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岁考进北大,34岁“卖猪肉”;50岁成亿万富豪,陆步轩的另类人生

2019-12-28 18:46 作者:辛东方频道  | 我要投稿

“公司年销售18个亿”,传着传着变成“陆步轩身家18个亿”,“北大屠夫”又火了,他的创业故事牵引着无数创业者的心。

陆步轩的成功告诉世人——成功需要时间,成功需要耐住寂寞,忍受歧视,做好自己,等有一天自己真正强大的时候,就会迎来一片光明。

有人五十岁退休,有人七十岁才刚刚开始。

这年代,梦想没有年龄限制,只不过是大器晚成。

19岁考进北大,34岁“卖猪肉”;45岁成亿万富豪,陆步轩的另类人生给人无限的创业想象和空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大器晚成也许是人类命运的一种写照。

1985年,19岁的陆步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分配至长安区柴油机厂工作,后下海经商,先后做过多种职业。虽然陆步轩很努力,但依然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即便这样的命运,陆步轩也不放弃对梦想的执着,他干过很多职业。陆步轩34岁开始摆肉滩,卖猪肉,生活把他逼成了这样。

可命运总是让人想象不到,卖猪肉的生意一路开挂,点燃了陆步轩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陆步轩顶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专心经营自己的猪肉生意。

北大毕业的他,按照一般人的做法就是进一家好单位,上班一辈子,再取个漂亮媳妇,美美的过上一生。可陆步轩没有这样做,或许陆步轩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办公室坐了12年后,在陆步轩50岁那年,他从体制内走出,南下广州,加入北大师兄陈生创立的土猪品牌,成为公司副董,重新“操刀”卖猪肉。

陆步轩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引起媒体关注的呢?

16年前,陆步轩因为北大毕业卖猪肉被媒体挖掘而名声大噪,随之引起了社会关于人才环境和用人机制的讨论。

名校毕业的才子是该走进用人单位服务社会,还是出来创业?

2019年12月1日,解放军日报发表文章“北大屠夫”陆步轩,揭秘陆步轩创业背后的意义。公司的“90后”,几乎人人小时候都听过“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故事。很多人进了公司才知道,原来公司的副董,就是故事里的主人公。

在当年出名的那张照片里,陆步轩穿着背心拿着烟,面前一张北大的毕业证书比他更夺人眼球。这是岁月的见证,只有主人公自己懂得那段岁月。

有很多人把读书和卖猪肉联系起来,因为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卖猪肉,当然会引发社会讨论。人民认为名校出来,就应该好好的去上班,而不是摆摊子卖猪肉。因为“北大屠夫”,引发了太多的思考,很多读书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了沉思。

“猪肉大王”陆步轩,在十几年前,曾一度以“北大状元毕业后卖猪肉”的相关标题活跃于各大媒体。当时,人们除了对这位曾经的人中龙凤卖猪肉的下场感到无限惋惜外,更多的是对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方式的抨击,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陆步轩成为争议 的话题,这么多年来一直讨论不断,催生各种创业观念。

陆步轩在自传《屠夫看世界》中回忆道:“肉摊上苍蝇乱飞,血水横流,血腥气刺鼻,自己只能穿着短裤拖鞋站在铺子里。手上是常年洗不净,后来索性就不洗的猪油。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认为:“结合陆步轩的成长经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陆步轩的巨大失落感,完全可以被理解。其一,作为毫无背景的寒门子弟,陆步轩从农村考入北大,头顶“高考状元”的光环,却没分配到满意的工作。陆步轩的人生一度冲上云霄,又急速下降,这让人开始质疑“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

其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就业渠道较窄,民营经济活跃程度有限,舆论对名校毕业生还存在“天之骄子”式的的期待。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陆步轩当时难免要忍受外界偏见与内心苦闷。

当然,这与当时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认为高考改变命运的想法起着冲突,北大毕业的陆步轩走入猪肉摊,这与读书处处是矛盾。在当时的环境下,陆步轩引起争议,对上学与就业的矛盾,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今天回过头来,再仔细想想,陆步轩是顶着巨大压力的,并没有因为压力而放弃对卖猪肉的坚持,陆步轩的坚持才铸就今天的成绩。

或许,这是一种大器晚成。读书不一定将来非要干什么,而是用书用理论为自己的建设做指导和服务,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身是让人成长,让人明白工作和生活,而不是毕业后非得干什么。

显然,读书与创业如果结合起来,那就是误人子弟。

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读书与就业都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梦想不一样,人们不要一捆子打死,毕竟世界那么大,我们要干的事情还有很多。

(本文来源:辛东方频道    作者:辛东方)


19岁考进北大,34岁“卖猪肉”;50岁成亿万富豪,陆步轩的另类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