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自媒体文章分析

《老X叔叔的建议》新媒体文章分析
B站:阿姆学生括弧笑
注:全文虚构,图片全部来自PS
我研究的新媒体文是《听了老X叔叔的建议,妈妈终于有时间陪我了》,来自这两个公众号,准确说是一个新媒体团队的两个分支公众号,一个以大众的、小型话题号引流号,另一个是主导运营专业内容的主营号。

运营分析:引流号以copy专业号或专用于引流的文章内容搜集可以利用的游客。文章虽然浏览量并不高,但引流号运营成本低(毕竟一个人可以管好几个),内容制作的边际成本也低(一篇文案号共用,洗稿便捷)。引流文章的作用并不在于吸引热度和眼球,而是以被动的作品主动选择用户。
这种策略的形成大概是因为理性清醒的认识,因为经济金融虽然有许多人关注,但这方面并不具有“爆款文”的潜力,也没有特别火爆的话题,但好在竞争相对也小,这样的运营不需要残酷的烧钱论战,要做的只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

潜力分析:但从目前的风头看,当经济危机来袭,失业浪潮山雨欲来,劳资关心日趋紧张。再随着京东、阿里、腾讯、网易相继爆出劳资纠纷,越来越多的人将发现自己的人生不能再同企业绑定,也不能等着裁员危机时再做打算。人们的需求是学习一定的经济知识,以增强对危机的感知与应对能力,同时要对自身做好规划与运营,平时少流血汗多挣资本,放弃绑在企业身上养老的春秋大梦。
文章理念分析
1.“标题党”起手引流
引流文章以一个搏人眼球的标题入手,冷静客观地分析了一个具体的家庭经济案例,以此分类引流了那些想了解更多知识的游客。
2.主营号截流并再次分流
在主营号分流项中,有一个“生活改造”栏目,我研究的是其中的《听了老X叔叔的建议,妈妈终于有时间陪我了》。从标题来可知,目标正是那些想要改善家庭生活的基层用户,切入点也正是“家庭生活时间”,生活时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奢侈的享受,谁会不想要呢?
3.固本谋源,对症下药,以上就是我点进这篇文章之前的思考,确实,我被吸引到了这里。到了这,文章针对的受众面已经变得很小,因此有针对性的布局十分合适。


分析正文
开篇第一部分其实是个败笔,因为他几乎每一篇作品前都会有“给大家分享我身边的真实案例,讲述普通创者采纳我的经营建议后……”。这算是一个流水线式文章“生产”的破绽,他们将写的文章的叙述者都换成了一个字“我”,这样方便洗稿后让引流号使用,但是一个主营号应当有所改动。否则读者一想:每周六更新的真实案例?每周一个商业逆袭?怎么可能是真的?
好了,偏题了,一个小小疏漏并不会妨碍他们的整体布置。文章开始,完善了一下时间地点等细节,还配了实地图,对于一个故事而言足够让大部分人接受了。不久,文章很自然地讲了一个经典的“赊账交友”,一个小经营者,一个考察员,就这么相会了。
别看剧情老套,“赊账交友遇财神”这种情节人人都幻想过,否则怎么会有上百个朱元璋和乾隆的小吃故事?怎么会有《霸道总裁爱上我》,《继承者》这样的小说流行?世上的人总会在困苦中幻想着天降贵人,运交华盖,即使做不到也要欣赏一些爽文情节去过把瘾。而在顺境中的人想的是野心志向,勾心斗争,或者玩乐守成,当然他们也不会看营销号文章……。
总之,这样弱智情节的设计就是为了迎合人们渴望贵人点拨,想要致富的心理,简称“媚穷”文。


在阅读时,图中这句加粗的话直击我心,让我感同身受,不过从设计文章上来说也好理解。现在干个体户的人早已经疲惫不堪,压力满满(谁不是呢?),早已经过了想要暴富的浮躁阶段,都在渴望着过好小日子的小小愿景。
当然,把这句话换成任何职业几乎也都适用。只不过文章中出现的这种恰到好处的关心确实让人心头一暖罢了,饥不择食的目标读者被这种罕见的关怀感动,也就不会去在意细枝末节的漏洞了。下面提供的租金收入等数据也是同理,话题贴近受众生活,数据合理,细节到位。又真实展现了个体经营者的困难苦楚,读者甚至可能会认为遇到了知音。
接下来,便是情节的合理化,让主人公顺理成章地对饭馆“指点江山”。



于是主人公提了几个合理建议,虽然在我们看来建议本身并没什么。可问题在于作者找准了小个体户读者们的关键需求:“利润”和“生活时间”,至少在写下这几句话时,作者的确在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放在小个体户的位置上思考。


可作者在叙述小饭馆的成功时,却只提了一下“月入五万,不想注册,岁月静好,时光无恙”,文章在一片温情中结束了,然后结尾处跟了几个文章链接。
我们是不是忘了点什么?全文的干货满满,我指的是针对写作的干货,作者转移读者注意力的技术很熟练。这让有些人忽略了“干货”的缺失,却又只知道这次学的不多,这不,下面还有一篇,就这样,X叔叔用了很少的干货,水出了每周一更的文章。另外通过迎合和利用读者情绪来写文章的还有许多人,比如咪蒙老师,只不过她太过专注于热度了。但至少对我来说,还是有点收获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