。

我们来看文化塑造的儿郎,

文化,之所以能延续,离不开的是传承,传承靠的是人。

慢慢的上下五千年,统治中国最久的思想,也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久的思想里,给中国人提早两千年做了总结:仁、义、礼、智、信。

我加上一个传统的“忠”和“孝”,这也不是退步。

虽说放在辩证唯物主义来看,这七个是有落后的地方,更多的关注表象,太关注一时的表现,没有发展的看问题,但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人的根,乃至历史发展中也好,社会生活也好,与人的品格也好,评判的基础。

回到主题,我们该怎么来看待我们的文化?

辨证的去看传统文化,解构且不失古韵,可以是一个选项。

这也是我来这里的意义。

该怎么看待我们的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