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禀赋效应是什么意思?

2022-06-15 11:03 作者:卡萨布兰卡之蕾  | 我要投稿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由于禀赋效应,人们要避免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容易产生“安于现状情结”。害怕改变带来可能的损失。当社会制度变革时,那些可能利益受损的群体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痛苦,必定会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维持原有的制度,而社会的进步就必须要克服这种惰性 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政府应该对改革的艰苦和其中遇到的阻碍力量有充分的估计,用更大的努力积极地推进改革。此外,禀赋效应及引起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理论还可以解释很多经济活动中的现象:政府拆迁中,拆迁居民往往会觉得政府提供的补偿太少,而与政府发生补偿价格上的争执,这就是禀赋效应的体现,居民失去自己的房屋,会要求比购买同样的房屋愿意支付的价格更多的赔偿才会觉得满意。这一点在公共物品的补偿要求中体现得更明显,曾有一项调查表明,为种植行道树,当地居民平均愿意支付10.12美元,而如果要砍伐行道树,则要求的赔偿平均为56.60美元。

  由于非常害怕损失,股票的拥有者在承受股价下跌时,往往会变得风险偏好。为了避免损失而愿意冒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继续持有股票,希望有朝一日股价能重新上涨,房地产市场也一样。从而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股票或房地产的价格越低,其成交量反而越低 这与传统的经济学的需求曲线是相悖的。一种解释是人们在股价或房价下跌时会预期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从而不愿意购买;这是从人们心理的角度做出的解释,损失厌恶理论又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禀赋效应使人产生的“安于现状情结”,人们往往不愿意改变环境,从而表现为在谈判中不肯让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资刚性,人们甚至宁可失业不愿意降低工资。另一个例子就是老公司往往比新公司存在更多的低效率的规章制度。这是因为新公司能够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制定规则,而老公司对原有的不合理规则进行修改时,员工往往会更觉得难以接受,从而进行阻扰。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当公司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时,可能会遭到职工们的反对,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并可给予职工适当补偿。

  不用的东西舍不得扔;股票跌了不忍心抛掉,总相信它会涨;对象不怎么合适,自己却不愿意分手;买回来的东西,即使别人指出种种缺点,也总是试图用各种优点来说服别人……这些似乎都印证了一句老话:直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其实,更确切地说,比起“得不到”及“已失去”的,更珍贵的是“即将失去”的东西。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心理学及行为经济学中所说的“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禀赋效应”最早由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它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幅增加,这导致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避免放弃已经拥有的)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获取没有拥有的)的考虑。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他让学生分成3组,第1组的任务是卖咖啡杯,第2组是买咖啡杯,第3组可自由选择,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结果第二组买家估价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7.12美元,高出一倍,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

  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基于此,人们会努力避免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容易产生"安于现状的情结",害怕改变带来可能的损失,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禀赋效应是什么意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