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RNAi拓展肿瘤治疗,圣诺由“意外”开始的差异化之路

2023-08-10 15:00 作者:药融圈  | 我要投稿


8月17-18日 2023 TIDES · 限时免费扫码报名中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


自2018年首款产品上市,RNAi领域已经有5款药物进入市场,两款针对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hATTR)、一款针对肝卟啉症、一款针对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一款针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这个领域现今发展的一大重点是向更多适应症方向拓展,如慢性病、肿瘤均是拓展的方向。


RNAi用于肿瘤,整体还处在较为早期阶段。而在这些对肿瘤的探索中,圣诺医药(Sirnaomics)格外引人注意,因其开发的肿瘤RNAi产品进度较快,即将进入晚期确证性临床阶段。圣诺布局肿瘤领域源自临床上的意外发现,并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发掘,从而走上了差异化方向。


我们关注圣诺在肿瘤方向布局的策略和进展,同样留意圣诺的另一重身份——国内首家上市(香港主板18A平台)的RNAi药企。从局部向系统的拓展是其一以贯之的策略,是降低开发风险的方式,新身份加持下,公司也有新的拓展和思路的变化。



转向肿瘤赛道


2017年年初,圣诺开发的首个siRNA产品STP705(TGF-β1/COX-2双靶点)正式进入临床,一开始针对的适应症其实是皮肤瘢痕。当时临床试验入组了8名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发现STP705可以诱导增生性瘢痕的凋亡,因此有临床医生建议STP705开发皮肤癌相关的适应症。这一类皮肤肿瘤现在的标准治疗方案依然是手术切除病灶。


是否转换临床方向?这成为圣诺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陆阳面对的重大抉择。继续瘢痕工作,成功把握更大;开发皮肤癌适应症,影响面更广。而综合了各方面信息后,圣诺最后决定将STP705的开发推入皮肤癌治疗领域。


siRNA| 图片由圣诺提供


在2018年底,圣诺在美国启动了针对皮肤鳞状细胞原位癌的IIa期临床研究,纳入25名患者,平均分为5个剂量组,以肿瘤细胞达到组织完全清除作为主要临床终点。这项研究于2019年公布结果:19名患者达到主要临床终点,30μg和 60μg组效果最好,分别为80%(4/5)和100%(5/5)的有效率。在得到初步抗肿瘤效果验证后,圣诺选定30μg和60μg这两个剂量,很快启动了IIb期临床,该临床纳入44名患者,分别为32名患者注射30 µg/ml、60 µg/ml 和90 µg/ml的STP705,并为12名患者注射0 µg/ml的安慰剂。去年公布的中期结果显示:治疗组中78%的受试者实现了较高的组织学清除率,30μg剂量组达到了89%的组织学清除率。经过与FDA进一步讨论,预计在今年内启动鳞状细胞原位癌的Ⅲ期确证性临床。


STP705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并未仅限制在一类肿瘤中,与皮肤鳞癌IIa期临床同时,圣诺启动了治疗基底细胞癌的II期临床试验,共30名受试者,平均分为5组(30、60、90、120、180和240μg剂量水平),中期数据显示,180μg剂量给药的队列实现100%完全清除。可以说在另一肿瘤类型中验证了STP705的抗肿瘤作用。


实际上,圣诺对于siRNA在肿瘤方面的布局还在进一步深入。STP705是局部用药,圣诺开发了同样针对TGF-β1和COX-2这两个靶点的系统用药产品——STP707。而靶点机理的深入是从局部向系统推进非常重要的支持。


陆阳表示,2018年以后,业界对TGF-β1和COX-2这两个靶点的认识更加深入,有很多一线研究机构和大药企都开始关注这两个靶点。特别是同时针对这两个靶点的抑制剂或联用产品,可以看到很好的抗纤维化、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以及抗肿瘤的作用。除了与肿瘤相关类型的成纤维细胞的关系,更多的发现在于靶点和肿瘤免疫的关联,如发现在肿瘤微环境中TGF-β1过高表达,会导致T细胞的衰竭;COX-2在肿瘤微环境中过高表达,会导致活跃状态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向休眠状态转化。这些结果将抑制剂和抗肿瘤作用联系起来,加上此前有局部用药的应用场景且看到不错的数据,公司决定向系统用药方向推进。


静脉给药的STP707于2021年启动针对实体瘤(肝癌、胰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等)的I期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在48名受试者中完成了六个不同剂量的递增。已经观察到较好的安全性,稳定的疾病效应和部分反应。



向减脂的特别延展


转向肿瘤赛道是建立在临床发现上的一个意外,这样的意外发现在STP705开发过程中并非孤例,它的“发现之旅”延伸到另一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中。


据陆阳介绍,在皮肤鳞癌的临床研究中,应用较高剂量STP705时,随着注射深度加大,药物穿过皮肤真皮层,进入到皮下脂肪层。两名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后,出现脂肪细胞的凋亡,甚至还看到有局部脂肪组织坏死现象。正好参与试验的临床医生在开展这方面的一些工作,他建议STP705探索皮下脂肪去脂,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


一项调查显示,2022年全球下颌减脂市场的规模为3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以13.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94亿美元。这个具有可观市场规模的领域,目前依然以吸脂手术为主,对非侵入性减脂方案需求越来越大。2015年,一款溶脂针Kybella(脱氧胆酸)在美国获批用于下颌去脂,这款药物曾被寄予很高期待,上市两个月就被艾尔建以21亿美元收入囊中(随着艾尔建2019年被艾伯维收购,Kybella成为艾伯维的产品)。不过,Kybella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2016年Kybella的美国销售额只有5000万美元,远低于预期,且随后两年销售还在持续下降,2017年4950万美元,2018年3200万美元。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来,费用较高,根据《美国医学会面部整形外科杂志》2018年的统计,Kybella治疗需要花费3000-6000美元,吸脂手术的平均价格为2976.56美元;二来,存在包括明显红肿、疼痛等较大的副反应。


减脂领域正赶上非常火热的阶段,还有很明确的需求在,对STP705而言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在看到临床上的意外结果后,圣诺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利用小型猪与Kybella进行头对头的对照研究。STP705(120μg/ml)单次注射,对Kybella(2000μg/ml)两次注射,56天后,从脂肪层厚度这一指标上,STP705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有更好的表现。基于动物实验和机理探究,圣诺在6例受试者中开展了STP705腹部去脂的I期临床,采用3个剂量(120、240、320μg/ml),两种注射量(0.5ml、1ml),并在今年6月公布了中期结果,结果显示出良好安全性和较为明显的脂肪变化的组织学证据,1.0 ml体积的240 μg治疗组显示出最有效的活性。


以siRNA发挥去脂作用是较新的机理应用,目前已经获得减脂领域相关企业一些关注,已有多家企业向圣诺抛出合作的“橄榄枝”。据了解,后续圣诺也会探索系统治疗肥胖病的可行性。

“在这样一个新的领域,你会不断有所突破。当年的Alnylam也是不断突破,从原来开发罕见病适应症到降脂,再到高血压。那么我们从抗肿瘤开始,现在也拓展到医学美容去脂的工作。这都是临床试验中发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和结果。尽早开展临床试验,对发现新的指症、新的应用场景、新的作用机理来说,确实是非常好的机遇。”陆阳说。



从多肽纳米到GalNAc双递送平台


核酸药物开发领域,递送一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领域内每一个玩家都是首先在递送系统上大力布局。


圣诺最早是以独有的多肽纳米递送系统(PNP)进行差异化的布局。PNP平台利用组氨酸-赖氨酸形成的支链多肽,包裹siRNA,从而递送到靶细胞和病灶组织中。上面谈到的进展较快的STP705和STP707,无论是局部应用还是系统应用,都是依靠PNP进行递送。通过产品与平台的双向验证,已经一定程度验证PNP递送系统具有较高的递送和包裹效率,较好的安全性和简单稳定的配方。


除了作为核心的PNP递送系统,圣诺还开发了GalNAc平台。GalNAc系统由于高效靶向肝脏,近年来在领域中越来越受追捧,可以说成为递送中最热门的研究方向。Alnylam最早开发GalNAc,并在2019年推动首款GalNAc递送的siRNA药物上市,现在领域中很多知名药企包括Dicerna、Arrowhead、Silence都在积极布局GalNAc系统。


圣诺进入这个领域始自2018年。彼时,原Silence Therapeutics首席科学官Dmitry Samarsky博士加入圣诺,担任首席技术官。Dmitry带来了一组相应的知识产权,开发出特定结构的GalNAc递送技术平台——GaLAhead™。


据陆阳介绍,目前的GalNAc结构基本是以上几家公司开发出的几种类型,以Alnylam为代表的应用比较多。而GaLAhead平台设计出的GalNAc最大的差异在结构上,与双链结构不同,为带有发夹状结构的单链分子。在此结构基础上,GaLAhead递送系统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最小的RNAi启动器,分子量为29~33个核苷酸;CMC过程简便;安全性好;具有长效作用;很好的知识产权覆盖。


递送系统能否发挥预想的效果,同样需要临床的验证。递送平台的第一款产品STP122G已经在今年4月启动了I期临床,这是一款靶向十一因子XI的产品,主要用于抗凝血的场景,如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房颤后脑卒中等。


谈到如何选择适应症,陆阳表示,从第一个进入临床的产品来看,初期更倾向于选择已经证实可行的靶点,尤其是在反义寡核苷酸(ASO)类产品中有所验证的,十一因子XI即是这类,已经有ASO的十一因子产品在临床阶段。另一个考量是有独特的着重点,比如管线中有针对补体的产品,这是其他相关公司还没有太注意的方向。


公司官网显示,针对补体因子B的STP144G已经进入IND准备阶段,预计在2024年初启动临床研究;处于早期阶段的还有针对补体C5的STP145G、针对补体C3的STP146G以及补体CFB/C5双靶向的STP247G。GalNAc平台递送的管线中还有一类主要针对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这类慢性病的产品,其中靶向APOC3的STP125G也进入IND准备阶段。


对于圣诺而言,现阶段的重点在于把临床阶段的产品尽快推入市场。在生产方面也有相应的布局,圣诺于2021年完成广州创新药规模化生产设施的建设,生产基地主要负责临床前安全评价和临床Ⅰ期、Ⅱ期的多肽纳米核酸药物生产,逐步拓展到GalNAc的生产,美国也有相应的生产基地,中美两地均有生产能力。目前,圣诺总部及全球研发中心设在美国,生产基地设在广州,中国研发中心设在苏州。



放眼RNA Medicine潜力领域


圣诺的触角其实正在延伸到更广阔的核酸药物领域。


“RNAi这个领域也许是现阶段整个RNA药物领域中最为火热的一个赛道,发展前景似乎也更明确,已经有一系列成功的药物开发案例。mRNA在开发新冠疫苗的成功被认为有很多新的应用场景。”陆阳说。


mRNA恰是圣诺跳出RNAi的第一步。2020年,圣诺正式宣布分拆出专注于mRNA药物和疫苗开发的RNAimmune,由沈栋博士担任创始人兼总裁。但对相关方向的关注和研究在2017年已经开始。目前,RNAimmune已经融资超过4千万美元,并有多个不同的管线在推进,包括已经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


mRNA| 图片由圣诺提供


2021年,圣诺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后,成立了新的基金进行各类投资。陆阳又开始思考这个领域还有哪些新的增长点,哪些方向比较有发展前景。这一次,他的目光投注在RNA编辑上 (RNA Editing, RNAe)。


RNA编辑| 图片由圣诺提供


陆阳在90年代进行过基因治疗的工作,对后来出现的基因编辑有所了解,对于现在最为火热的DNA编辑方式CRISPR,他听到过好的故事也有不好的故事,脱靶之类的安全性问题一直缠绕在CRISPR的发展过程中。他认为相较之下,RNAe有独特的应用场景,RNAe应用于mRNA,不改变基因本身,只改变基因的表达,编辑效果可逆,安全性可能更好。圣诺本身的递送技术、化学修饰及合成能力,可以推动靶点发现后的成药过程,可能会加快公司在RNAe这个领域的进程。因此,去年6月,专注RNAe的EDIRNA成立,同样由圣诺医药孵化。


对于这些新的拓展与主体之间的运作和平衡,陆阳也有清晰的考量和策略。目前,公司在RNAi、mRNA和RNAe三个领域都有所布局,RNAimmune和EDIRNA采用更为独立的发展模式,因为这两家公司在早期,圣诺已经推动临床管线进入商业化阶段,发展的速度和逻辑有所不同。两家公司独立运作,同时以圣诺的递送技术、化学修饰技术和规模化生产作为依托,增长的速度更快,增长空间更大。“圣诺是要做Alnylam做的事情,让RNAimmune去做Moderna的事情,让EDIRNA去做Wave Life Science 做的事情。我们已着手RNA Medicine的未来!”



会议推荐




大会背景 
2023 • TIDES


多肽和寡核苷酸药物作为新一代的生物制剂,拥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卓越的疗效,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成为新药研发领域备受瞩目的热门方向。从肿瘤、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到免疫系统疾病和传染病,这些药物在多个医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思路,为许多罕见或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提供了希望。尽管在分子结构上存在差异,多肽和寡核苷酸药物在合成制备、药理学和药物研发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发过程中,这些药物也需要解决共性问题,如药物稳定性、生产工艺和递送方式等技术难题。为推动多肽和寡核苷酸药物在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的发展,2023“TIDES”新药研发创新论坛暨第八届中肽全球多肽与寡核苷酸新药研发会议,将于2023年8月在杭州举办。本次大会将汇聚行业顶尖专家、领军人物和杰出科学家,展示从分子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开发到CMC、生产和商业化的多肽和寡核苷酸治疗药物的最新科学研究和行业动态。


中肽生化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中肽全球多肽新药研发会议,汇集了全球知名多肽药物研发企业领导、行业监管部门负责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知名天使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等行业精英。今年,大会将继续聚焦多肽领域的研究前沿,聆听创新故事,深入探讨多肽的最新研发成果和趋势。与此同时,本届大会将首次融入寡核苷酸药物研发新内容,与寡核苷酸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一起探讨创新寡核苷酸药物的新格局、新机遇、新靶点、新技术、新治疗和新转化,共同推动多肽和寡核苷酸治疗药物的发展,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大会名称丨2023“TIDES”新药研发创新论坛暨第八届中肽全球多肽与寡核苷酸新药研发会议

大会主题丨聚焦前沿、突破创新、开放共享、合作共赢

大会时间丨2023年8月17-18日

大会地点丨杭州下沙希尔顿逸林酒店(和达店)

主办单位丨中肽生化有限公司、钱塘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丨药融圈、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生物医药分会

赞助单位丨虚位以待

大会规模丨400人


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TIDES • 大会议程




TIDES • 演讲嘉宾

*持续更新中,以会议现场为准




TIDES • 合作及参会


展位平面图↓↓


商务合作


会议时间:2023年8月17-18日

会议地点:杭州下沙希尔顿逸林酒店(和达店)

签到时间:8月16日 15:00-20:00

赞助机会:本次大会可为企业、机构提供演讲、会场展位、会场广告等多形式的宣传展示,详情请联系会务组


Coco 15706844213

咨询及报名:



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免费参会:免费入场,现场领取参会手册

收费参会:会前缴纳188元/位/天,现场领取参会手册、酒店自助餐餐券

施小姐 13375768723






END





RNAi拓展肿瘤治疗,圣诺由“意外”开始的差异化之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