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黄州的苏轼,才变成了真正的“苏东坡”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二年春,苏轼携家人来到黄州任命。
黄州是僻陋之地,城里到处是农夫、渔夫和樵夫,文化人极少。纵使苏轼文采飞扬,诗文俱佳,还精通书画,他的才华在这里都难以施展。
苏轼的工资极低,诗文和书画都无法变现,且家大口阔,生活陷入了困境。

正在苏轼一筹莫展时,好友马正卿主动向太守徐君猷为他请得五十亩荒地。这块地曾是废弃的军营所在,位于黄州东边的坡岗上,故名为“东坡”。
苏轼自从有了田地,就变身为一名“农夫”:扔拣瓦砾、松土整畦、挖渠引水,整日在田间挥汗如雨。

以前不善种地的苏轼,虚心向农夫请教,在田里种上了水稻和麦子,靠粮食的收成养活了一家人。
苏轼不仅种地,还在自家庭院里种下树木,据《东坡八首》的诗句所述,他种了松树、竹子、桑树和枣树等。
无论种地还是栽树,苏轼都躬身耕种,还乐在其中,待一家人的生活稳定下来,他索性自号“东坡居士” 。
苏轼虽然帮家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生活依旧十分拮据。他发现黄州盛产猪肉,且味美价廉,便买了些猪肉回家“改善生活”。
借鉴黄州焖炖鸡的做法,苏轼将洗净的猪肉放在罐子里焖炖,随吃随取,饱腹又美味。
作为吃货的苏轼,毫不吝啬地把这个做猪肉的方法,告诉了邻居和餐饮店。一时间,“东坡肉”风靡黄州。
其实,北宋的人们食肉以羊肉为主,富贵人家认为猪肉上不了台面,而贫穷人家又不知该如何将猪肉做成美食。
正如苏轼《猪肉颂》里描述的那样:“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苏轼以一己之力,推动了猪肉的盛行,解决了黄州穷苦百姓的难题,树立了饮食文化的新风尚。

虽然苏轼和家人有粮食和肉可以果腹,但由于生活困顿,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他,为了维持生计,开始精打细算。
他提前算好一年要花的钱,把这些钱分成12份,用于每个月的支出,再把每个月的钱分成30份,用于每日的支出,然后把每天的一小份挂在房梁上。
每天早上,他从梁上取下当日的钱,花钱的时候“锱铢必较”,不能透支,尽量保持盈余。到了晚上,没有花完的钱还要攒起来,存到竹筒里,以备不时之需。
在黄州,苏轼变身为“苏东坡”,从才子到农夫,这样的他更有亲和力,也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