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 苏州古典园林的分析与表现 作业展示(五)~(八)

课题描述
此次课题的设置,意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以开放的态度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力图用有趣、好玩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及文化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兴趣,从而展开理解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独特之处和造园之“法”,“理”,设计理念、设计智慧。课题考虑到疫情时期的特殊性,同时选取适合环艺学生特点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完成方式。课题为期4周。
具体内容
1.选取网师园、留园、艺圃、寄畅园这四个古典园林里的一个园林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和游园对象。这四个园林均为经典的小园林,小中见大。
2. 对所选的园林进行包括历史沿革、总体布局特点、游走空间序列体验、山石水植物等自然要素、廊、亭、桥等建筑要素分析、关注其在空间中的作用、意境氛围、楹联匾额在内的详细充分的研究。
这一阶段应对的具体成果为对所选园林进行平面图描摹。我国古典园林“游观”,为使同学们建立在有体验认知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展开了云调研,云学习,尤其是体验游观的视频。
3.给自己设计一个形象,进入园林,进入画中,“入画”梦游。身体“居游”,”入画而能栖”,“梦”自己在园林中居游,想象自己在园林中的行为。用画笔细腻地勾绘自己与园林的关系:人或于树下荫蔽,或于山塌对弈,或于卷浪山檐下把酒抚琴,人,或而有“居、望、行、游”的不同姿态……应对的具体阶段性成果为绘制“手卷式”园林场景图(从入口开始,按照自定的游园路径展开绘制)一套,表达的场景可以充分想象,甚至可以“不合理”,但空间结构需表现传统园林特点,典型场景的空间可以戏剧性的转化;除此以外,也可以绘制“片段式”典型场景图。
横屏观看长卷效果更佳
(竖屏锁定或取消自动旋转屏幕)

作业五


翟子漪创作感想
我想到董豫赣先生曾说过,“我想不起来中国有任何艺术,像园林这样聚集了这么多的文化”。初听这句话就深入肺腑,颇受感动。园林大概最接近中华文化的最高点了,园中随处一个布置都有经过精心设计和考量。
其中网师园胜于小中见大,富于隐逸之趣,为小园极则。园中景色丰富紧凑,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气质,便是精致玲珑,但这个园子承载的一切,又远不是精致玲珑四字足以描述的。
在完成这幅手卷时,我希望画面整体应该符合网师园的气质,节奏需要相对紧凑。在此基础上安排逐个场景,总体上遵循顺时针的游览顺序,将游园路径中不同站位能观察到的各个视角进行组合交错,最终完成整幅画面。此次作业于疫情期间完成,由于缺少画具画材第一次尝试脱离了基础的纸笔,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整张画的形式、构图、色调都经过几次大的调整,画面的完成度和我对网师园的了解一同深入,当最终完成后回头看看觉得这段时间的线上学习很充实,非常感谢几位老师的指导。

作业六


王哲璇创作感想
“轻棹沿寻曲水湾,秦园寄畅暂偷闲。”这是寄畅园超级粉丝乾隆皇帝十一次游览寄畅园写下的诗句。惠山东麓的寄畅园,古朴清旷,幽静雅致,不仅文人雅士留连忘返,更是令清朝康乾二帝对其钟爱有加。如此盛名的园林,从外面看去却朴素得如同一座江南古镇寻常人家的居所,这大概便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仕隐情结。从典雅大气的凤谷行窝,到静中寓动、妙趣横生的九狮台,到尽收锡山风光的邻梵阁,到借景巧妙、自然秀丽的锦汇漪,到三面环水、怡然自乐的知鱼槛,到平卧波面、几与水平的七星桥,再到婉转跌宕、水声悦耳犹如空谷回音的八音涧,院内著名二十景无不体现了其“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令人有乐而忘返,回味无穷!
我是一个慢性子的人,凡事都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思路细细体验,像游园这样可以寄情山水、畅叙幽情,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之事我自然十分喜爱。接到这次园林描绘任务的时候,我是很惊喜的。虽然没能亲临寄畅园,但通过对于作业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于寄畅园的多方面调研,我将自己化作一位诗人,身临其境地在寄畅园游玩一遭,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水、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座桥、每一栋建筑留下的历史文化气息,并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形式,将我的游园感受表达出来。
之前只在选修课中粗浅地接触到过中国画,但并没有十分深入地了解过,在这次作业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中国山水画,学习传统国画对于笔触的运用,收获良多。绘制手卷时,对于植物的区分以及刻画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对于大笔触、小笔触、点、几何形状的变化以及对于笔墨深浅的控制来区分形态各异的树,同时也领会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于景物的表达,其精髓在于对神的刻画。抓住了想要描绘物体的神韵,也就抓住了画画的根,再接着往下走,路便不会偏。

作业七

张梓桐创作感想
人们常说,下雪之后的苏州,才是古时候的姑苏城。一场初雪,是我梦游苏州古典园林的故事开端。
推开逼仄的园门,穿过两侧的曲廊,我赴友人之约来赏初雪之景。坐看留园伴着初雪,耳听佳人怀抱琵琶弹唱一曲苏州好风光。凭栏远眺,啜饮清茶,忆汤翁笔下《牡丹亭记》,“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唱腔婉转悠长,缠绵悱恻。眼前雪景,耳畔曲声,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虽是冬季,却也别有一番景致雅趣。轻柔娇弱的雪花,落在可亭一梦;落在麓坡理景;落在冠云峰楼,缓缓的为留园披上一件素色纱衣。一行几人皆不敢高声阔谈,或轻附耳畔,或掩面细语,怕惊扰了满园雪景。隐约听得可亭传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的曲调,戏中人如泣如诉,游园人如痴如醉。如今叶落花谢、船停人散、枝枯草衰,唯有腊梅幽香阵阵,映雪而开。
这里曾经宾朋满座,如今却人去楼空,再美的景致也难逃事境变迁物是人非。唯有眼前纷飞的雪花,似乎穿过时空而来,向我们诉说着留园的过往,诉说着历代主人的风骨闲情,也诉说着此时此刻寂静凄清的别样美。
而我,不知身在梦,沉醉不愿醒。

作业八


陈雪恬创作感想
我曾看到过书中有诗云:“苏州好,城里半园亭”,当时只知苏州多园林,却没有真正的走进去。然而这次的游园之旅让我如临其境,感受颇多。原来,每一处园林都是园主笔下的一个故事,诉说着他们的一生,或得意、或悲欢、或隐秘。当然,有的故事也诉说着他们心中的假想世界,一处真实的梦幻佳境。
手卷图中是我梦见自己成为园主,游艺圃园的场景。起初构思画面时,我眼前浮现出的是艺圃的夏季。荷溆傍山浴鹤,石桥浮水乳鱼。于是延光阁、乳鱼亭、水面及水面上的荷叶成了我的重点刻画对象,画中的我一路走至延光阁,豁然开朗,便乘小船。创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难题,比如场景的转换,色彩的选取,背景的处理等等。老师们也给了我一些非常好的建议,帮助我解决了这些难题。最后我采用中国风插画的方式完成了手卷图创作,希望观画者能走入这梦幻佳境,感受艺圃园的夏秋变化之美,空间变换之妙。
非常感谢老师们的细心指导,让我在疫情期间有一场美好的游园之旅。

免责声明:本文由天大建院环境设计原创,由我方重新整理编辑,图片版权归学生和学校所有;若此图库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资源搜集于网络,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仅用于学习,切勿商业,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