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2029全球及中国人工骨行业研究报告(简版)

2023-09-13 16:04 作者:恒州博智调研  | 我要投稿


人工骨行业研究报告.png

人工骨产品定义及统计范围

人工骨是指可以替代人体骨或者修复骨组织缺损的人工生物材料。当需替换关节或治疗骨断裂时,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组织再生功能实现骨的自身修复。

在骨科领域,修复骨缺损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金属假体和人工骨。这些骨缺损可能由严重创伤、骨肿瘤、骨髓炎等多种原因引起。在关节替换或骨折治疗时,最理想的情况是通过组织再生实现骨骼的自我修复。

自体骨具有良好的骨传导和骨诱导性,而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然而,由于需要采取骨组织,自体骨移植会导致二次创伤,并增加感染风险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金属假体存在松动、断裂等问题。

相比之下,人工骨作为一种替代材料,在修复骨缺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成为现代医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要达到理想的应用状态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目前,人工骨的替代材料主要包括生物惰性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和人工合成高分子)以及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等。这些材料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惰性金属材料是骨科应用最多的移植物,主要包含钽、钴铬镍合金、钛合金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金属材料在植入后能保证稳定的力学性能支撑组织修复,但长期存在于机体内将会造成松动、损坏、炎症反应以及潜在的毒副作用等问题。

高分子材料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包括胶原、丝素蛋白、壳聚糖等,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低、促进细胞黏附性、免疫反应少等优势,例如丝素蛋白作为一种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抗拉伸强度和生物活性,有良好的细胞黏附率和促成骨性能,降解速度与骨缺损修复周期相匹配,其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和多肽对周围组织还有营养和修复作用,因此在骨缺损修复上展现出巨大优势。人工合成材料包括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等材料,美国 FDA 批准为部分材料为生物降解性医用材料,其具有材料来源不受限以及可制备出不同孔隙率和渗透率,降解性能优等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具有亲水性差,细胞吸附力弱,机械强度不足,可引起无菌性炎症等缺点。

生物活性陶瓷材料主要包括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玻璃、碳素材料等,是生物相容性很好的骨修复材料,其修复作用主要体现在骨传导性,可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其中羟基磷灰石在人体中的含量占到 60%,无毒性,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与骨组织产生稳定的化学反应。缺点也很明显,材料脆性较大,机械强度较弱;降解速率通常很慢或不降解。

复合材料是用材料制备技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材料进行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弥补单一的天然或人工材料在生物和理化性质方面的不足,从而显著改善骨再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材料。但是在复合骨修复材料产品开发和使用时应特别注意的是,复合材料的产品体系相对复杂,需充分考虑不同组分材料间的交互作用,避免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全球人工骨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和欧洲表现突出,目前已经具备成熟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技术服务能力。

而中国人工骨材行业发展历史仅有20多年时间,尚处于行业发展初期。以骨科领域来看,目前中国人工骨的生产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产品基本上能够覆盖所需的各部位。但在材料方面却略显薄弱,中国厂商大多专注于少数几种人工骨材料,与国外大型医疗器械厂商相比,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原创能力较弱、市场推广及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未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强以及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逐渐提高,人工骨行业将呈现“规模发展+国产替代”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工骨行业需求大,市场潜力大,目前市场上参与者数量多,产品类型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大型企业少,没有较为突出的佼佼者出现,这种特点导致行业竞争日渐激烈。

目前中国人工骨市场的中高端产品均来源于欧美等其他已经发展成熟的地区。对于类似于具备组织再生和创伤修复的生物再生的中高端人工骨材料市场供给较少,产品主要来自少数几家具备研发和技术优势的企业。

全球人工骨行业规模及预测分析

相较于其他骨移植替代物,人工骨具备优秀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骨修复。由于其卓越的产品优势,人工骨在骨科植入物市场上正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当前人工骨渗透率较低,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填补空间,市场需求广阔,潜在市场规模庞大,这些因素是促进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工骨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然而,严格的监管政策、上游行业的波动和现有的局限性,以及仍然存在的材料缺陷,都是阻碍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产品研发、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在行业发展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2022年全球人工骨市场规模大约为12.7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27.52亿美元,2023-2029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0.60%。

地区方面,2022年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为13.44%,美国为44.37%,预计未来六年中国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3.39%,并在2029年规模达到4.37亿美元,同期美国市场CAGR预计大约为10.08%。欧美凭借其发达的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以及优势的人工骨研究历史,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要供应区域。随着中国各种支持政策的颁布及自主研究技术的发展,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预计会成为未来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市场竞争方面,由于目前人工骨行业正处于发展黄金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供应空间,相关企业纷纷进入人工骨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领域。市场上人工骨产品类型和种类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目前全球市场,主要由Medtronic、Stryker和Baxter International地区厂商主导,前三大厂商占有全球大约56.32%的市场份额。

未来,伴随市场发展及需求凸显,将有更多相关企业涉足,市场竞争加剧,易导致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等情况出现。创业型企业如无大型企业支持,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将难以生存。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要求企业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以赢得市场。

以上数据信息来源恒州博智调研机构出版的【2023-2029全球及中国人工骨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完整版报告

本报告研究“十三五”期间全球及中国市场人工骨的发展现状,以及“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预测。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地区人工骨的市场规模,历史数据2018-2023年,预测数据2023-2029年。本文同时着重分析人工骨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全球市场主要企业中国本土市场主要企业竞争格局,重点分析全球主要企业近三年人工骨的收入和市场份额。此外针对人工骨行业产品分类、应用、行业政策、行业发展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进入壁垒也做了详细分析。

详细内容请参考恒州博智完整版本报告,申请报告样本联系QYR,人工骨行业报告研究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端、供给端、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渠道、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细分数据、进出口及市场需求特征等,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进行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预测。


2023-2029全球及中国人工骨行业研究报告(简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