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一本」?日语量词「本」一定指细长实物吗?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带你重新认识它
大家好,这里是夏月。
日语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就学习过一些日语的量词,例如在《新标日》初级上册13课的语法中就学到了表示数量的名词+动词的表达,并涉及到日语中的量词及量词的搭配(初级上P161)。教材上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们量词「本」的使用对象是细长物品,例如瓶子、铅笔、伞、香蕉等。一般翻译为汉语就是“条”“根”“只”等。

但是,实际在生活中则会遇到一些搭配,使用了量词「本」,但前面的名词并不是所谓的“细长物品”,而是一些抽象的事物、动作等,有些让人难以想明白和“细长”到底有什么关系。例如,「ホームラン一本」「映画一本」「注射一本」「電話一本」「面一本(剣道)」等。今天就带大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量词「本」。上期文章我们还涉及到认知语言学中的“比喻”,也许对本期文章的理解也有帮助:从认知语言学看:人是如何认知“比喻”修辞手法的? (点击链接回顾)
当你看到「ホームラン」「注射」这种词时,是否在脑中出现了“棒球棍”“注射器”这种物品的意象呢?这么一看,棒球棒和注射器确实都是细长的物体,因此,打棒球涉及的“本垒打”和用注射器打针的这个“注射”的动作便也被赋予了一种“细长”相关的抽象意象。另外,还有很多小伙伴难以想明白的“电影”“电话”“(剑道中的)面部一击”为何都可以用「本」这个量词形容呢?其实,以前的电影都是胶片电影,胶片是细长的物体;电话是经由电话线这种细长物体传输进来的;剑道中击中对方面部,这个劈砍的动作在空中划出一道细长的轨迹。这些都是和“细长”这种意象脱离不开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个概念叫意象图式。所谓图式(schema,スキーマ),就是包括感知、动觉等在内的具体经验被抽象化、规范化、模型化,形成的一种复合的知识结构。图式不是用语言而是头脑中的意象来表达,故称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イメージ・スキーマ)。
就如上边那些例子,说道计数的量词「本」,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鉛筆」「大根」「ロープ」「傘」这种典型的细长实物。但还可以计数「ホームラン」「注射」「電話」等非典型的事例。这种存在于各个具体事例中共同的抽象意象「細くて長いもの」,就是「本」的图式。这种由各个具体事例抽出共同特征的过程叫做图式化(スキーマ化、図式化)。
图式是一种抽象世界的概念,与其对应的典型事例和边缘事例则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如下图:

边缘事例的“细长”图式不如典型事例显著,但他们给人的意象始终是“细长”的这种「本」的意象图式。图式的特征是忽略细节,将现实世界的事物抽象化、理想化。
「本」的例子说明了人并不一定按照客观基准来精确地理解并分类周围的事物,而是以意象图式为媒介,创造性地去理解外部世界。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啦,学到了就点个赞、点个收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