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上岸·每日必背】倒计时43天,《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词条,学霸必备,赶紧收藏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词条7》
Ø 教学(2)、品德
一、简述直观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实施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简述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要求:(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三、简述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施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四、简述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实施要求:(1)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2)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实施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六、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讲究语言艺术。
七、简述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要善于启发诱导;
要做好归纳、小结。
八、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1)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九、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
5-6 岁之前的儿童基本处于无规则阶段。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
6-8 岁的孩子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可逆性阶段
9-10 岁儿童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公正阶段
11-12 岁以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十、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十一、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
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十二、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家庭;2.学校教育;3.社会因素;4.同伴群体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