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23 18:33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二十一)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邢昺疏:“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注释说:这一段讨论孔子不说人们无法达到的事。罕,希的意思。与,是及的意思。利,礼义的总和。命,指天命。仁,指一切行为中的最极。孔子以为利、命、仁这三者一般平常人很难达到,所以很少讲。 何晏注:“罕者”至“言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注释说:《释诂》里说“希,罕的意思。”这二个字互相解释,所以罕也是希的意思。说“利者,义之和也”这句是是《乾卦·文言》里面的。说上天能利益天下一切事物,它使事物各得其所并且互为对应。这里所说的利,是指君子如上天一样能利益万物,能使事物各得其所,足以与礼义和合,实行天法的利。说“命者,天之命也”,天所命生人,天原本没有形体,也没有语言,但人感受天自然而生,人有贤愚、吉凶、穷通、夭寿,就如天赋予人的命一般,所以说天之命。说“仁者,行之盛也”,有仁德的人爱护他人以及一切事物,是所有善行中的最极。利、命、仁,中知以下的一般人很少能了知并做到,所以孔子很少提到。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邢昺疏:“达巷”至“御矣”。注释说:这一段讨论孔子的道艺知识广博。说“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乡党名。五百人家称为乡党。这个乡党的人赞美孔子博学道艺,无法在其中一方面称赞他特别突出。说“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听到他人的赞美,非常谦虚,所以对自己的学生说“我精通六艺中哪个?我精通驾车吗?我精射箭吗?”乎,疑惑未定的说辞。然后夫子又谦虚说“嗯,我精通驾车。”作为他人仆从替人驾车,在六艺中属于最卑贱的,孔子说“吾执御矣。”,说明孔子为人极为谦逊。 ​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邢昺疏:“子曰”至“从下”。注释说:这一段写孔子顺从恭谨节俭。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冕,指缁布冠。古时候的人用三十升绩麻制作成的,所以说“麻冕,礼也。”金也,是讲孔子在的那个时候。纯,指丝。用丝比较容易制作,所以说纯,俭。用丝制作的冕虽然不合礼,但是因为它简单节俭,所以孔子也随从。说“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礼,臣子向君王所行的礼,先下堂礼拜然后升上堂成拜,这礼规定的。现在的臣子,都是直接上堂成拜,这是因骄纵而倨傲的表现。孔子因为这种直接上堂成拜的作法是因骄纵而倨傲表现,因而他不随大家,从下堂礼拜起。下拜,在礼节上表达恭谨。 何晏注:“孔曰”至“从俭”(《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冕,缁布冠也,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纯,丝也。丝易成,故从俭。”)注释说:说“冕,缁布冠也”冠,头部的服饰的名字;冕,冠的别号,所以可以知道冕是缁布冠。按照《士冠礼》说“陈服,缁布冠頍项青组,缨属于頍。”记说“最开始的冠是缁布冠,大古是布冠,祭祀斋戒,则染成黑色。至于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孔子说‘这样的式样我从没听过,缁布冠就可以弃置不用了。’”说“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郑玄注解《丧服》时说“八十缕布为升” 何晏注:“王曰”至“恭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王曰:“臣之与君行礼者,下拜然後升成礼。时臣骄泰,故於上拜。今从下,礼之恭也。”)注释说:说“臣之与君行礼者,下拜然後升成礼”,按照《燕礼》说法,是君王宴请卿大夫的礼节。《燕礼》说“公坐取大夫所媵觯兴,以酬宾。宾降西阶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辞,宾升成拜。”郑玄注解说“升上堂成拜,然后稽首再拜。最开始君王如果不让拜,在礼上是不成拜。”又在《觐礼》中说“天子赐各位诸侯马车以及服饰。三公捧着装有命服的箱子,天子的诏书放在箱上,由西阶登堂,面朝东,太史在他的右边。诸侯登堂,面朝西站立,太史宣读天子诏书。诸侯下堂,在东西阶之间,面朝北再拜稽首,登堂成拜。”这里是说臣子对君王的礼节,先在下堂礼拜然后升而成礼。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邢昺疏: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孔子绝不去作的四件事,这是夫子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毋,不的意思。我,身子。一般人遵循自己的私心并被私心所迷惑,随意放任自己。孔子以礼义为标准,所以不会随意放任自己。一般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行持是否不能行持不能把握,喜欢自以为是。只有孔子能该用到的便行持,不适合的行为便不行持,从不自以为是。一般人的想法是,可以给予他人的我就给他人,不可给予他人的我就不给他人。孔子没有什么是可给予不可给予他人的,这方面孔子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人都标新立异,来彰显自己。孔子他只是遵循讲述古圣贤,从不标新立异,夫子和大家聚在一起时,与大家和光同尘,从不刻意去彰显自己,所以当时的孔子没有自己。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邢昺疏:“子畏”至“予何”。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了知天命。说“子畏於匡”,匡人带兵围住孔子,有人以一般人对待这种情况的方式记录此事件,而说“子畏於匡”,其实当时的孔子根本无所畏惧。说“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孔子以为他的弟子们很害怕,所以说这句话作比喻安慰弟子们。兹,此的意思。夫子说文王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所遗留的行迹难道不在我身上表现出来吗?说文王所遗留的行迹依然能在我身上找得到。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后死,孔子说自己。文王已经死去,所以孔子自己称自己为后死的人。夫子说天如果要灭了文王所遗留的行迹,应该不会让我知道并去学习。既然现在天让我知道文王所遗留的行迹,说明天并不灭文王所遗留的行迹。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如予何,就是人家平常说的能奈我何。天并不灭文王所遗留的行迹,那么就需要我来教传。匡人他能拿我怎么着,夫子说匡人无法违背天意来加害我。 何晏注:“包曰”至“围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匡人误围夫子,以为阳虎。阳虎曾暴於匡,夫子弟子颜克时又与虎俱行。後克为夫子御,至於匡。匡人相与共识克,又夫子容貌与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围之。”)注释说:这句注解都是来自《世家》,讲述被匡人畏惧的缘由。按照《世家》的说法“孔子去卫国路上,快要到达陈国,经过匡地。当时颜克在驾车,他用马鞭指着一处说‘当初我就是从这个地方进入的,那儿有个缺口。’匡人知道这件事,以为来的人是鲁国的阳虎。阳虎曾经残暴的对待过匡人,于是匡人便来阻止孔子进入匡地。孔子的外表长得与阳虎相似,孔子被匡人拘禁五天。弟子们看到匡人拘捕孔子时很凶狠,非常害怕。孔子说‘文王虽然是死了,但他所遗留的行迹难道也消失了吗?’”《世家》接下来的记载和这里的说法一样,《世家》也是在说这件事。 ​ 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邢昺疏:“大宰”至“多也”。注释说:这一段讨论孔子会精通小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说“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大宰,大夫的官名。大宰意思是说,圣人大多关注大的方面忽视一些小事,如今夫子已经和圣人差不多了,为何他还能精通小艺呢?因为有这样的疑惑,所以来请教子贡。说“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将,大的意思。子贡说“这是天意,因为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精通小艺。”说“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孔子听说了这事,知道大宰怀疑自己因为精通小艺因而不是什么圣人,所以夫子说“知我乎!”这是谦逊再谦逊的意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接着说自己精通小艺的理由。说“我小时候贫贱,常常去服侍别人,所以会很多粗人的活。”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夫子又自己说“圣人君子应当精通小艺吗?”意思是肯定君子不能精通小艺。如今我自己这么精通小艺,那我就不是圣人啦,所以说孔子是谦逊再谦逊。 何晏注:“孔曰”至“小艺”(《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大宰,大夫官名,或吴或宋,未可分也。疑孔子多能於小艺。”)注释说:说“大宰,大夫官名”,按照《周礼》的说法,大宰是六卿中最高的官职,卿指上大夫,所以说是大夫的官名。说“或吴或宋,未可分也”,当时只有吴国、宋国二国的上大夫称为大宰,其他国家虽然也有大宰,但并不是上大夫,所以说“或吴或宋,未可分也”。郑玄注解说“是吴国的大宰嚭”。在《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说“哀公在橐皋会见吴国人,吴国君王派遣大宰嚭请求在盟约上修改些条款。哀公不愿意,派子贡回答。”又子贡也曾经去过吴国,所以郑玄以为就是吴国太宰嚭。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邢昺疏:“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为什孔子精通很多技艺,因为这一句话说的时间与大宰问於子贡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分开讨论。牢,孔子的学生琴牢。试,用的意思。说孔子自己说“我不担任任何官职,所以能精通技艺。” 何晏注:“牢,弟子子牢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牢,弟子子牢也。”)注释说:在《家语·弟子篇》中说“卫国人琴牢,字子开,一字张。”这里是说孔子的学生子子牢,应该就是子子牢。 ​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邢昺疏:“子曰”至“竭焉”。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教导人们一定要尽心至诚。说“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知,意识所了知的。孔子说“我这人有将自己所知道的,不尽心教授给他人吗?没有。或许一般人如果知道点东西未必会全部讲出来,但现在我是诚心尽力教授。”说“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举自己无遗留所知的诚心尽力教授的事例。空空,虚心的意思。叩,发动的意思,两端,终点和开始。孔子说“假设有位粗俗贫贱的人极为虚心的来向我请教,我会将所发生的事竭尽所知从头到尾给他讲清楚,不会有任何的保留。”夫子的意思是我教导粗俗贫贱的人尚且竭尽所知,那些了知礼义的弟子就更不用说了。夫子明确没有爱惜自己的学识。 何晏注:“知者”至“诚尽”(《论语》里的一句注解。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尽,今我诚尽。)注释说:说“知者,知意之知也”,知意之知,类似说属于自己的意识所了知的。说“知者言未必尽”,这句是讲一般人的短处,说一般人在教授学识给他人的时候,未必会竭尽自己的所知,那是因为爱惜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说“今我诚尽”,孔子说“如今我教授他人时没有一点爱惜学识,而是倾尽自己意识所了知的知识,所以说无遗留所知。”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邢昺疏:“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哀伤他所处的时代没有明君。圣人接受天命时必定有凤鸟出现,以及河出图。如今根本没有这样的瑞兆,说明现在这个时候没有圣人。孔子因此而叹息说“吾已矣夫”,哀伤自己所处的时代无法见到圣人。 何晏注:“孔曰”至“是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注释说:说“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按照《礼器》的说法是“向天祷告,凤凰会降临。”《援神契》说“最仁德的鸟兽凤凰来了”天老说“凤凰长什么样子?麟的前半部鹿的后半部,蛇一样的脖颈,鱼的尾巴,龙的纹理,像龟一样拱起的背,燕颔鸡喙,身有五色祥光。出生在东方的君子国,翱翔于四海之外,飞过昆仑山,到砥柱饮食,在弱水濯羽,栖息在丹穴。如果能见到它则表示天下太平。”郑玄认为,河图、洛书,是龟龙衔负出水的,就如《中候》里面所说的“龙马所衔来的绿甲,上面有红色的文字,此甲外表像龟的背,长宽各九尺,上面画有红色的列宿斗正之度,也就是记载了帝王兴亡之数。”孔安国以为河图就是八卦。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