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unak's Secret Self 翻译实践报告

2021-02-09 20:33 作者:灏瀚曦和  | 我要投稿

Part I  Sunak’s Secret Self 文体分析报告

待译文本《苏纳克不为人知的一面》(Sunak’s Secret Self)于2020年11月28日发表于《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全文约1008词,简要介绍了英国政坛人物苏纳克(Sunak)的政治理念、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其神秘感背后的原因。文章用词专业,有很多政坛的“梗”,选词小而精,用词平实地道而意蕴丰富。构句上全文长短句相间,整体上以长句为主,信息丰富,信息排列比较紧凑。文章行文多有隐喻,表达往往有“言外之意”,全文结构行云流水,逻辑连贯,十分自然、地道。接下来本部分将从词法、句法、修辞、篇章四个部分对待译文本进行分析。

词法部分

本文用词上有以下特点。

其一,专业性强,多出现政治经济领域专业性表达。部分表达及其政治经济含义详见下表:

原文

字义

政治经济引申义

Number 10

唐宁街10号

英国首相府邸

Number 11

唐宁街11号

英国财政大臣府邸

Conservative seat

保守派席位

 

The Conservative Party

保守党

 

social liberals

社会自由派

 

right-wing­ers

右翼分子

 

Brexiteer

脱欧派

支持英国脱欧运动的政客

PR(public relation) team

公关团队

 

MP (member of the parliament)

国会议员

 

"levelling up" the country

国家均衡发展策略

首相约翰逊的主张,旨在解决英国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

creative de­struction

创造性破坏

政治经济学术语,指老产业的衰落会促进新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资本高速增值

 

其二,小词深意,小词新意特点突出。全文除了需要背景知识的专业性表达和人物名

称以外,没有难词、长词、大词,都是十分生活化的常用词汇。用词的灵活使得文章的表达十分生动,也使得词语的意义高度语境化,不局限于词语的常见规约意义。

如:

“an assiduous public-relations campaign”中“assiduous”不能直接理解成“勤勉”;

“his photogenic family”中“photogenic”不能止步于“上镜的”;

“Mr Sunak's PR team keeps the screen as blank as possible”中 “screen” 和“blank”也不可止步于“白屏幕”;

“Gordon Brown ran a rival domestic administration to Tony Blair”中“rival”若理解成“敌对”则完全误解了原文的意思。

“the ghost of Thatcher, handbag and all”中 “handbag and all” 也不可直接理解成 “手提包和她的一切”。

 

句法部分

文本句段统计概况

总词数

1008 词

段落数量

9段

句子数量

40 句

陈述句数量

39 句

疑问句数量

1 句

平均句长

25 词/句

25词以上的句子

16 句

最长句长

47 词(出现在第4段)

最短句长

7 词(出现在第2段和第5段)

第一段平均句长

19 词/句

第二段平均句长

11.5 词/句

第三段平均句长

22 词/句

第四段平均句长

28词/句

第五段平均句长

26 词/句

第六段平均句长

24 词/句

第七段平均句长

34词/句

第八段平均句长

16词/句

第九段平均句长

19.5词/句

根据上表的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到,文章是典型的叙事文体,全文绝大多数句子为陈述句,以陈述事实和观点为主。文章的平均句长为25词,句子平均复杂度属于中等偏上;以25词/句为界限,我们发现文章中有16句的句长超过了25词,可见长句表达在文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文章最短句句长仅7词,且平均句长低于25词/句的段落位于开头和结尾两段,中间的段落大多接近或超越25词/句,体现在文章上就是长短句错落杂用,开头结尾简洁清晰,中间部分叙事详细有力。接下来本部分主要分析文章中长句(即超过25词的句子)复杂度的贡献因素。

因素1:从句的使用

16句长句中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从句结构,且关系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均有涉及。其中从句构成的复杂结构中,既包括从句的单独使用,如:

“Economic policy is now associated with his skinny suits and easy smile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it was once associated with Gordon Brown's crumpled clothes and grumpy scowl.”

以及从句的嵌套使用,如:

“The spending review which he delivered with his usual aplomb on November 25th was designed by Rishi-the-pragmatist, whose Keynesian mantra is "we're prioritising jobs" and who reeled off a mind-boggling list of spending commitments.”

和从句的并列使用,如:

“Revelations that he likes "Star Wars" and Christmas songs have not been followed by disclosures about his philosophy of life or what makes him tick as a politician.”

 

因素2:连词的使用

每个长句中都存在由连词构成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并列连词and/or 等的使用

And/or 等连词在文中常用于连接并列的成分,如并列的从句结构,比如因素1中第二个例子中用and连接 “whose” 和 “who” 引导的两个从句。 同时也用于连接并列的名词成分,如: “skinny suits and easy smile”; “crumpled clothes and grumpy scowl”; “his philosophy of life or what makes him tick as a politician”等

2.      从属连词的使用

主要体现在句内逻辑衔接词的使用,如:

“The Conservative Party's various factions project what they want onto the young chancellor: social liberals see him as one of their own because he is from an ethnic minority, while right-wing­ers welcome him as a fellow-Brexiteer.”

 

因素3:动词短语的并列

有一些长句的复杂度是由多个动作并列而导致的,如:

“Mr Sunak boasted of the "highest sustained level of public investment in more than 40 years", repeatedly nodded to manifesto commitments to build more hospitals and increase po­lice numbers, and conveniently scattered his largesse around mar­ginal northern constituencies.”

整个句子的主语就是 Mr Sunak,由三个动词短语:boasted of…; nodded to…; scattered…并列构成整个长句。

以及:

“He values the country's institutions—he describes his time at Winchester (where he was head boy) as "absolutely marvellous"—loves cricket and football, and relishes the rural rituals in his constituency.”

 

因素4:插入成分的使用

特征是成分前后由 “,…..,”/ “—…..—”(或者前方是逗号/分号,以句号结尾) 为标志和间隔。比如:

“he got the job of chancellor when his predecessor, Sajid Javid, fell out with Boris Johnson over plans by the prime minis­ter's now-departed chief adviser, Dominic Cummings, for Number 10 to seize control of economic policy.”

以及:

“He values the country's institutions—he describes his time at Winchester (where he was head boy) as "absolutely marvellous"—loves cricket and football, and relishes the rural rituals in his constituency.”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点构成复杂句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上文给出的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到,有的长句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修辞部分

作为一个以提供信息和阐述观点为主要功能的文本,本文的修辞特色并不是特别突出,文中使用的比较明显的修辞手段有以下几种:

1.      隐喻式的指代。如用 Number 10 & Number 11 指代英国首相和英国财政大臣;grocer’s daughter指代苏纳克的母亲等。

2.      象征。如handbag and all 用撒切尔的随身物品象征有撒切尔特色的东西

3.      引用。文中多处引用政客演讲中的标志性观点并以双引号标出,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表达效果。

 

篇章部分

这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讨论本文的语篇的衔接手段:词与短语,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

词与短语层面:主要通过介词结构构成复杂短语,如:“a mind-boggling list of spending commitments”; “stories about working in the family shop”等

句子与句子层面:主要通过逻辑连接词and, or, but, while 等进行连接,如: “social liberals see him as one of their own because he is from an ethnic minority, while right-wing­ers welcome him as a fellow-Brexiteer”;同时,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如:“Mr Sunak boasted of the "highest sustained level of public investment in more than 40 years", repeatedly nodded to manifesto commitments to build more hospitals and increase po­lice numbers, and conveniently scattered his largesse around mar­ginal northern constituencies.”

段落与段落层面,主要通过语境的衔接。如从全篇来看,可以分为:苏纳克的简单介绍—苏纳克的神秘感(两重矛盾身份)--每重身份的分析—基于分析给出对苏纳克的印象—基于印象对苏纳克未来的行为做出猜测。其中中间三部分为文章主体内容,整体上遵从略—详—略的结构。使得文章在逻辑上自成一体,十分流畅。

 

Part II 译文部分

54 Britain                                            经济学人2020年11月28日                                         

Bagehot | 苏纳克不为人知的一面

 

财政大臣内心深处的撒切尔夫人呼之欲出                                         

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是目前英国政坛最火的人物之一。一场苦心策划的公关活动让他以及其高颜值家庭在报纸上曝光。专家们都在猜测他还需要多久才能入住唐宁街10号[1]。如今一提起经济政策,人们就会说起穿着紧身西装且面带轻松笑容的苏纳克,就像当年会说起穿着皱巴巴的西装,喜欢暴躁皱眉的戈登·布朗(Gordon Brown)一样。

然而,除了他惊人的财富和专业能力之外,人们普遍对苏纳克知之甚少。大家对他一无所知有几个原因。他成名太快,几乎没有什么痕迹可循。2015年初,他只是一个大家眼里无聊的银行家,当时在寻求一个稳妥的保守派席位。而到2019年初,他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初级地方政府部长,负责公共厕所事务。之后又从那里被直接提拨进了唐宁街11号[2]。

保守党各个派系都将自己的期望寄予在这位年轻的财政大臣身上:社会自由派视他为自己的一员,因为他来自少数族裔,而右翼分子则认为他是脱欧派的盟友,对他表示欢迎。苏纳克公关团队的策略是尽量让他少抛头露面。除了传出他喜欢《星球大战》和圣诞歌曲的消息之外,并没有人透露出他的生活哲理,也没有人透露他为何成为一名政治家。但除此之外,苏纳克的神秘感来自更深层次的原因:苏纳克两个相互矛盾的身份。

首先,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善于紧跟政治风向。由于前首相首席顾问多米尼克·卡明斯(Dominic Cummings)计划让唐宁街10号的主人获得经济政策的掌控权,苏纳克的前任赛义德·贾维德(Sajid Javid)与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不欢而散,他就此得到了财政大臣的职位。作为北约克郡里士满的一名下院议员,他在去年12月的选举中在英格兰北部积极开展竞选活动,并且他是首相计划的热心拥趸,该计划旨在使整个国家各地区的发展“一碗水端平”,并巩固该党近期在远离伦敦的贫困地区所取得的成果。新冠肺炎危机爆发时,他宣布“现在不是(讨论)意识形态和正统的时候”,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他的第一份预算就提出了“30年来最大的持续财政刺激”。

同往常一样,他在11月25日沉着冷静地发表了支出审查报告,这份报告就是完全基于他的实用主义思考提出的,他的凯恩斯主义口头禅是“我们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他滔滔不绝地列出了一张令人难以置信的支出承诺清单。这也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预算案。苏纳克号称自己的提案代表了“40多年来最高的持续公共投资水平”,他一再高调承诺要建造更多医院并增加警察人数,并一有机会就向北部边缘选区展示他的大方慷慨。

此外,他还颇具意识形态立场。就算手按《博伽梵歌》(the Bha- gavad Gita)宣誓自己是社会自由派,苏纳克身上也有老撒切尔派的影子,他在家族商店工作的故事就能很好的反映这一点。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省吃俭用把他送到温彻斯特学院,全国最好也最昂贵的学校之一。他的早期职业生涯是在两个世界级新兴企业孵化地[3]度过的:在纽约的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在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学习商业。他和撒切尔夫人一样,为自己是英国人而满怀自豪。他珍视这个国家的传统惯例,形容自己在温彻斯特的时光(他曾在那儿担任班长)“绝对意义非凡”—他非常热爱板球和足球,并喜欢自己选区的乡村礼仪。2015年,尽管党内建制派极力支持留欧,但他挺身而出支持脱欧,对于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新议员来说,采取这个立场是非常勇敢的行为。

他也非常热衷于平衡预算并限制开支,就像他母亲,一位杂货商的女儿所热衷的那样。他喜欢讲述自己还在上学的时候,通过帮母亲在杂货店做账学到了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懂得了国家保险和增值税等问题的重要性。2015年他在议会的第一次演讲中就指出,自1955年以来,税收占经济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6%-38%左右,这意味着“任何政府向辛勤工作的纳税人口袋伸手都要遵守一个天然的上限”。在今年保守党线上大会上,他承诺要在中期内平衡预算,并谈到了保持财政强劲的“神圣职责”。

展现强硬

长期来看,尚未可知苏纳克将主要向外界展现他的哪一重身份。在利率保持低位的情况下,他平衡账目的压力不是很大。即使如此,这位大臣的撒切尔式本能可能会在塑造英国政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审查支出预算的报告中处处展示了他的强硬风格。苏纳克不仅冻结了大部分公共部门的工资,还将对外援助从GDP的0.7%减少到了0.5%(若撒切尔在世,一定倍感欣慰)。他还削减了计划支出:除去应对病毒的紧急支出,明年部门支出计划将一年削减逾100亿英镑。而随之而来的经济复苏则可能会让撒切尔式的里希变得更加自信。

卡明斯从唐宁街11号主人手中夺权的计划失败了,至少部分原因是财政部在疫情期间的表现比其他部门要好得多。约翰逊的声望下降之际,苏纳克在党内和国内的声望却持续上升。随着声望大涨,他在国会议员中也获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支持者。强势的大臣们过去总是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塑造政策和经济。奈杰尔·劳森(Nigel Lawson)是撒切尔主义的共同缔造者,戈登·布朗则为托尼·布莱尔撑起了称职的国内领导班子。在苏纳克的领导下,撒切尔的幽魂将拎着她的手提包,带着她的气息,在权力走廊上徘徊。

李晓刚 译

 

 

 

 

 

 

 

 

 

 

 

Part III 译后反思部分

从“Contextualization”的角度看词、句翻译

对于以信息和观点为主要内容的文本,翻译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读者的认知成本,通过翻译减少读者获取信息和观点的阻力。实现价值的关键则是译者与作者、读者在文字、文本层面的共情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要思考:如果自己是读者,看到译入语文本是什么感受?如果作者懂得译入语,看到译入语文本是什么感受?那么如何判断自己“能共情”“共对情”呢?情景化、语境化式(contexualization)的思考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根据英国牛津词典的释义, “Contextualize”一词是指“to consider something or to help other people consider something in its context (the situation within which it exists or happens), which can help explain it[4].”用在翻译活动中,则可以指当我们要确定原语文本中的某个词或表达时,往往不能仅仅依靠该次常见的规约意义(查字典得到的意义),而要综合联系该表达或词所处的篇章环境(联系上下文)和交际语境(该表达使用时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交际场合),从信息功能、篇章功能、交际功能出发理解词义,并选择恰当的译入语表达,使得译入语文本在三个功能上与原文本契合。

下面,本部分从“Contextualization”这一大原则出发,结合案例分析,谈一谈本次翻译中词法和句法部分翻译难点的处理策略。

政治经济词汇翻译

前边我们提到,本文中有很多政治经济类的“梗”,所谓“梗”就是如果完全从字面上理解是不够完全理解其意思的,需要常识性或背景性的信息进行辅助理解。这里我们按所需要提供的信息类型对这些“梗”进行分类探讨。

1.      由于缺少常识性信息导致的“梗”。

如:

Number 10

Number 11

Creative destruction

处理策略:根据情况直译或意译+译者注释。

直译+注释一般在不影响原文阅读的情况下进行。

如:“Pundits speculate about how long it will be before he moves into Number 10.”译成“专家们都在猜测他还需要多久才能入住唐宁街10号”是不影响阅读的,所以没必要译成“专家们都在猜测他还需多久才能就任首相”。故而可以采用直译+注释补充常识性信息即可。

而对于直译之后影响阅读的部分采用意译+注释的形式进行。

比如:“He spent his early career in two of the world's centre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如果直译成:“他在两个世界级的创造性破坏中心度过了早期职业生涯”会让人觉得一头雾水,影响阅读体验。所以采用的策略是将“创造性破坏中心”意译为“新兴企业孵化地”+注释补充关于“creative destruction”的信息即可。

策略设计原理:翻译的根本任务在于在一定的规则下降低读者认知成本,因此遣词造句不应该晦涩和产生歧义,阻碍阅读效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直译与意译的选取,关键在于是否会引起阅读效率的降低,在不影响阅读效率的情况下,应尽量保持原文本的特色:即让读者自己感受这些“梗”而不是直接把“梗”拆穿。同时,考虑到本次翻译任务的形式是笔译,可以利用笔译的特色,以译者注的方式补充必要的信息。翻译虽然是降低读者的认知成本,但是不承诺解决所有读者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问题,因此不能够以翻译的名义剥夺读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机会。所以我在翻译时在不影响阅读效率的前提下,以译者注的方式保留了这种学习体验和机会。

2.      由于缺少背景性信息导致的“梗”

如:

“levelling up" the country”

“we're prioritising jobs”

这两段话其实是引自政客的演讲词中,用以表达其政治理念。由此,根据contextualization的要求,我们应该找到更充分的语境下确定这两个表达的意思。

如“levelling up" the country” 相关的报导有:“The prime minister has vowed to focus on "levelling up the country" and "spreading opportunity[5]”和“At the top of the new government’s agenda is the idea of “levelling up” and squashing regional inequalities.[6]”由此可以知道该表达的本意是在解决国家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我们在此意的基础上保留原文朴素通俗的表达特点,译成:使国家各地区的发展“一碗水端平”。

再比如:“we're prioritising jobs”

这里由于前方有pragmatist一词,很容易误解成“以工作优先”产生歧义。

这一段话来自Sunak的演讲,其原文和上下文是这样的:

“We’re prioritising jobs, businesses and public services.

The furlough scheme, support for the self-employed, loans, grants, tax cuts and deferrals as well as extra funding for schools, councils, the NHS, charities, culture and sport.”

所以这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我们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

   作为译者,首先自己对本文本身不能够误解,文中出现的各种有隐喻和背景信息支撑的“梗”,译者不但要敏锐地意识到,同时还要有查证意识,对文本的翻译不能够停留在文本本身,而是要站的比文本更高。这也是译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意识和基本功。

 

“小词深意”的处理

   翻译常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小词不小”,这里的小词是指结构简单的常用词汇,往往因为经常出现,大家比较熟悉而“小看”这些词,所以又往往造成理解的偏差。比较明显的一类是翻译中的“假朋友”(false friend)。当然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另一个种类。

   例子:

Rishi Sunak is one of the most familiar figures in British politcs.

His photogetic family.

Mr Sunak's PR team keeps the screen as blank as possible

Gordon Brown ran a rival domestic administration to Tony Blair

the ghost of Thatcher, handbag and all

例子中标注的没有任何难词,都是十分稀松平常的简单词汇,但是要做到恰当的理解和翻译则需要花费些许功夫。比如第一句中的most familiar,如果译成:“大家最熟悉的”,固然没什么问题,但是显然有更好、更地道的中文表达,比如“最火的”,既简明又地道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而第二句中的photogetic family,如果译成“上镜的一家”,在原文的语境就显得很奇怪了,这里就需要进一步推敲,形容一个人很上镜,其实就是在说这个人形象很不错,照相照出来很好看,所以这里也可以用一个比较地道的中文表达“高颜值的一家”来翻译原文。第四句中的 rival…to..如果看字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成“敌对”,但是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查阅相关信息,Tony Blair 和 Gordon Brown 在政治上是伙伴关系,一个是首相一个是财政大臣,而且Gordon Brown在帮助Tony Blair构建新工党方面有关键性作用。故此这里的rival…to应该理解成“与…相匹配,配的上…的”,故此译成“称职的”。第五句中的“handbag and all”,其中handbag使用了象征手法,利用有撒切尔夫人特色物品,象征着苏纳克领导下的政策会有撒切尔的特色,就好像撒切尔夫人重归政坛一样,故此联合前文译成“(撒切尔的幽魂)拎着她的手提包,带着她的气息”。

 

长难句处理

英语的长难句之所以被认为难,本质上是因为中英语言思维的差异让人不适应。中文中也有很长的句子,外交部发言人一个句段可以说100多字,但为什么我们听起来却没有理解上的压力,而看到30-40词的英文句子却觉得难?除了对语言的熟悉度以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对英文组织逻辑的不适应。中文的信息排列,比较形象的形容就是“竹节式”,中文的语法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序决定的,每个竹节(字)之间地位相差不大,语义靠“竹节”的排列顺序决定,构成的信息模式是并列式的。而英语则多为“多支共干”只要确立主干的位置,便可以“开支散叶”,信息组合方式是多维、发散的。所以在英语的长句中,如果是以多个and并列排布的结构,则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而如果是嵌套、递进式的信息排布,比如从句和长状语、定语构成长句,中国人就会觉得比较头疼。故而长难句的关节就在于打通原文长句的信息排列逻辑,透彻地理解原文意思,再将原文意思装进译入语的逻辑模式中,所谓“先得意忘形,再以形载意”。

例子1:

Economic policy is now associated with his skinny suits and easy smile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it was once associated with Gordon Brown's crumpled clothes and grumpy scowl.

如今一提起经济政策,人们就会说起穿着紧身西装且面带轻松笑容的苏纳克,就像当年会说起穿着皱巴巴的西装,喜欢暴躁皱眉的戈登·布朗一样。

 

这个句子首先理清逻辑结构,可以简化成:A is now associated with B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is was associated with C. 即,A 往往与B 相联系,就像之前和C相联系一样。然后将原文的名词结构代入,而这里的A是economic policy,B 和 C 是政客,而经济政策和政客相互联系的表达可以进一步精进,于是这里增补主语:“人们”,然后进一步润色表达,即可得到上边的译文。

 

例子2:

He got the job of chancellor when his predecessor, Sajid Javid, fell out with Boris Johnson over plans by the prime minis­ter's now-departed chief adviser, Dominic Cummings, for Number 10 to seize control of economic policy.

由于前首相首席顾问多米尼克·卡明斯计划让唐宁街10号的主人获得经济政策的掌控权,苏纳克的前任赛义德·贾维德与鲍里斯·约翰逊不欢而散,他就此得到了财政大臣的职位。

 

这一段的逻辑有些绕,但是这个句子的主干十分清晰,句子的第一位置就给出了:He got the job of chancellor,句子的复杂度是由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的内部结构导致的:his predecessor, Sajid Javid, fell out with Boris Johnson over plans by the prime minis­ter's now-departed chief adviser, Dominic Cummings, for Number 10 to seize control of economic policy.

这里可以联合上下文推敲一下,前首相顾问想让唐明街10号(也就是首相)主掌经济政策,而经济政策是由财政大臣把持的,所以前任财政大臣Sajid Javid就不同意了,所以Sajid 和 Boris(首相)闹翻了,而Sunak又比较支持首相的政策,所以他就上来接替了财政大臣的位置。句子整体的意思就是这样,然后基于意思调整句子的表达,就得到了上边的译文。

  

总结

    本部分简要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的案例谈了词、句的翻译策略。翻译的本质就是译者用文字组织自己对原文本的理解,只不过理解和组织文字的方式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这样的规律下的共情与表达,我们就称之为翻译。而问题就在于如何理解、何如表达、原则何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显然是和读后感、文学批评一类的开放式理解绝不相同的,我们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共情,还是开头那两句话:如果自己是读者,看到译入语文本是什么感受?如果作者懂得译入语,看到译入语文本是什么感受?如果我们能跟作者共情,即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水平,那就可以算是忠实,如果我们的文字能让读者不感到晦涩,读起来流畅自然,那就可以算是地道。如果我们两个方面的共情都做到了,那就可以算是地道的翻译。

而道理说起来是简单的,实践上往往又充满细节。从词、句两部分的讨论,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要想要做到地道的翻译,首先要有源自文本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再而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而且要有比较好的目的语功底。这三者又可以归为一点: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的是综合性的知识吸收与补充,也就是学习,翻译绝对不是一个从字典里套“参考答案”的过程。翻译是一个通过学习探索和读懂世界的过程,字典检索只是这个过程里很小的一部分,而情景化的思考则为我们以翻译为目的的学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当我们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越多,我们理解受到的约束也就越多,约束越多,理解的范围也就变的精确,当精确到一个合理范围,我们就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1] 译者注:唐宁街10号为英国首相府邸。

[2] 译者注:唐宁街11号为英国财政大臣府邸。

[3] 译者注:原文此处为“center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创造性破坏”一词是经济学术语,指老企业的衰亡会促进新企业的形成,促进产业新陈代谢和转型升级。此处意译为“新兴企业孵化地”。

[4] 来源: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ontextualize

5 https://www.bbc.com/news/uk-politics-55456720

[6]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feb/11/the-guardian-view-on-boris-johnsons-levelling-up-theres-no-quick-fix

 


Sunak's Secret Self 翻译实践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