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奖offer背后:MIT交换时大部分是在公寓内度过的

2023-07-06 12:47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背景情况:

本科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

专业:化学

申请方向:Chemistry/ Material Science Ph.D./Master 混申

GPA:3.95/4.0

TOEFL:102 (R30; L27; S21; W24)

GRE:V153+Q166+W3.5


录取: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Chemistry Phd(全奖)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Chemistry Phd(Dean's Prize)

ETH Zurich Chemistry Master

EPFL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


关于标化考试:

在大二下学期,为了申请访学名额,我在课余时间自学了托福,第一次考试后拿到了102分。在大三下访学期间,我已经报名了Gre Chemistry,但是由于疫情,所有考试都取消了。大三下学期访学回国后断断续续准备了半个月,考了一次Gre General。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考的很不好。但是由于疫情的关系,所申请的院校对GRE General 和GRE Sub都不需要提交了。之后我又考了两次线上托福,分别是103和101。对大多数学校而言,这样的分数已经过线了,我觉得与其花时间提升标化成绩,还不如将这些时间用来做科研,于是就以这些成绩进行申请。之后的我的个人经历表明,标化成绩过线就足够了,除非理想学校有特殊的要求。


现在回想起来,Gre和托福还是要尽早搞定。在申请季准备语言考试实在是不划算的,这些时间本可以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科研和套磁等。


关于科研经历:

科研经历对PhD申请的重要性是不必多说的。在访学之前,我在两个实验室分别呆过一段时间,在假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总体而言基本没有产出。在访学期间,我联系了老师进行学期间和暑期研究,但是正好碰到疫情,实验室关闭,我只能无奈放弃。回国后,我立马联系了导师,从八月份开始加入课题组做毕设。因此我在申请文书中所写的内容也主要是回国后毕设内容,在选择学校和导师时也有意识地选择和我毕设方向相近的。由于没有海外科研,我只得到了一封任课老师的推荐信。其他的推荐信分别来自我的毕设导师和之前呆过的两个实验室的导师。



关于访学经历:

我是在2020年春季去MIT访学。出发的时候国内的疫情正开始爆发,在MIT上了一个月课之后美国疫情爆发,所有的教学和科研都转向线上,结束MIT的课程后就在6月回国了,本来联系好的学期内和暑期研究也只能作罢。虽然整个访学过程大部分是在公寓内度过的,但是整体而言我也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时光。这段访学经历也极大地加强了我选择申请出国的意愿,即使明确地知道疫情会让一切都变得更加艰难。


关于面试经历:

出于保险起见,我是多国混合申请。最开始联系英国UCL,ICL和ANU的教授,前后拿到了四个面试。第一个面试其实是挑战性最大的,教授要求我做一个关于自己科研经历的PPT,并准备十分钟的讲解。我以现在的毕设为主,之前的两个科研经历为辅,做好了PPT,并准备好了讲解内容。之后在世毕盟mentor(Stanford PhD)的帮助下将PPT修改了,并且对讲解进行了删减,修改和完善。在面试前,我将面试教授的课题组网页仔细浏览了,也看了一些他们最近的文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准备了几个问题。面试过程都是类似的,先讲PPT,之后老师问几个问题,最后老师询问是否有需要问他的,我就把之前准备的问题拿出来。对于面试,我觉得我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因此四个面试都比较顺利,对方老师都表现出愿意接收我做PhD的意愿,UCL和ANU也发了offer(ICL本来也要发,但是由于ICL奖学金申请时间跨度太长,5月才能有结果,再加上当时我已经有NU的offer,因此我就撤销了ICL的申请)。美国那边其实我实际上是没有收到面试的。在一月底,NU的教授希望跟我安排一次Zoom Meeting。由于秘书在邮件中没有说明,我一直以为是面试,并且按照面试的流程准备。最后结果是录取通知。


我的面试基本都是套磁的直接结果。在世毕盟mentor的指导下,我拟好了套磁邮件,并且按照世毕盟的指导进行发送,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直接转化为了两个offer。套磁的过程中,首先是需要坚持。大多数的套磁邮件并不会收到回复,少数是模版式的鼓励申请的回复。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整个申请季中,拿到几个面试回复,套磁就算是有很大的回报了。



我与世毕盟:

我是在访学回国后,在八月初联系的世毕盟。这算是比较迟了,主要是一直在纠结是要保研还是出国,一直思考到七月底才下定决心。决定了出国,和学长学姐还有同届同学聊了关于机构选择的问题,收集足够的信息后,就直接选择了世毕盟。世毕盟对我申请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世毕盟的申请课程帮我明确了整个申请过程的时间线,以及每一个部分需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mentor帮我梳理了科研经历,进行模拟面试,修改文书内容,将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培训师则在整个过程中解答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我少走很多弯路。


写在最后:

从2020年8月初决定申请,到2021年1月底拿到比较心仪的offer,这七个月的时间充满了挑战,煎熬,和惊喜。申请的经历对我而言是极大的成长。在这七个月里,我学会了在巨大的压力下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一步一步朝着最后的目标前进。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支持个鼓励的所有人!


全奖offer背后:MIT交换时大部分是在公寓内度过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