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追光吧!乘风破浪的美白奥秘?

2021-07-25 21:32 作者:TMR出版集团  | 我要投稿

TMR出版集团

暑热炎炎,已经到了“露肉”的季节。爱美人士已经打响了各式各样的“美白大战

“一白遮百丑、一黑毁所有”!

该怎么办!?

有人选择了“全副武装”

有人使用亚洲第四大邪术(PS)

有人下单各种“美白神器”涂抹全身


话说回来,咱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聊一聊关于美白的那些事儿


一、趣闻:人类美白的“折腾史”


在美白这条道路上,人类已经折腾了数千年,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样的。在古代,欧亚大陆与三大文明关于肤色的审美曾经不可思议的高度一致[1]。


诗经“肤若凝脂”


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在皮肤上涂抹白色乳油,被称为最早的美白护肤品。

为了白,人们可谓无所不用。在秦汉时期人们使用“铅粉”,又名铅华。“洗尽铅华”这个浪漫的成语,其实指的是这种送命式美白(铅中毒)。

一千年后的欧洲,也意识到将铅白涂抹在脸上能美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中年就患上严重牙疾,据说就与长期抹铅粉有关。


除了铅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贵族女性将水银涂抹身上使自己看起来白皙,但会导致汞中毒。尽管如此,女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日本艺妓绝对是亚洲女人“美白”审美的活化石。女性用米粉、铅白和水银粉涂满面颈部,使自己看起来如雕饰华美的人偶一般。


到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黑色素的生成机理有了进一步了解,越来越多美白新方法供我们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的护肤美白呢?


二、科普:我为什么会变黑?


我们的皮肤“白里透红”需要下图中的四种色素,其中黑色素是决定你白不白的主要因素[2]。


1.人类肤色为什么会不相同呢?


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但我们长话短说。



2.什么是黑色素?

黑色素由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产生,黑素细胞约占基底细胞的10%。一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突状突起向周围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就是这些 “小黑手”正在努力让你变得更黑[7]。


3.黑色素是如何产生的呢?

黑色素细胞相当于“工厂总部”,黑素小体(黑色素细胞的细胞器)相当于“生产车间”,酪氨酸是“基本原料”,酪氨酸酶基因家族蛋白中的酪氨酸酶(TYP)、酪氨酸酶相关蛋白等则是“合成工具”,合成的“产品”就是黑色素[8]。(知道这些除了做研究还有什么用?下文揭示美白的奥秘!)

 

黑色素在里面产生后,运送到皮肤表面


三、科普:肤色受什么因素影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因素可作用于黑素细胞本身、酪氨酸酶活性或黑素小体向角质细胞移行三个阶段而影响皮肤肤色[9,10]。


1.紫外线-“追光使人变黑”


2.遗传

学者们普遍认为原肤色(例如你的腋下、臀部等部位)是由一系列的色素相关基因(如 SLC24A5,SLC45A2,OCA2,KITLG,MC1R 等)调控的[11]。


3.激素


4.炎症

皮肤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内源性原因包括皮炎、痤疮、银屑病或假性毛囊炎等,外源性原因包括昆虫叮咬、激光手术或药物致敏。炎症介质会导致黑素细胞增生和过度活跃(类花生酸、细胞因子、活性氧、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12]。


5.年龄


6.自由基

黑素细胞对外源性H2O2和内源性氧自由基损伤非常敏感[13]。下图看看你有几个中招?


7.其他

①神经因素  神经系统紊乱对黑色素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生活工作压力大,学习紧张,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影响黑色素的形成。

②微量元素  某些金属如铁、银、砷、铋、金等可与巯基结合,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而使色素增加。



四、美白攻略:我到底怎样才能白?


无效美白:



有效美白:


知道了黑色素的“前世今生”,美白就变得“so easy!” 

分析美白产品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以更好的选择


神仙水、美白精华水、透白光塑精华露等产品里面到底有哪些成分?


1. 十一碳烯酰基苯丙氨酸解释:关闭黑色素生产线的开关原理:是一种促黑激素(MSH)受体拮抗剂,能控制 α-MSH与黑色素生成因子的结合,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功能:美白祛斑优点:比较安全,孕妇可使用,没有致痘性缺点:在皮肤中的渗透性略差,美白效果有限


2. 熊果苷

解释:把黑色素的合成原料都抢走

原理:竞争结合酪氨酸酶分子。目前常选用的原料有:熊果苷、曲酸及其衍生物、间苯二酚、己基间苯二酚等[14]。

功能:第四代美白剂,抗黑、抗氧化、抗皱。

优点: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很常用,美白、消炎、收缩毛孔

缺点:作用强大,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强。避免阳光照射,如果使用不当,会更黑。


3.维生素C、E

解释:黑色素生成的捣蛋鬼

原理:维生素 C 、维生素 E、谷胱甘肽、维 A 醇类、白藜芦醇等可还原已合成的黑色素,减少黑色素沉着。

功能:美白,抗氧化,抗老化

优点: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伤。抗氧化剂,保湿剂,能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

缺点:不够稳定,容易氧化、被光照破坏而分解。


4.烟酰胺:

解释:走黑色素的路,让他无路可走

原理:烟酰胺又称维生素B3,可减少已经生成的黑色素,阻隔其向表层细胞的转移,加速细胞新陈代谢、加快黑色素角质细胞脱落。烟酰胺能够维持肌肤含水量,促进真皮层微循环。

功能:美白祛斑,皮肤调理剂,保湿剂, 在抑制黑色素沉着、抗炎等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

优点:烟酰胺是维生素B家族的一员,曾经是美白界的顶流,又名VB3,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糙皮病及口炎、舌炎等问题。它的优点是烟酰胺的非常合群,PH中性不伤皮肤,还有一点抑制皮肤老化,抑制油脂分泌,修复皮肤和减少面部暗沉的作用。

缺点:根据美白原理,烟酰胺只可以做到辅助美白,因为它只是抑制黑色素转运。对皮肤有副作用,因为烟酰胺通过烟酸合成,杂质中含有烟酸,容易引起皮肤刺激,比如发红、发肿等过敏反应。


5. 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PITERA)

解释:让已有的黑色素更快脱落,让皮更薄

原理:黑色素细胞已经成功转运至角质层后,会随角质细胞脱落。因此相对快捷的方式是加速角质细胞的脱落,实现黑色素代谢加速。典型代表有2类:1.水杨酸、果酸、杏仁酸、甘醇酸、维A酸衍生物等。2.酵母提取物剥脱作用相对温和,典型代表有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PITERA)、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乳酸菌发酵溶胞产物[15]。

优点: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是许多美白产品的王牌成分:美白祛斑,保湿剂,抗氧化剂,皮肤调理剂;一种天然酵母萃取物,会产生包括维他命B群、矿物质、氨基酸等有益护肤的小分子,是一种只用于护肤的优质酵母精华。常用于某些高档的护肤品中,帮助改善皮肤自然生理机能。在实际使用中它能平衡油脂,调整皮肤的整体状态,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使皮肤透亮。

功能:美白祛斑,皮肤调理剂,晒后修复

缺点:水杨酸、果酸等酸性物质会对皮肤屏障产生一定的影响,角质层掉多了,会使皮肤敏感发红。


6. 中草药美白

解释:从草本植物中提取,各方面阻断黑色素的生成和转运。

原理:许多著名的草药在美白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例如光甘草定(从甘草中提取)非竞争性方式可逆地抑制酪氨酸酶,花人参皂苷A(从人参中提取)通过调节MITF表达出抗黑色素生成作用,芦荟素(从芦荟中提取)通过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皮肤变白等[16]。

功能:活血,祛斑,抗氧化。


7.其他方式间接美白

包括通过防晒,断绝诱发黑色素产生的因素而达到间接美白的效果。尽量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减少熬夜,避免吸烟、嗜酒,保持身心愉悦、适当放松都有助于减少黑色素的产生。


一种美白成分可能具有多个美白机理,通过控制黑色素生成过程中的种种步骤进行“围追堵截”。美白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打针吃药就不能永久保持,全身变白还需要综合调理。


注意:黑色素的产生是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

黑色素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从而保护和减轻由于日光引起的皮肤急性和慢性损伤。一般白种人容易发生日光性晒伤,长期日晒后又容易发生各种慢性皮肤损伤和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等。黑种人则很少发生皮肤癌。黑色素还能保护叶酸和类似的重要物质免受光线的分解。美白不防晒=伤害加倍。


另外黑色素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节,切勿过度追求美白而破坏皮肤本身生理功能,最后得不偿失。对于美白一定要尊重科学,保持理智!

 

参考文献[1]柴记红,王怀友,汪成等. 中国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历程[J].广东化工,2017,44(21):120-122.[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CrawfordNG,Kelly DE,Hansen EB,et al.Loci associated with skin pigmentation identifiedin African populations[J]. Science .2017:358, (6365):8433.[4]Tang H. BarshGS,Skin color variation in Africa[J].Science .2017:358(6365): 867-868.[5]D'orazio J,Jarrett S, Amaro-Ortiz A, et al. UV radiation and the skin[J]. Int J Mol Sci,2013, 14(6): 12222-12248.[6]IschiaM,Messersmith PB.From sequence to color[J].Science. 2017:356(6342): 1011-1012[7]Miller AJ, TsaoH. New insights into pigmentary pathways and skin cancer[J]. British Journal ofDermatology, 2010, 162(1): 22-28.[8]王磊,刘军. 黑色素形成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4):468-474.[9]赵辨.中国临床皮肤性病学[M].第1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LambertMW,Maddukuri S,Karanfilian KM,et al.The physiology of melanin depositionin      health and disease[J].ClinDermatol.2019,37(5);402-417[11]Tang J, FewingsE, Chang D. et al. The genomic landscapes of individual melanocytesfrom human skin[J]. Nature.2020: 586:600–605[12]Lee AY. SkinPigmentation Abnormalities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ship with SkinAging[J]. Int J Mol Sci. 2021;22(7):3727.[13]Duval C,Bernerd F.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kin PigmentationDivers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UV Impact[J]. Int J Mol Sci.2018;19(9):2668.[14]刘琦, 刘洋, 吴金昊,等. 几种美白剂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5 (11): 22-26.[15]Kim K, Huh Y,Lim KM. Anti-Pigmentary Natural Compounds and Their Mode of Action. Int JMol Sci. 2021;22(12):6206.[16]Hu Y, Zeng H,Huang J, Jiang L, et al. Traditional Asian Herbs in Skin Whitening: The Current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s[J]. Front Pharmacol. 2020;11:982. 

附:

1. Life Research面向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广泛征稿,投稿邮箱:liferes@tmrjournals.com2.长期招募通讯员,如有意申请者可添加编辑微信:291067406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阅读Life Research期刊简介。


欢迎关注Life Research公众号!让大家都能看的懂的科学研究!


追光吧!乘风破浪的美白奥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