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美学与重启的物语》 ——《ATRI 》日后谈

工业文明的桎梏,起源于人类物种对于生存本能的遵守与对世界真相的探索,两者之间,从社会群体到个人,纵使历史漫长如斯,我们也总是毫不犹豫地贴近前者。

《ATRI》的世界观里,大工业时代的终结,起始于我们当今已经在讨论的自然现象——海平面上升,原本属于人类的生存空间沉睡于海底,而文明的烛火在海洋岛屿上残喘延续。
如今存在于世的诸多事物,除却海平面上升之外,有着更多我们可以看到的和我们尚未察觉的问题,它们埋藏在文明的土壤之中,其中任何一个所谓微不足道的问题,都可以发酵为人类历史命运的桎梏与绞索,而其最直接的毁灭形式就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业文明发展权利的剥夺。当人类凭借煤炭走进大工业时代的源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其派生的社会结构的愈发复杂,我们对电力依赖的摆脱逐渐变为不可能。工业文明的衰微所带来的,是物质层面生产关系的微缩,是物欲与生产结果的矛盾,最终这种倒退将挤占我们原本质朴的精神。

《ATRI》中的伊甸岛屿,作为现代科技文明的缩影,最终,它的使命是为故事发生的小岛重新带来光明。在游戏地球面临末日的大背景下,由主人公夏生和亚托莉带来的这样一个结局,对我来说格外的温馨。在我的笔下,伊甸美学是末日美学,在死亡的威胁下,个体与文明都被迫走上成熟的轨道,我们的思想将更加的洗练而深沉。无论是大宇宙坍缩背景下的小宇宙(源自刘慈欣《三体》),还是自然吞噬下的人情冷暖(源自新海诚《铃芽户缔》),重新的开始都孕育着我们自己对个体理想与整体命运的思考与重塑。这一点,也不仅限于《ATRI》中描绘的人类工业科技文明的末路,而是超脱于这一局限的话题,回归到“生存”与“感情”的本真。末日美学同时也是希望美学,“伊甸”这个名词也包含着开始的意味。

“宇宙没有永恒的事物,
所以哀叹事物的终结也毫无意义
在迎来终结之前怎么样度过这段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吧?”
——《ATRI》如是说
宇宙间并不存在永恒的事物,因此,在面对《ATRI》这个游戏的结局时,我的心情悲伤而又平静,“乐园与墓地是同义词吗?”面对游戏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的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
“如果因为终有一死而放弃挣扎,那人类的一生也没有意义。”
乐园,是希望重启的物语;墓地,则可以是我们永久眷恋的往昔。
身后是花火的喧嚣,耳畔是旅途的寂静。 【正文完】

后记:
真正结束《ATRI》这部游戏的游玩,可能是一两年前,说实话,准确的时间也记不太清了,总之时间隔得比较久。但是有些感觉却不会因为时间而被蒙上灰尘,而正是这些记忆犹新的感动,让我可以写下这篇文章。不论我的思索是什么,我相信,在我的表达之外,《ATRI》这部游戏存在着更多值得思索的地方,有更多深沉的地方值得我们挖掘,也有更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感动。
所以,观众老爷可以把这篇文章看做我的碎碎念,当然,我丝毫不打算在这篇文章当中去批判什么现象,或者宣传什么主义,这些都不是我想做的。正如太宰治写下小说《斜阳》,我真正想做的,或许只是对自己的往昔写下纪念。这两年,我真的遇到了很多事,相信现在的我写下文字的感觉,也和那个时候有所不同吧。

时间流逝吧,你是多么残酷——
时间停止吧,你是多么美丽—— 【后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