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三)。南风编译,(二十一 ~ 三十)。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三)。南风编译,(二十一 ~ 三十)。
一、诸生每遇与先生同侪之人,必推先生之意,以前辈事之,不可居然抗礼。或其人与人平昔分定,或年相若,谦让而不居,至再至三,亦必三让之外,又且固让。若不得已,则侧行迁坐,以致退而不居之意。此乃自养其恭敬之心,亦非关彼事耳。(二十一)。学生若遇到和先生同辈份的人,必定依照先生的意思,以侍奉前辈的态度来对待,不可以自恃本领,贸然失敬。又或者,请来讲学的人,在外面有其他的风评,或者因为年纪较轻,而有所谦让不愿登堂,三次礼请之后,也还是退让。那么可以开设学长的席位,方便进行开讲,以成全敬意。这样做是先端正了恭敬心,再来要求形式顺利的作法。
一、进修敬、义二斋,同廊之人,各各早起衣冠,暂会于本斋,相揖,各言所疑、所得。俟先生出堂,整班而升,长少各依次序,所以养其敬谨之心。(二十二)。来到敬斋和义斋,一同住宿的人,各各早起,衣冠整齐,到本斋进行早会。互相问候礼敬,反省疑问,分享心得。等先生到达课堂,便全体起立,各依年龄排列顺序,从日常活动中,就养成恭敬和谨慎的心情。
一、诸生列馆同居,本意正欲大同无我,如同舟共济,彼此朝夕饮食起居,罔非正言正行,以相点检、相警策、相观而善。若能虚心受善,则岁月之间,气质变化矣。(二十三)。学生在不同馆别一同住宿书院,本意就是要倡导团体交往,和谐合群的意识。例如同舟共济的精神,饮食起居上相互关注。若有言语或行为上的不恰当,就互相提醒,互相劝告,切磋琢磨,倡导良好榜样。虚心接受这些,思想诚敬来往,日月习作养成,气质自然变化。
一、诸生用功,两廊各轮流一人觉察勤惰。人人皆要到二更尽,其有惰者戒饬之,甚有鞭策。(二十四)。学生用功,各个走廊都要有人轮值,来督察种种习作。课题安排到九点,十一点则完全就寝。有懒缓松懈的要劝诫,过分的也会有处罚。
一、诸生同门相处,有兄弟之义,要使相爱如兄弟乃可,即此是道。朋友,五伦之一,若尚存猜忌嫌疑,或各相为党与,即此便不是学。其施于兄弟、父子、夫妇、君臣之间,亦必薄矣。(二十五)。同学们同于儒门相处,便有兄弟姊妹的情谊,姐亲妹敬,兄友弟恭,要有健康的伦常。朋友,在五伦之中,如果会猜疑忌妒,划线分割,那便不能学入儒门。这样的情感认知,一旦不健康,那兄弟,父子,夫妇,君臣之间的人伦,也就不完整,会有受伤偏移的情形。
一、诸生相聚,不可自是自高,无长幼之序,大不是道理。须虚心相下,非但礼当然,亦且受益。若恃一己之见,侈然不胜,其大遂至争辩尚气,尚何义理?愿诸生深戒之。(二十六)。同学聚会,不可以自以为是,自以为高人一等,没有长幼的顺序,那怎么说也是不成道理。与人交谈,听人言语的时候,需要空杯心态,这样不仅自然顺畅,礼仪得当,相互来往,谦虚也容易受益。若是仅凭一己之见,固守陋旧,而没办法论说,只是要争一口恶气,那种样子,是看不见道理的。这一定要有所警戒,确实避免!
一、诸生相处,务守长幼之节。不但徐行后长,至于讲论,长者之说或短,少者之见虽长,亦不可以智相先。记曰:「不辞让而对,非礼也。」何等忠厚!(二十七)。学伴相处,要有长幼之分。这样出入进退才有依循。至于问答论学的时候,学长发言若感触不深,学弟论讲深刻绵长,那也不可以用才智来评论年纪。以前的教学纪录中有说过,不谦虚的话,就已经不是礼节了。说话守礼节的人,是多么的宽厚善良啊。
一、孔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礼记曰:「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诸生朋友相聚,常要以礼让相接。虽极密,亦不可以亵狎怠慢,及不可责望太过,以至敬衰。非徒失人,即是自失。若有责善,须使诚意在未言之前。(二十八)。孔夫子说,晏平仲和人来往得宜,认识越久越值得敬爱。礼记中说,君子不会谄媚他人的嗜好,也不要他人盲目的愚忠,这样交往起来才周详。学伴们相聚,也要有伦常,有礼貌。虽然有的很亲近,那也不可以放荡赤裸,随便轻视。同样不可以事事要求完美,或者以一时的状况,去否定常态的积习,迷失了对人的信心与敬爱。这样不只会失去朋友,也是自己无知的一种表现。如果是要进行责善,那就必须把诚意和敬心,优先摆出来,之后再说话,这样才会顺利。
一、朋友人伦之大,又所以纪纲人伦者,其义极重。诸生相处岂可不尽道?或有同、有异、有得、有失、有长、有短,即当取其同而参其异,取其得而略其失,取其长而?其短,不可因而妄分彼此,互生嫌隙,交相党与,各相攻击,利害之心,至于不可言。此与市人何异?不愿吾徒有此也。(二十九)。健康朋友交往的伦理,是很重要的!这是衡量情绪正义的指标,外王之道得以能行的力量。国子必须要明白清楚。或许人人有同异、得失、长短等等不一,首先要认同的是,相互接受的地方,再来参详那些不一样的。能够互助的优先,有确实专长的优先,不可以误会彼此,怀疑排斥,以为敌人,争执不休,论说不实,或者断绝来往。这样与一般昏盲的人有甚么差别呢?有学儒的人就不应该如此。
一、诸生有疾病者,必相率共调治扶持之,如兄弟骨肉。疾甚则忧劳至不安寝食。积此诚心,非但为人,亦以自成,又于病者或有感格,以至痊可。(三十)。学生有生病的,一定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有如兄弟骨肉。生病严重的,会精神不济,体力衰弱,寝食难安。有完整的认知,不但能理解病情,端正医学态度,有超越疾病的精神,得以健壮,这也有益于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