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营2021》新规则意义不大,恢复11个出名额只为追求商业利益
创造营2021》首播了,总体来说四平八稳。有看点、有话题,比如说初次等级评定由导师和练习生们共同决定,出道名额也从7个恢复到了11个。

新规则无足轻重,网络投票才是关键
先来说初次等级评定的变化,之前三季一直由几位导师商议决定。本季变成了导师和练习生们一起投票来确定每位练习生的等级,而且导师也只有一票。乍看起来,规则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实际上意义并不大。

原因很简单,真正决定哪一位练习生能够晋级乃至成团出道的,一直以来都是网络投票的结果。以林君怡为例,参加过《创造101》和《创造营2020》两季节目,初次等级评定都是A班的水准。结果在《创造101》中来了一个一轮游,《创造营2020》时成绩好一点,但也同样无缘最后的成团出道。

其实在《创造101》时期就说过,偶像养成类节目看重的不是实力,而是观众缘以及背后的资本。因此对练习生们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要争取获得观众的青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拿到更多的网络投票。至于背后的资本,只能说可遇而不可求,这也是为什么个人练习生很难走到最后的原因了。
出道名额恢复到了11个也是迫不得已
再来分析一下出道名额为什么从7个恢复到了11个,个人认为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之前《创造营2020》把出道名额从11个缩减为7个,初衷应该是为了打造精品团。即便是“创”系列最火的团火箭少女101,也存在涝的涝死、旱的旱死的问题。孟美岐、吴宣仪和杨超越的资源多到忙不过来,而某些成员的行程则是少之又少。合约到期之后,几乎就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与其这样,不如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少的人身上,这样反而会更合理一些。可惜的是,硬糖少女303的热度不但不及火箭少女101,而且也远低于R1SE,被外界嘲讽为“创”系列最“糊”的团。

《创造营2021》之所以又变了回来,不是因为先前的策略不成功,而是源于节目的格局变大了。从筹备阶段开始,《创造营2021》就喊出了要打造国际化男团的豪言壮语。本季邀请了大量的外籍练习生,这些外籍练习生分别来自日本、泰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节目的规格一下子高大上了不少,不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最后成团练习生的国籍比例怎么安排呢?

要说全凭个人的实力,显然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了。拿《这!就是街舞》第三季来说,在相当一部分观众心目中,总冠军应该是布布的。但也预料到了,外籍舞者几乎没有可能问鼎。《创造营2021》倒是有可能让外籍练习生以第一名的成绩出道,但在最终出道的团体中,国内练习生的人数比例一定不低。既要保证国内练习生的人数,又要最大限度吸纳高水准的外籍练习生,7个出道名额显然是不够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充出道名额,于是就恢复到了11个出道名额。

看了一下目前登场的外籍练习生,包括米卡、力丸、赞多、庆怜、羽生田拳武等人的实力都是很强的。相比国内练习生来说,外籍练习生的质量似乎更胜一筹。因此单单比拼实力的话,还真的为国内练习生捏了一把汗。毕竟跟韩国、日本对比,国内的练习生产业才刚刚起步,储备人才也要匮乏一些。加上这几年多档偶像养成类节目的过度“开发”,甚至出现过训练了几个月就来参加比赛的情况,有潜力的优质爱豆已经显现出接近资源“枯竭”的趋势了。
《创造营2021》以及新男团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当然了,对于《创造营2021》还有一个核心疑问,那就是召集如此众多的外籍练习生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通过“进口”提升“创”系列节目在国内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有后续“再出口”的长远计划呢?

如果是前者的话,个人认为大可不必了,外籍非华人艺人在国内娱乐圈取得成功的案子是少之又少。另外外籍非华人艺人在国内发展,非但没有优势,而且往往会处于劣势。黄种人还好一点,只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其他人种的发展局限性就非常大了。起码在影视剧中以白人或者黑人作为主角是非常稀少的,近几年可以说压根儿就没有。毕竟咱们国家不是移民国家,人种相对比较单一,这一点与美国截然不同。

假如是后者的话,难道同样不小,这对鹅厂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何况鹅厂在国内都没有做到推出的偶像团体必火的程度,R1SE是不温不火,而且最近“房子”还塌了。硬糖少女303是压根儿就不火,一直活着火箭少女101的“影子”里。

总而言之,对《创造营2021》以及将要产生的新男团充满了疑惑,有种敢问路在何方的担忧。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