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雨音初婷 原创】读《乡土中国》后一点随写:理性角度剖析人情世故

2022-07-14 18:20 作者:雨音初婷  | 我要投稿

    一点随写,或许逻辑不太清晰,浅看即可,勿作评判。

人与社会的演变

——在理性的角度看人情世故

    乡土社会所谓土气,实则是每个人质朴的本性的延续,而其得以延续的前提就是人与人彼此都是熟悉的。质朴本性的延续的外在表现,就在于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毫无保留、真诚相待,因此便出现了礼。于是人们便遵循着这套礼来行事,由此便演化出了人情世故。但渐渐地这种礼,这种人情世故圈住了社会,于是就造成了无论何种场合,人们都要因了这种“约定俗成”的礼行事,此时的人情世故就变了样,成为所谓世俗。乡土社会也因此变了,成为了俗态的社会,同时质朴的本性就因此反而慢慢消失,人们就开始了从质朴到虚伪的蜕变,由人构成的社会也从世俗蜕变为了市侩。实则人就是被自己定下的礼数,以及因此构成的社会圈住了。乡土社会便消失了,成为了延续至今的,被我们称之为“城市”的市侩社会。

    这样的社会圈子不断蜕变。人们便渐渐想到了为自己着想。所谓自私的本性就被激发了,那此刻维持社会运转的是什么呢?是欲望。下至对金钱权力的再常见不过的欲望,上至为全人类崇高的理想,也是欲望。因了欲望,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种种行为推动了社会的运转。但因欲望并无好坏之分,各人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行为,此刻,所谓礼就无法再束缚人们因欲望带来的行为,于是产生了法。社会秩序也就由礼治与法治共同维持了,欲望也有了好坏之分,法治就是为了控制住所谓坏的欲望。社会秩序由此基本定了型,这便成了人们为自己圈下的一个社会框架。而这种由礼治与法治共同构成的框架在深入了人心,成为习惯后,人们的社会生活,便公式化,程序化了。

    而人们为了努力去迎合自己定下的规则,渐渐愈加虚伪。譬如意识到追名逐利在礼治中是可耻的存在,便将其欲望深藏在心底,然而行为上却无法遮掩,表现在如攀关系,讲交情上。渐渐虚伪变成了市侩圆滑,每个人都丢弃了自己原本的个性,磨圆了自己,再见缝就钻。欲望控制人,也控制社会运转,而人也被社会控制了。处于控制下的人便不得不变得圆滑且富于伸缩,由虚伪市侩所控制的社会也愈发复杂,处于社会中的人却并不觉得,因为他们永远是把中心放在自己身上,永远是很单一的去为自己的欲望服务。这样便产生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的利益间的冲突,处于社会秩序控制下的人不得不收手,进一步向圆滑蜕变,人人都以假笑相待了。这便造就了少数仍保留着质朴本性的人的悲剧,这样的社会在他们看来,便是所谓的“世态炎凉”。但是将所有人都置于本无社会中的个体层面来看,没有人是有错的。

    无欲无求没有错,欲望野心也没有错,但现代社会虽是由陌生人构成的,每个人也都脱不开关系,因此那些虚伪、圆滑、市侩也就成为了社会固有的弊病。人造就社会,欲望维持社会,人却被社会和欲望共同支配了。少数保留质朴,保留本心的人便在这种社会里被迫淘汰了。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却被社会圈住了。无论是质朴还是圆滑,或是在这样的社会里麻木了到被同化了,无论以什么方式存在,只要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注定是一个悲剧。要么被社会改变,要么在清醒中绝望。当然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也无需相互指责打扰。

    而最高的境界,就是能够坚守初心,知世故而不世故,保持个性,别被磨平了棱角。享受孤独,或是选择与周围人和而不同。毕竟这样的社会本就是一个悲剧的存在,既然改变不了它,那就别被它改变。可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不然社会也该是个能保持质朴的存在了。古语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以及陶潜笔下的桃源,可能永远不会存在。再过几十年,也许就无人会去提起,会去怀念了。

写于2021717日


【雨音初婷 原创】读《乡土中国》后一点随写:理性角度剖析人情世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