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印象一
林芝多雨,细密而绵柔,象极了三月的江南。
从拉萨到林芝,一路下行,穿越峡谷,听风在车窗边快意轻盈。在拉萨缺氧的症状随着绿意铺张而逐渐消失。穿梭于高速公路,两旁的油菜花低矮而金黄,让人怀疑是到了另一个江南。
在网上搜索到关于林芝的零星信息,百度百科显示:林芝是藏文尼池( nying khri )或‘娘池’(nyang khri)一词音译而来,藏语意为“娘氏家庭的宝座或太阳的宝座”。阴差阳错的是在解放后测绘队员根据当地的物产特点,把“尼池”写作“林芝”。这一看似错误的音译却给这片土地带来神奇的魅力和无尽的遐想。
来到林芝的当天,天空便飘起了小雨,清冷而悠缓。路上行人不多,车辆也少,街道清一色整洁而单调,雕檐画栋的藏风建筑里透露着藏教的神秘与诡谧。
我不是来旅游的,对于林芝的风景区和旅游节没有兴趣,我只是象打江南过走的行僧,为着一口斋饭而四处奔波的人。来到此地,首先便是要“打尖”,林芝酒店很多,档次也高,但这些都不是我能选择的处所,我的目标是在100元以下的民宿,所幸这边的民宿也不少,这种价格也还是能找得到住所。
向日葵民宿的老板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者,很有道家风骨,话音低沉而清晰,可喜的是能够用汉语顺利交流,人特别和善,除了例行手续后,便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如果不是锁芯坏了,要找他维修,恐怕我要住到离开才能再见他一面。
解决了住宿,接下来就是吃饭的问题,一份盖浇饭的价格上了三十元,这一点倒是对得起旅游名城这几个字。虽说是贵,客人却很少,店前门可罗雀,看来这里缺的不是昂贵的价格,而是昂贵的客人了。
今天是到林芝的第三天,除了昨天偶尔天晴以外,今早干脆来了个“帘外雨潺潺”。这不由让我想起南唐后主,他也就是在这“潺潺细雨”里,身边跟着唯一的小周后,墨池上的笔已经凝干,碳已成灰,而雨却没有要停止的意思。
一个人,躺在床上,听雨滴在青松上,又滴滴缓缓坠落,真怀疑自己是走进了烟雨江南。只是换了一个年龄段,从青丝走到了白发。蒋捷那首《虞美人》突然从心中迸了出来: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宵罗帐。
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林芝的雨,很能激发人的思乡之念,我从江南来到更南的广东,一呆便是二十五年,而二十五年后,困于生计,又辗转来到这西南的高地,真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沧桑之感。林芝虽美,却怎么也比不上江南的烟雨和渡口旁的红色纸伞。
雨似乎停了,我加了一件衣服,独自行走在湿漉漉的街道上,除了我,街道上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