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研究:煤价下跌+调峰优势,业绩有望加速修复,关注个别区域性龙头(含标的)

点赞 关注 收藏 您的一键三连是我更新的动力!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多多交流哇
欢迎关注公主号:璃月投研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出品|璃月投研
煤价下跌,煤炭成本占比高的标的有望率先受益
根据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近期,由于欧洲工业生产持续乏力,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叠加有低价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充足供应,煤电负荷较低,煤炭库存远超需求,外矿和贸易商不得不向中国出售或者转卖部分过剩煤炭资源,流入中国市场的高卡煤明显增多且具有价格优势,从而引发各出口国踩踏式抛售。截至2023年6月7日,欧洲ARA港动力煤离岸价已降至99美元/吨,跌破百元关口。随着海外煤价下滑,我国煤炭进口同比高增长,2023年1-5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18205.9万吨,同比提升89.6%。另外,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表示,为支持国内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自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继续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我国延长煤炭零进口暂定税率实施期限,有望继续促进煤炭进口,从而进一步刺激煤价下跌。

而动力煤作为燃煤发电行业主要的原材料,其价格变动对燃煤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及经营业绩有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推荐关注燃料成本占比高的标的:华能国际(600011)、大唐发电(601991)(2021-2022年,的燃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约为七成)
调峰优势凸显火电价值
煤电仍是能源保供的“压舱石”,其合理收益须得到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绿电消纳压力显现,保消纳需源侧增加调节资源、网侧增加“大电网”投资。而煤电仍然是最经济的跨日调节资源。目前在运电化学储能时长普遍为2~4小时,无法满足跨日调节需求,且度电成本受上游能源金属资源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抽蓄经济性仅次于火电灵活性改造且可跨日调节,但建设周期较长,预计将在“十五五”期间集中投产,其他新型储能则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因此,煤电装机规模仍有增长空间,“十四五”有望超预期。火电与核电作为高可靠性的保障电源,合计装机规模应与尖峰负荷基本匹配:并且新上百万千瓦煤电机组自带70%调节能力(负荷低至30%),同时具备可靠性和灵活性。按照负荷与用电同步增长测算,预计到25年最高负荷将达15.5亿千瓦。根据核电装机规划,预计25年在运机组容量约0.7亿千瓦,即火电理论需求量为14.8亿千瓦,对应煤电装机增量最高可达3亿千瓦。“十四五”规划2025年煤电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存在超预期空间(可理解为装机时间表前移)。

部分地区的特殊性有望催生强势标的
在当前用电紧缺阶段,电力供求失衡,带动火电厂发电量的提高,但以往来看,水电的发电情况会较为明显地挤压火电的下游用电需求,因此汛期来水量指标就显得十分关键。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浙江作为出口大省且二产占比位居全国前三,其电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地方政府火电建设积极性强。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浙江最高负荷达到1.02亿千瓦,其火电和核电装机容量与尖峰负荷之约0.27亿千瓦。为保障省内电力供应,浙江省内中长期具备建设条件的沿海煤电扩建装机容量规模共计约2332万千瓦,22年以来已有序核准浙能六横电厂二期、国能舟山三期、浙能嘉兴电厂四期共6台百万千瓦机组,由此我们重点体推荐标的即为:浙能电力(6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