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艺 | 你不能错过的「2019中国舞蹈热点」

「i 舞蹈」的你们别担心
本期「寻艺」为大家盘点了「2019中国舞蹈热点」
搜罗各大赛事与艺术节
再现2019经典舞蹈作品
干货指南快来收藏
01
“电波”现象
2019最为火热的莫过于登上过春晚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电波的风靡可以用「电波现象」来概括。为何会有这样火爆的盛况,评论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电波的成功。

第一,在于以《渔光曲》创作的舞蹈《晨光曲》深入人心。一首饱含深情的《渔光曲》唤醒了千千万万上海人儿时的记忆,再以古典舞为主体语汇,融入蕴含有老上海特色的,如小板凳、薄蒲扇、炉火边打盹儿、蒲扇落地等生活记忆,一下便扣住了人们的心弦。这段舞蹈作为“电波”现象的有效助力,不仅出现于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之上,更是登上2020鼠年春晚的舞台,引起舞蹈业内外人士的纷纷效仿。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拉近了大众与舞蹈的距离。

第二,在于该剧舞蹈叙事策略的新颖独到,而这也是“电波”现象发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编导在遵循舞剧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大胆借鉴传统戏曲和电影的表现手法,探索出新颖独到的舞剧叙事策略。首先,编导采用字幕投影的方式来交代剧中人物身份,这在减轻谍战题材中复杂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叙述压力的同时,使观众迅速进入“舞剧的”理解情境;其次,琐碎的细节、繁复的叙事难免容易使舞剧陷入哑剧的窠臼,因此编导对日常生活动态进行了整一化、节律化处理,既清楚地交代了事件,又以“哑剧的诗化”强化了“舞蹈叙事”的特性。
第三,编导借鉴了传统戏曲程式化动作的表意功能,如扇动蒲扇以示天气炎热、脱下衣衫以示回到家中等行动,暗示了剧中的天气、环境以及场景变换等。

第四,为了弥补肢体语言的局限,编导还运用电影拍摄中常见的如镜头快速切换和组接、倒带以及长镜头等方式,揭开“谍战”剧情的重重悬念。上述叙事策略的探索和运用,不仅清晰交代了“谍战”舞剧的故事情节,而且拓宽了舞剧叙事的边界,实现了舞剧叙事的更多可能。
观看方式:
https://video.mct.gov.cn/v.html?id=5285890803012340379
- 线上观看截止6月8日24:00
- 请认准唯一播出平台“文旅部官方平台”
02
十二届荷花奖
2019年8月8日-10日,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成功举办。本届“荷花奖“有6部群舞突出重围,分别是《花儿永远这样红》《额尔古纳河》《战马》《玄音鼓舞》《永远的诺苏》和《黑缎子坎肩》。
六部获奖作品都有一个鲜明的创作导向,即通过民族民间舞元素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其中《花儿永远这样红》是形容男女之间真挚爱情的作品,《花儿永远这样红》的编导运用塔吉克族民间舞及其元素,真实形象地讲述了一位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小伙即将入伍,他心爱的姑娘与淳朴热情的塔吉克族乡民热情欢送,并期待保家卫国的他能够早日归来的故事。

对于这部作品,著名舞蹈评论家冯双白点评道:“中国民族民间舞常常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欢乐的场面没有生命力,但《花儿永远这样红》这种欢乐里有爱情,可以说是现实题材上很好的收获。”
“艺术源于生活”也是本次获奖作品的重要特征,例如群舞《玄音鼓舞》是编导袁媛6次深入西藏实践采风的成果。编导袁媛将目光聚焦于具体的热巴鼓舞上,在对热巴鼓舞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引发当代人对传统的反思,进而体悟传统的本质。

03
十二届桃李杯
2019年8月12日—17日,第12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浙江音乐学院成功举办。这是“桃李杯”自比赛转型为展演后成功举办的第二届活动。转型后的“桃李杯”抛弃“竞技性”,回归到舞蹈艺术发展本质。

就剧目而言,本届“桃李杯”无论是从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抑或是国标舞等舞种看来都不乏佳作,例如古典舞《良宵》《铜雀女》《唐印》等,民族民间舞《谷雨》《玄音鼓舞》《额尔古纳河》等,芭蕾舞《佐佑》《月亮河》《无言的诗篇》等以及国标舞《赋问》《今日昔日》《游园惊梦》等剧目均令人眼前一亮。



参考资料: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
图片来源: 舞蹈中国,百度百科
文案 | 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