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变持中的发展观浅析李白功成身退的人生哲学
功成身退是李白基本的人生理想图式,他遵循老子“功成、名遂、身退”的天道。这使得他在诗歌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反映出他蓬勃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独立高蹈的人生追求。
一、通变的功成身退观
王弼《周易注》称:“穷必通也, 处困而不能自通者, 小人也。”可见穷则通变,能否“通变” , 是对为人处世能力的重大考验。而同时 “世间无时不变, 无事不变, 变化是绝对的。从客观方面看, 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主观方看, 变化不能随心所欲。‘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以行其典礼。’从这个意义上讲, 变化之中又有不变的法则。这种法则, 中华先民称之为‘常’。”老子因此强调:“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凶。”不明白变与不变的关系, 不知道何时当变, 何时不当变,就会变得凶险。功成而知适时身退就是知常。如良以运筹帷幄之功, 当封三万户, 但张良辞谢, 仅愿受封留侯, 年老后又闭门不出, 道引轻身、欲从赤松子游。张良审时度势,通变知常,及时功成身退,由是躲过了鸟尽良弓势必藏的结局。因此“常即变中不变之义, 而变自身也是一种常。”通变便是知常。
李白有诗云:“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其才志高远,渴望建立功业,可是入京后,怀才却不遇,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他自认不会有所作为后被“赐金放还”,可谓“穷”,此时他写下了《行路难》组诗。其中《行路难其三》一文充分体现了诗人通变的功成身退观。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李白见封建政治黑暗,官场尔虞我诈,自己怀才却处困,遂通变,以开解自己,功名不得尚能退守“沧州”、退守“林峦”、退守“武陵源”,尚能追求适意自由,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 何不散发弄扁舟 ,暂时转而去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这并不是超世亦有别于消极避世,李白从来不是冲淡之人,其所追求的自由也是极力凸显自我的自由,只是他知常,若一味求功名而不知进退之道,不懂适时变通,只会步陆机、李斯的后尘,不若待机而起。
李白此时的功成身退更加侧重于功成,虽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待我尽节报明主, 然后相携卧白云。” 注定只能是他的理想追求,二者不可兼得,但这种近乎完美的人生设计影响了其一生,使其一生尽管屡屡处困,但仍然在通变中孜孜追求。
二、持中的功成身退观
功成身退同时也涉及了持中的观点,在何晓明的《中国文化论纲》中提到:“中庸” 就是“执中” 。“君子时中, 则执中之谓也。” 君子通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的宇宙恒久法则, 察时而动, 应时而变, 在动态平衡中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速率, 既不消极等待, 也不盲目冒进, 积极稳妥地推进事物向前运动。”。正如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过分爱好名誉就必定要付出巨大的耗费,丰富的货藏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在我看来持中是一种不朽的持续发展观,而功成身退的观念也时常以避祸全身为目的。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可能意思有偏颇,但从这个角度看,避祸全身倒也是持中后的持续发展。
李白的功成身退观恰恰体现了中庸思想和追求持续不朽的发展的思想。早年他高谈功成身退以“身骑白尾不敢度, 金高南山买君顾”式的隐居表提高自己的身份, 同时也使录用他的人放心,而在在仕进之中, 他声称功成身退, 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颇有避祸全身之意。如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明确表白了他怀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广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而后又表示要像范蠡和张良那样,在“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之后浮五湖、戏沧洲,功成后身退,不为名利所累。
持中正是体现在这两方面,适可而止为在退中求进,退中求存为自我保全。
有人说功成身退观只是李白为入仕的炒作,但我认为这不是虚言,功成正是他追求的,而身退也不仅仅是其不得意时的借口,更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他实际上渴望以功成身退的通变持中实现功成名就与洒脱诗意的人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