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书法教育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我国以及世界的重要文明,因此,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历经中华文明各个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文化的日益发展,电子科技日益进步,中国新一代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越来越热衷于使用电子产品来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语言交流方式,忽略了汉字书法的练习,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汉字的书法练习方面相当薄弱,这是一个不好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汉字以及书法发扬光大,保护以及传承我们民族的文明。
书法作为中国汉字的最重要表达方式以及传播方法,在历经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后,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代表形式。中国历史各朝各代都出现过很多书法家,著名的有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但是就目前来看,中国社会好像越来越少见集大成的书法家,究其原因,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教育投放在汉字书法教育上的力度不够大,并且学生们大多对汉字书法的兴趣不强。
一、中国当今书法的教育现状
(一)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们对于书法的兴趣越来越弱
21世纪正在是互联网兴盛的世纪,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的行业包括许多传统的通讯方式以及教育模式都在逐渐被取代。计算机和手机的广泛应用导致大多数学生们都变成“键盘党”以及“手机党”。新科技的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们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更加更丰富多彩。但是同时,学生们对于汉字书法练习的兴趣大大减弱,越来越多的孩子基本上就不懂中国书法,他们写出来的字越来越失去该有的汉字形体艺术,这对于中国汉字书法文化以及对于学生们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二)书法教育的缺失导致汉字书法传承陷入困境
中国现代教育的目前状况是基于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学生的晋升渠道只有考试这种方式。我们国家政府一直在强调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可是目前状况不容乐观。在对于汉字书法的教育上,除了北京和上海等少数一线城市将书法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外,其余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复科的方式来进行书法教育,很多学校都没有书法课,这也是我们在当代推行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大部分学校以及学生的目标就是中考以及高考,中考和高考在学生的一生中起到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千军万马过獨木桥,所以,学校把教育的重点全部放在对学生科目知识上的培养,书法一般只作为选修来上。这样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汉字书法很差,中国的传统汉字书法文明在新一代的学生身上得不到传承。
(三)书法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书法教育独立性不确定
在中小学以及大学中,关于书法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很薄弱的,大部分的中小学书法教师,一般是语文老师或者美术老师,可能他们本身的书法水平修养就不算高,而且书法也是作为可有可无的一方面,导致学生们没有好的书法老师,自然就不会对书法产生兴趣。另外,书法教育通常作为一门选修课或者是兴趣课,其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教育方向的问题,各学校以及政府没有加强对于学生们书法的强制培养,所以,书法教育本身有其矛盾性的存在,很多学校不会把书法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必修课程来进行。因此,书法教育不确定的独立性也会导致中国汉字书法文化的流失。
(四)学校对于书法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理论滞后
当前的各中小学,并没有完全认真地对待书法教育,他们认为,书法不属于中高考的课程,所以对待书法教育不够认真严谨。他们不能确切理解书法文化对于我们华夏文明的重要性,以至于忽略对学生的这方面的培养,尤其体现在学校对于书法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落后,教育理论滞后。书法教育也需要考核,学生们不能光以兴趣为主导去学习书法,先不讲学生有没有这个时间和兴趣,仅仅是学校松散的考核制度就会导致学生的慵懒。另一方面,关于书法的教育理论,各地区学校滞后十分严重,明显达不到系统培养学生的目标,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丰富度匮乏以及时效性不强上面。
二、加强现代书法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将书法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中国当前教育对于书法教育的不重视是导致书法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通常讲要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其中当然必须要包括对于汉字书法的教育。汉字是中国文明的重要体现,书法是汉字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中国的一代新生力量,必须担负起传承书法文明的责任,并且尽到将其发扬光大的义务。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不应当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如果只是这样,我们的书法艺术将会丢失,这将会是我们教育的损失,而且也不符合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因此,将书法课程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人才的最终目标。
(二)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提升对于书法的兴趣
我们分析过,科技的进步、电脑手机的普及令学生丧失了对于汉字书法的兴趣,这对于我们的书法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学校应当培养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在书法教育课堂上,老师应当在教授书法的同时,讲解汉字书法背后的历史演变。中国汉字背后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深远,这样的书法教育课堂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另外,书法老师应当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参观。参观的对象就是学生中书法写得好的同学,这样不但能大大地提升该同学对于书法的热情,同样也能提升别的同学对于书法的兴趣。因为,谁都想拥有一手好字。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观赏学习来提高学生们对于汉字书法的兴趣是传承我们书法文明的重要方法。
(三)提高书法教育的师资力量
首先,学校应当把书法教育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提高书法教育的师资力量就变成了一个高效推广中国汉字书法的重要方法。提高相关方面的师资力量是我们学校应当也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中小学关于专门化的教授书法的教师并不多,因为本来书法教师在教育事业就没有多大的市场。我们的学校应当做的不但是扩充书法教师的力量,还应当通过提高他们的薪资水平来提高书法老师的积极性。同时这样做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书法教师参与教育工作,而且也为未来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建设性地稳固了汉字书法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四)教育部或者政府多组织学生书法大赛
比赛竞技是一项令学生充满挑战自我的信心的活动,政府或者教育部多组织学校之间或者地区之间的联赛,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练习书法的积极性。比赛可以扩大范围,令报名的选手都有机会可以一展自己的风采,并且对于比赛的结果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奖项,设置这种奖项激励制度是推进书法教育的好方法。
通过比赛,各个学校各个地区之间,都会为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地区而战。关乎荣誉和奖项,所以,学生们会积极地投入到书法练习当中。另外,组织比赛还有其他的作用,那就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的学生可以相互观赏对方的书法作品,相互探讨,相互比较,在各式各样的交流中,都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们的书法修养。政府或者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可以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这样的做法可以在全民的范围中形成汉字书法练习的良好风尚,有助于推动我们汉字书法的传承以及发扬。
(五)官方编写书法教材,学校各方严谨对待
教育部在通过多方面权威的研究后,应当出版统一的不同级别的书法教材,以供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还有大学生学习。现阶段的学校,大部分没有书法教育的大纲,也没有特定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每个学校自己定的书法教育内容,而且大多数属于选修的类型,对于汉字书法的练习不够系统,对于书法背后文化的讲解不够全面。因此,教育部应当出版统一的教材,针对不同年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大纲,这样系统地进行书法教育有利于形成全民学汉字书法的良好风气,并且加强了对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方面在收到正式的教科书以及教学大纲后,也不会茫然无目标地进行书法教育了,校方也会认真严谨地对待官方的教学目标,进行努力。通过教育部和政府以及学校的通力合作,我们汉语书法的教育一定能够实现高效的普及。
三、展望未来
我们的国家拥有伟大的汉字文化,我们的文字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书法更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我们不能丢失我们传统的文化瑰宝,这也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在世界文化这个百花园里,汉语书法独树一帜,生命力顽强,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于此,是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
汉语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象征着我们身份的文化标签。它一脉相承,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当代应大力推行书法教育,使得汉字书法在这个新的科技时代里能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加强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对于义务教育部分书法美术课程的开设就是对传统文化重视的明证,《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并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整个国家兴起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文化的重视。目前高校多数学生甚至懒于动笔,更不用说讲求书写的规范性、美观性了。针对高校学生中存在的书写问题,审视如何将书法课程切实有效地开设到高校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对于传统书法文化的修养,也是每一个关心书法教育的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书法现状
1.高校书法专业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逐渐发展完备。
潘天寿先生不但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还是一位教育家,上世纪60年代初,他意识到书法传承渐渐衰落,于是便率先倡导在浙江美院创办了书法专业。该专业所培养的就是书法的传承者和传播者。1963年,由陆维钊先生主持创办的书法专业就开始招收本科生了,后来因故培养中断,于1979年浙江美院又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
其后,南京艺术学院于1982年开始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1984年开办书法大专班,1985年开始招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书法本科生。
1985年,欧阳中石先生在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主持创办书法专业。首先开办成人大专班,后来又发展了书法硕士教育。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博士点,1998年开始招收书法方向博士后研究人员。
以上所列几所高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书法教育的探索者、践行者,尤其是至首都师范大学招收博士后止,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从专科到博士后的培养体系业已完备。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因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起点高。多由当时书画名家主持创办,目标是培养书法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二是数量少。仅仅诞生于少数条件具备的高校,主要是隶属于美术类和师范类院校,同时培养数量也少;三是层次高。不少院校直接进行高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不像其他学科一般经历专科、本科的充分发展后再上升到研究生层次的培养。
2.高校非书法专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现阶段高校中书法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高中阶段参加书法培训后,通过艺考的方式考取本科院校学习书法的。但对于非书法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是缺少规范的书法教育经历的,这些学生所经历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大都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程,学习书法通常主要是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培训班。
虽然近几年开设书法课的中小学校开始渐渐增多,但仍缺乏师资是一个严重的事实,因为许多中小学通常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往往是由语文或者美术老师来临时急就担任。实际上,目前即便是在很多高校也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那些担任高校书法公共课的老师通常是外聘的,并且这些学校大都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室和相关设备。再一个就是教材问题,有些院校用由本校非书法专业的教师自己编撰的书法教材,教材质量大多不高。鉴于这些状况,书法课在高校的规范开设和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
众多高校非书法专业学生的书法课程一般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来设置的,课时非常少,一学期的课程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书写上基本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达到入门水平即可。
但学习书法的意义远不仅是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常识,高等书法教育的创办者在创办书法专业的时候,目的也远不止在于培养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者与接班人,更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现在,我国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在少数,而大多数人却忽视了中国传统的国画和书法,如今回顾先辈们创办书法专业的经过时,不仅要感佩于他们的勇气和担当,更要勇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使书法这条文脉不至于断落。
现当代的高校书法专门教育特点是起步晚、起点高、培养人数少,因此在高校开设普及性质的书法课程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如何落实开展高校书法教育
1.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问题是当前普及书法课程的首要问题。中国古代传统技艺的学习一般是家学传授或者师徒传承,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口传心授,经过长期的积累练就熟练的技艺。这与目前的教育方式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早已中断或没落。而目前高校中培养出来的专业的书法本科生人数又很少,且短短几年的大学本科教育不足以让他们能够承担起教高校学生的任务。我国在传统文化的培养上,十分缺乏专门性人才,许多传统技艺的保存面临着危机,常常会人亡艺绝。当下,虽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多种多样的书法培训班,但这些都还是比较基础的学习,而各高校中还是很缺优秀的专业的书法教师,特别是民办高校中书法教师更是奇缺。
因此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师资选择中,应该兼顾专业学历及传统的师承教育。不拘于学历,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善于发掘发现人才。书法师资的培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在短期内很难培养出一批适合的教师,因此应当拓宽思路,比如,挖掘其他院系的擅长书法的老师,从美术类或师范类院校中外聘优秀专业的书法教师,关注全国性质的书法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书法人才。
2.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书法教学中应当侧重培养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是文化素养。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硬笔书写规范,在非专业学生的书法课上,主要是普及学生对于中国书法的基础常识。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包括书体、简单的书论,不同字体的书写规则等。
二是审美能力。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赏鉴古今优秀的书法作品,对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和美之所在进行鉴赏。学习赏析书法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提高学生对于书法作品的审美赏鉴能力。刘熙载《艺概书概》中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的学习可以丰富人的心灵,打开人的想象力。在简单的线条变化中,蕴含着作者的才学、性情、志向。临习古帖,先贤如在眼前。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个人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
三是精神收获。书法可以带来心灵净化和精神愉悦。反复练习直至心手相应,面对古人作品,体味作品中的意境韵味,都可以带来很大的精神愉悦。金毓黼《静晤室日记》中有一段讲到修养的文字:“睡眠八时,食饭二次。静坐半日,运动六事。公馀读书,膳后习字。守此勿怠,神仙不啻”,传统的书法艺术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法上的进步,还有心灵的滋养。
3.规范书法教材
一本经典简炼、清晰易懂的书法教材,在当前的高校非书法专业书法课中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国学热、书法热现象使得市面上涌现出了大批的书法教材。许多高校教师也自行编写本校的书法教材,但教材的编写有待严谨化、专业化。比如教材章节编排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然后才能形成一个最合理和易于学生接受的逻辑。
4.结合本校资源和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非书法专业学生的书法教育除了基本常识的普及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之外,要结合本校特点,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校所在的地域资源。关注学校内外的书法资源,如人文景观中的碑匾楹联等,鼓励学生自己成立书法文化艺术之类的相关社团,自发自立地组织活动。另外,高校应当结合本校特点开设书法课,并根据本校学生书写现状,就业情况合理规划书法课程。
三、精简课程及授课方式
1.删繁就简,专注写字
潘伯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书法简论》的序言中说,“写字的事,是一种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它本身两个字,便已将秘诀明告我们了,也不需要再谈了。字不是谈而进步的。与其看一本书法入门,不如拿起毛笔写一张古法帖”。
有效地学习都是在专注沉静的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心智的成长还是技艺的增进,都需要持续专注地反复练习。大道至简,五花八门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多样的学习渠道虽然亦有些可取之处,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好的指导老师,之后持续稳定地练习取得进益。
2.兼习书论,注重感悟融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进行实践练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习书论。古人论书法,大都是从切身的创作经验而来的,如孙过庭、苏轼、米芾等,他们都有很优秀的书法作品传世。去了解一种书体的最好方式就是去书写和创作,只有带着自身的书写经验,才能领略到先贤言论中的真意。书写实践与阅读书论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书写和阅读中,对书法的理解加深,更加接近先贤的境界。
比如,蔡邕《笔论》中所言:“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是一种沉静的书写状态。我们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都可以领悟到书写前应当调整好状态,但从书论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更明确地理解。好的书法作品都透露着一种沉静专注气息,就是来自于此。我们如今教学生写字,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常识,基本的写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随意所适、如对至尊的书写状态,这才是书写的精神内核。那么书写中的这份沉静,也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很准确的概括,“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畅”,是对不同书体审美特点的高度概括,更有助于对不同书体的理性把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对于书法的形体,富于形象上的联想才能写得更为传神。而书论中,古人所写的对于书法形体的心得体会,都是一些很好的参考。
3.简化课堂,提高练习效率
在书法课的进行中,是内容重于形式的。古代文人学习书法与现代人不同,书法本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发蒙开始就接触书法。书法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在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书法不仅是作为实用的工具,同时也包含着审美的价值,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寄托情怀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
沙孟海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加强诸如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等的学习,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养”。
书法的内涵十分丰富,书法家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但目前高校书法课程的开设,鉴于课时少的客观原因,故应当在课堂上专注书法的范畴,不宜过度地发挥拓展,要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书法课堂中更好地练习书法技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书法课堂要提高练习效率除了专注习字的氛围以外,专业的书法教室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高校图书馆中,必要的字帖、书论资料也都应该尽量完善。
传统书法教育有着宝贵的价值,包含着古代文人的精神向往和审美追求,传承书法文化和书法技艺,保持文脉绵延不断,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具体的方法,还是要切实地去践行它,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对书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高校书法课的普及也许在开始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唯有在实行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之后进行反复地教研和改进。另外,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练习,渐渐进益的过程。“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技进乎道,一种技巧练习得纯熟了,自然能出神入化。学习书法的道路,依然是必须从潜心临习古帖入手,在临帖中,有所感悟,感悟之中有所进益,心摹手追,书艺的提高自然便在情理之中了!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宾礼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秀和同时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之一(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杨秀和1955年生于中国北京。
2021年杨秀和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启功评语著称的近现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杨秀和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杨秀和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珍藏邮册》。曾出版《中国艺魂》、《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画馆》、《海淀诗词》、《晓阳书画》、《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等多部书籍。
杨秀和现担任东方欣正书画院院长,京西文艺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北京墨缘阁书院院长,北京海图书画苑特级书法教师,北京世纪名家书画院艺术顾问,羲之书画报当代艺苑专刊主任创作委员。
杨秀和在全国书画大赛中曾荣获《当代诗文书画家名作金榜集》一等奖;第二届、第三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二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辉煌中国·第四届当代书画家精品邀请赛特别嘉宾奖;北京水立方·书画名家艺术展——文化创新开拓者奖;第二届国际文化艺术节突出贡献奖;第五届、第六届当代羲之奖·书画家作品邀请赛金奖;第十三届艺教之星全国师生书画大赛优秀园丁奖;首届全国书画网络精英大赛特别贡献奖;首届金手指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人才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
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曾评价杨秀和书法:“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笔力苍劲,深得宋明之韵,米黄之风。谋篇从容雍雅,行笔纵横酣畅,点墨浓稀得当。帖意碑风融于一体,雄浑中不失飘逸,刚劲中充满灵动。观之如峻岭连绵,又如波涛涌至,富有强烈且不失愉悦的视觉效果。”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也曾这样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先生书法得力古远,以钟繇、二王、汉隶唐经为根柢,融汇宋元明清流脉。意境古雅,风姿妍正。真隶行草俱擅,结字雍容大气,笔势刚劲中尽带律动,笔笔酣畅遗韵;小楷气象大,大幅意蕴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文华先生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教授隶书朴茂奇肆,瑰异凝重,再现汉碑简牍的法度和韵味。”
当代隶书大家沈定庵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公秀和汉隶苍劲怀远富有韵律,笔法墨法章法皆做到恰到好处,汉时风雅如现眼前。”
杨秀和书画作品,每年的成交额都会在500万以上,如果按照当下的市场行情来说,四尺整张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起拍价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左右,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2022年,北京市保利拍卖平台上对杨秀和先生的一幅四尺整张的四个字的书法作品“砥砺前行”进行拍卖,起拍价为12000元,最终经过20位买家的竞拍,以17.86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也是杨秀和先生的书法通过保利拍卖所拍出的最高成交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