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志·太史慈传 译文(下)

2023-01-08 10:58 作者:国风炫漫  | 我要投稿



原文: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吴历云:慈於神亭战败,为策所执。策素闻其名,即解缚请见,咨问进取之术。慈答曰:"破军之将,不足与论事。"策曰:"昔韩信定计於广武,今策决疑於仁者,君何辞焉?"慈曰:"州军新破,士卒离心,若傥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明日中,望君来还。"诸将皆疑,策曰:"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明日,大请诸将,豫设酒食,立竿视影。日中而慈至,策大悦,常与参论诸军事。臣松之案;吴历云慈於神亭战败,为策所得,与本传大异,疑为谬误。江表传曰:策问慈曰:"闻卿昔为太守劫州章,赴文举,请诣玄德,皆有烈义,天下智士也,但所讬未得其人。射钩斩袪,古人不嫌。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出教曰:"龙欲腾翥,先阶尺木者也。"】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江表传曰:策谓慈曰:"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数千馀人,尽在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馀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但其后不遵臣节,自弃作邪僣事,谏之不从。丈夫义交,苟有大故,不得不离,孤交求公路及绝之本末如此。今刘繇丧亡,恨不及其生时与共论辩。今儿子在豫章,不知华子鱼待遇何如,其故复曲复依随之否?卿则州人,昔又从事,宁能往视其儿子,并宣孤意於其部曲?部曲乐来者便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并观察子鱼所以牧御方规何似,视庐陵、鄱阳人民亲附之否?卿手下兵,宜将多少,自由意。"慈对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待遇过望。古人报生以死,期於尽节,没而后已。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自足以往还也。"】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江表传曰:策初遣慈,议者纷纭,谓慈未可信,或云与华子鱼州里,恐留彼为筹策,或疑慈西讬黄祖,假路还北,多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慈从豫章还,议者乃始服。慈见策曰:"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又丹杨僮芝自擅庐陵,诈言被诏书为太守。鄱阳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所遣长吏,言'我以别立郡,须汉遣真太守来,当迎之耳'。子鱼不但不能谐庐陵、鄱阳,近自海昬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於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亦睹视之而已。"策拊掌大笑,乃有兼并之志矣。顷之,遂定豫章。】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吴书曰: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子享,官至越骑校尉。【吴书曰:享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

       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译文:

       太史慈本当同刘繇一起逃往豫章郡(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但他却躲在了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逃进深山中,还自称丹杨(辖境包括今安徽省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句容市、常州市溧阳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及以西、湖州市安吉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太守。这时,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以东地区,只有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以西的六个县没有归服。太史慈趁机进驻泾县,马上屯兵设府,有大量的山越(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孙吴诸郡县山区的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之民前来归附他。孙策亲自率军前来征讨,于是太史慈被擒获。孙策当即为其松绑,然后握住太史慈的手说:“你还记得在神亭(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那时的事吗?如果换做是你在当时抓住我的话,会如何处置我?”太史慈回答:“那可无法估量啊!”孙策放声大笑道:“从今往后的事业,我将与你共同去开创。”【《吴历》中记载:太史慈在神亭战败,被孙策所捉拿。孙策一向听闻过他的名声,当即为其解开束缚,请他与自己相见,然后向其咨询进军攻取的战略方针。太史慈回答:“我是败军之将,您不值得和我讨论战事。”孙策说:“昔日韩信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为刘邦制定攻取天下的计策,如今我想请像你这样仁义的人帮我答疑解惑,你为什么要推辞呢?”太史慈说:“扬州(刘繇)的军队刚被打败,士卒们离心涣散,倘若让他们分散开各奔东西,就很难再把他们集结起来了;我想出去宣扬您的恩德,安抚这些散兵游勇,让他们聚集到您这里,又担心不符合您的心意。”孙策向太史慈行长跪之礼,并说道:“这正是我内心所盼望的。明天中午,希望你能完成任务归来。”众多将领对太史慈持怀疑态度,孙策说:“太史子义是青州的名士,他为人是以诚信忠义为首要原则的,终究是不会欺骗我的。”第二天,孙策请诸将相聚,预备酒食,然后竖立标竿以此来察看日影。中午时分太史慈如约而至,孙策大为高兴,之后经常让他参与讨论各种军务之事。据臣裴松之考证:《吴历》说太史慈在神亭战败,被孙策所擒获,与本传的记载大不相同,我怀疑这段记载是错误的。(本人也认为《吴历》的记载过于夸张,似小说家之言,不可当真)《江表传》中记载:孙策问太史慈说:“我听说你昔日为(东莱)太守劫持州府的奏章,后投奔文举(即孔融),受命去请玄德(即刘备)出兵解救都昌之围,这些都是壮烈忠义之事,你是天下间的智士,只是你所托付的都是不合适的人。像“射钩斩袪(qū)”(“射钩”指的是管仲当初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国继任国君之位,曾一箭射中公子小白衣服上的钩带,后小白顺利继位,是为齐桓公,他不计前嫌听从鲍叔牙的意见,任用管仲为齐国国相,终使齐国称霸天下;“斩祛”指的是寺人披曾被晋献公派去刺杀公子重耳,当时寺人披割断了重耳的衣袖,而重耳侥幸翻墙逃走,多年之后,重耳重回故国,继任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他也既往不咎,赦免了寺人披的罪过)这样的事情,古人都不以为嫌。我是你的知己,你无需担忧在我这儿会过得不如意。”孙策又发布教令说:“龙想要飞升,必先以尺木(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自己的著作《论衡·龙虚》中写道:“短书言:‘龙无尺木,无以升天。’······见雷电发时,龙随而起,当雷电(击)树木之时,龙适与雷电俱在树木之侧,雷电去,龙随而上,故谓从树木之中升天也。”;王充的《论衡》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无神论著作)为登天的台阶。”】随即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汉朝郡县所属职吏,主盗贼事,亦称门下督盗贼),等回到吴郡(辖境大致在今江苏省苏州、昆山、无锡和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等一带,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后又授予其兵权,升任他为折冲中郎将(折冲有使敌方溃退之意;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之后刘繇在豫章郡去世,其部众一万多人无所归属,孙策命太史慈前去抚慰招安他们。【《江表传》中记载:孙策对太史慈说:“刘州牧(即刘繇)以前指责我为袁术攻取庐江郡(辖境为今安徽省铜陵、池州,江西省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市),他的认知很浅陋,对我也不够理解。我为何如此说?因为那时先父手下的部众几千多人,都在袁公路(即袁术)那里。我立志建功立业,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听命于袁公路,为的就是讨回先父的旧部人马,我两次前去讨要只得到一千多人而已。之后他还命令我去攻取庐江郡,在当时的形势下,我不得不替他做这件事。然而袁术之后不遵守作为臣子的节操,自甘堕落从而做出了超越自己本分的奸邪之事(指其僭越称帝),我劝谏他而他又不听。大丈夫之间当以忠义相交,如果犯了如此重大的过错,就不得不离弃他,我结交并有求于袁公路以及后与他断绝往来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是这样。如今刘繇去世,我很遗憾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与他共同讨论辩驳此事。现在他的儿子(刘基)在豫章郡,也不知道华子鱼(即华歆)待他怎么样,刘繇原先的部曲是否又依附追随了他?你和刘繇是同州郡里的人,过去又在他身边任职,你愿意前去看望他儿子,并把我的用意宣告给刘繇的部众听吗?其旧部愿意跟来的就和你一起回来,不愿意来的你就对他们进行安抚。同时你观察一下华子鱼用以管理地方的规划方针怎么样?再视察一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的民众是否拥护他?至于你手下的士兵,应该带去多少人,全凭你自己的意愿。”太史慈回答道:“我本有不能赦免的罪过,将军你的度量形同于齐桓公和晋文公,对待我的礼遇超过了我的期望。古人以死报答有恩于自己的人,面对将军你对我的期望,我必当竭尽全力,死而后已。如今我是去整合并平息军队,所带的兵不宜过多,带几十个人,就足够往返了。”】孙策身边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会往北离去不回来了。”孙策则说:“子义除了我,还能归服谁呢?”在昌门(即吴郡治所外城的门)为太史慈送行时,孙策握住他的手腕告别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回答:“不会超过六十天。”结果太史慈果真按照约定如期返回。【《江表传》中记载:孙策当初派遣太史慈时,大家议论纷纷,称太史慈不可相信,有人说他与华子鱼(华歆是青州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人)是同州人,恐怕华歆会收留他让其为自己出谋划策来对付我们;还有人怀疑太史慈会向西拜托黄祖,向其借道从而回归北方,许多人说派遣太史慈外出这个决策是错误的。孙策说:“你们的言论都是不对的,我是详细考虑过后做出这个决定的。太史子义尽管有胆量且勇敢刚烈,但他不是那种肆意横行而无所顾忌的人。其内心深处有士人的谋略,他立志为人要符合古代经史上描述的道义准则,重视自己许下的承诺,他一旦把真心交给了知己,即使是失去生命也不会辜负对方,你们就不要再担忧了。”等太史慈从豫章郡回来后,当初非议他的那些人方才信服孙策的判断。太史慈来见孙策说道:“华子鱼具有良好的品德,但他不是能谋善断的人才,其没有特别的规划,只能做到自守而已。另外有丹阳郡人僮芝擅自占领庐陵,谎称自己受到朝廷诏令成为当地太守。鄱阳的平民首领另外设立了宗族聚集部落,他们在险要处派兵驻守辖界,不接受华子鱼所派遣的长吏(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号令,当地首领说:‘我已经另外设立了郡治所,必须由汉廷派遣真正的太守前来赴任,我才会迎接他。’华子鱼不但不能摆平庐陵、鄱阳地区的骚乱,其附近海昬(hūn)县(今江西省北部,范围大致包括南昌市新建区北部、永修县、安义县、武宁县、靖安县、奉新县)还有一座名为上缭(今江西省永修县)的营垒,有五六千户人家相互勾结聚集,从而成立了以宗族为纽带的军队,他们仅仅是向郡里缴纳一些田租和布匹而已,郡内向他们发出征召则一个人都征调不得,华子鱼也只是眼瞅着却无可奈何。”孙策拍手大笑,于是有了兼并这些势力的想法。不久之后,孙策就平定了豫章郡。】

       刘表宗室子侄辈里有个叫刘磐的,很勇猛,多次入侵艾县(今江西省修水县西龙岗坪)、西安县(今江西省武宁县)等诸县。孙策于是划分出海昬、建昌(今江西省奉新县)周围六个县,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都尉是掌管地方军队的武官,俸禄二千石左右;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兼治海昬县,并统领众将抵御刘磐。刘磐从此销声匿迹,没有再侵犯过这些地区。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三国时期一尺合今24.2厘米,十寸为一尺,折算一下太史慈身高大致为186厘米),有着漂亮的络腮胡子,臂长如猿,善于射箭,能做到箭无虚发。他曾跟随孙策征讨麻保(一般认为麻、保二屯在扬州丹阳郡春谷县沿江一带山区,大致为今安徽省铜陵市、繁昌县一带)一带的贼寇,有一个贼兵攀上自己驻地里的营楼,在上面叫骂,其一只手扶在营楼的梁柱上,太史慈持弓搭箭,一箭就射穿那贼人的手把其钉在了柱子上,外围的上万名士兵没有一个不拍手叫好的。太史慈的射术就是如此精妙。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威名后,派人给他送来书信,用小箱子密封着,太史慈打开一看信上什么都没写,只是存放了当归(当归是一种补气血的中药材;曹操是在向太史慈玩文字游戏,示意太史慈应当归服于自己)。孙权掌权之后,因为太史慈能制服刘磐,所以就把管理南部地区的事物委派给他。太史慈在四十一岁时,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去世。【《吴书》中记载:太史慈临终前,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人世间,就应当带七尺(折算170厘米不到)长的长剑,以此登上天子宝殿前的台阶(意为拜将封侯,功成名就)。如今我壮志未酬,怎么就要死了啊!”孙权对他的去世十分哀伤惋惜。】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享,官至越骑校尉(越骑泛指能骑善射劲勇过人的骑兵;校尉是武官名,地位仅次于将军,校尉手下一定有自己统领的部队,而将军却不一定有自己的军队)【《吴书》中记载:太史享字元复,先后任尚书(三国时期尚书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要影响)、吴郡太守。】

       评语:太史慈诚信忠义、坚毅壮烈,具有古代贤人的风范。【说到智勇双全,东吴的诸如吕蒙、甘宁这些将领也都拥有这样的品质,然而吕蒙不具备太史慈高超的骑射本领,属于专业技能不过关;甘宁则粗野残暴,这是人品不行,所以像太史慈这样能力出众且忠义的人不失为一代英杰。只可惜子义运气不佳,他前几任的领导并无进取之心,在其手下任职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好不容易得遇孙策这样的明主,结果明主先自己而去,至于孙权不过守成之君,想必太史慈生命中最后的六年过得依然憋屈吧。如果能换个时代,太史慈毫无疑问能位入像麒麟阁、云台或者凌烟阁那样的功臣之列,子义的不得志,难道不比“飞将军”更加意难平吗?】



三国志·太史慈传 译文(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