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期迷途同人】小镇姑娘
推荐歌曲:《小镇姑娘》——陶喆。

嗷呜住的筒子楼差不多快有四十岁了,但还从来没有过电视。这个时代带来的新器物,点燃了筒子楼的每个人沉寂许久的好奇心与热情。对于筒子楼的大家来说,每天娱乐的东西少之又少,大人们每天起早贪黑,鲜少有心思和时间琢磨玩的事情。而孩子们也都忙活着课业,有时间就奔走在外,时常不着家,还惹是生非,叫人束手无策。自从有了这电视之后,大伙似乎找到了足以慰藉生活的良药,每天晚饭后都跑到楼下去看。人小鬼大的嗷呜自然也是如此,她虽然是个女娃,但那股子淘劲儿可一点都不比男孩差。自从电视出现了之后,她便把自己的热情转移到了电视上。和其他人一样,哪怕是广告,就觉得精彩到不可跳过。每天到点了,都恨不得直接跳下去看。
虽说电费对于大家来说中规中矩,但电视毕竟是个稀罕物,总会有好奇的闲孩子跑到楼下偷偷打开看,这一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关上了。为了防止电费成为大家生活的负担,电视的使用也自然出现在了楼里规章制度中。每当到了晚饭后,便是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是一到两个小时,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被疲倦填满的人而言,这些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他们或是回味,或是把以此为根基延伸出的想象打包装进梦里,好让自己在第二天中有个盼头。嗷呜是个脑瓜极其聪明的孩子,一到两个小时的内容,在慢慢烙刻在她脑海的同时,也使其在她心中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肥皂剧,还是动画片,亦或者是那冒着油光和金灿灿颜色的炸鸡汉堡广告。
嗷呜第一次见到炸鸡,还是在电视上播的肯德基广告。当时她正如往常一样跟着同楼的孩子一起往楼下赶,拿着板凳抢最靠前的位置。先到的是孩子,后来的是刷完碗的大人们。大家伙儿围坐成扇形,将蜷缩在遮风挡雨的篷下的电视包裹的严严实实。高热量的快餐食物的香气透过屏幕,裹挟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们觉得眼前的食物,一定比自己每天只能勉强果腹的家常美味多了。对肯德基垂涎的嗷呜自然也是这样认为。自那之后,嗷呜的梦里就时常出现肯德基。有的时候是爹妈带着她去,有的时候则是她一个人。更甚者,她自己就成了店长,每天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梦是心头想,嗷呜会做这样的梦,足见她对肯德基的渴望。可梦终究是假的。任凭嗷呜怎么垂涎三尺,她也不知道肯德基究竟是个什么味道。于是,她下定决心,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吃一次肯德基。
嗷呜的行动力是一顶一的,她马上就开始在镇子里搜寻肯德基的门店。结果走了一天也没发现,还被爹妈数落了一顿。不过她并没觉得有多委屈,她只是觉得不解,今天这一天居然一无所获。她又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自己在的镇子,竟然如此的庞大。在不知不觉间,供她奔跑的世界也变得庞大起来了。
嗷呜是个很有主意且我行我素的孩子,虽然十分淘气,但她也懂得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她知道钱是好东西,更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好东西。这一点让嗷呜的父母甚是欣慰。从事表演的两人,除了舞动神灵猛兽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本事。他们觉得自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命,挣得最多的机会也就是在庙会、过年那几天表演。他们对嗷呜也没有多少期望,觉得她能平安健康长大,便已经足够。而生在表演世家,嗷呜耳濡目染,也会了些表演之道。外加她还是孩子,好动不说,身子骨也处于可塑期,所以有些时候表演起来能达到比老手还精彩的效果。慢慢的,嗷呜也成了楼里的小名人。
爹妈是最懂孩子的人,俩人知道嗷呜不再淘气妖在了哪里。两口子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嗷呜的确是淘气,但要是少了那股灵气,又叫人感到似丢了魂一般。而且嗷呜从来不在买东西撒泼打滚,这可是几家孩子都比不上的。最后两人决定,在周末带着嗷呜去找镇子里的肯德基。
此话一出,让嗷呜倍感兴奋,兴奋的到一晚上都没睡着。她极尽脑细胞,想象明天的店面和餐饮。她想快点睡着,让到明天早点到来。然而实际是她辗转反侧了很久才睡,第二天又起了个大早。她兴冲冲地跑出了筒子楼,旁人问她去干嘛,她只是笑,不做回答。幸福的能量一直都萦绕在她的身上,直到三人走遍了镇子,这股幸福便消失了。
“小镇里并没有肯德基。”
在坐到自家床上的那一瞬间,嗷呜没有走了一天的劳累得到舒缓的妙感,她只是有些惆怅。理想破灭算不上,现实空虚也谈不上,她只是觉得惆怅。也就是在这时候,她那稚嫩的心,成长了很多很多。她意识到,这个世界,比她想象的要大的多得多。
她的梦想依然是想吃肯德基,但实际上,她自己都没发现,自己其实是想走出这里看看。
嗷呜稍稍变了,变得懂事成熟起来。在别人看来,嗷呜的转变突然,也赢得了更多的夸赞。但父母却因为她这转变而感到些许忧愁。但忧愁解决不了生活的琐事,不论欢喜,日子还是得过。过着过着,嗷呜就到了要上小学的年纪了。父母眼见有了时间,便做出了一个不算大的决定:进城。
火车的鸣笛声和喷气声,在嗷呜的记忆中行驶出一道长长的、难忘的行迹,将故乡与未知的、遥远的天涯相连。她下了火车,没有时间去欣赏拥挤的人群和车流,也没有心思抬头去看被高楼大厦切割的青天。她只想着赶紧到肯德基,吃完再回去,不要浪费父母的钱和时间。两口子听到她这话,倒是感动到快要掉泪。但又怕闹了笑话,便都强行忍住。这进了城,肯德基也不难找了。出了车站,街对面就有一家等着他们大驾光临。
这是嗷呜生命中第一次吃到肯德基,虽然只是一个汉堡一袋薯条和一个鸡腿一个翅中外加一杯可乐,但她觉得自己已经品尝到了绝世美味,她抬头看去付钱的父母的背影,她觉得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
三人进城只不过短短一个小时而已,也正是这短短一个小时,成了一家子心中无法磨灭的珍贵记忆。
刚到家楼下的时候,嗷呜看到有人在楼底下支棚子。她感到好奇,便上去发问。人家告诉她,有位被称为“内地王家卫”的大导演终于从假期里走了出来,打算来这里拍电影。而且投资方还是大名鼎鼎的奎恩集团。
嗷呜哪里知道什么大导演和奎恩集团,但见眼前的小哥如此滔滔不绝,也不忍心打扰他。他讲的那一大堆嗷呜也没记住多少,只知道明天导演黛伦和奎恩集团总裁伊琳娜会亲自来这里,还说什么这筒子楼马上就会因为电影的爆火,而成为旅客蜂拥而至的对象。
嗷呜看样子听的不怎么认真,实际上已经把重要的信息都记了下来。也正是她记下的这些,影响了她的一生。
第二天,黛伦和伊琳娜的确来到了这里,只不过二人打扮的并不显眼,要说黛伦还可能被看出来,毕竟导演不能光坐着,也需要偶尔走动协调团队。而伊琳娜则真就是兼顾了投资方和大老板的气场,虽然她并不做作,穿的也朴素,但那气质却是难掩的。
“咱们这个电影有时间跨度,所以还需要一个孩子来演。”黛伦说,“不过看样子,孩子们似乎都在忙?”
“现在是北京时间六点半,别说孩子了,大人也不一定起。”伊琳娜道。
“倒也是。”黛伦耸了耸肩,转身刚坐下,便看到了站在不远处的嗷呜。
“你看,还是有早起的鸟儿的嘛。”黛伦一扬下巴,伊琳娜向前看去,也看到了嗷呜。
“我去看看。”伊琳娜起身,走到嗷呜跟前,蹲下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嗷呜。”嗷呜挺胸抬头,丝毫没有畏惧之意。
“好一个活泼灵动的名字,充满了生机啊。”伊琳娜笑,嗷呜不得意,只是微笑。
“想不想拍电影啊?”伊琳娜问。
“可以呀,不过得等一下。”
“为什么呢?”
“因为楼里有很多的孩子,我不能因为起得早就捷足先登。”
“捷足先登......你就这么有自信吗?”伊琳娜眯起眼睛,吓得嗷呜低头戳手指:“对不起,伊琳娜姐姐,我年纪小,不会说话,这成语是我刚学的。”
伊琳娜眼睛一亮:“你认识我?”
“是呀,大名鼎鼎的黛伦导演和奎恩总裁伊琳娜,谁会不认识呢?”
“不会说话,成语刚学,倒是知道我和黛伦,有意思......”伊琳娜心里这么想,对嗷呜依然是笑脸相迎,“你这不是挺会说话的。”
嗷呜没回话,只是傻嘿嘿的笑。
“那就麻烦小嗷呜,等到大家都醒的时候,帮我们通告一下,就说我们需要一个孩子当主角,需要大家试镜。想来的自行下楼站成排,可以吗?”
“好的!没问题!”
“这些糖果,聊表谢意。若是吃不完,就分给大家吧。”伊琳娜特意没用老是挂在嘴边的「交易」二字。
“好嘞,谢谢伊琳娜姐姐!”
伊琳娜摸了摸嗷呜的小脑瓜:“去吧。”说完便走回了原位。
“你跟那孩子说了啥?”
“没什么,待会孩子们都出来准备试镜的时候,你可以多注意一下她。”
“她这是摸到你的后门了?”
伊琳娜一笑:“我只是告诉你可以多注意一下她而已。”
黛伦无奈地笑了笑:“知道啦。”
两个小时后,孩子们都差不多起床了。听到有大团队来这里拍电影,还有机会试镜,孩子们都抢着凑热闹。没一会的功夫,楼上楼下就已经全都是人。希望试镜的孩子都自觉站成了排,等待黛伦的选拔。嗷呜站在了队伍偏后的位置,黛伦站起身看了看,拿起喇叭:“接下来呢,我会给几个主题让大家演,大家照着演就可以了。”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打算用自己的真诚和天然的演技征服黛伦。不过黛伦导演既然能被称为“内地王家卫”,不只是因为她独树一帜的拍摄技巧和惊为天人的艺术构思,也因为她吹毛求疵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龟毛”,非常的“龟毛”。而且黛伦还不是个“敬业”的导演,时常拍了一部电影后就销声匿迹,过个三五年才又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她的作品也都是值得反复观看的时代佳作,自己也成为了观众和影视圈心中的传奇。传奇在这一坐就是一整天,刷下去的小童星也是无计其数。因为时间长动作多,很多孩子都累倒了。有的孩子光是站在那里等,就挺不住了。最后,只剩下十几个孩子还在坚持。嗷呜依然站在靠后的位置,等着黛伦的选拔。
伊琳娜年轻有为,慧眼识真,黛伦当导演多年,自然也能看得出何是天赋异禀,何是可以培养,何是不懂装懂。伊琳娜叫她可以注意嗷呜,而嗷呜的表现也的确没叫她失望。她骨子里透出的天然性格,弥补了她演技上的不足。艺术总是以虚无缥缈反映着铁打的现实,黛伦的电影也是如此。她决定让嗷呜来演电影中童年时候的主角,并打算在明天和嗷呜的父母谈谈。
“我知道您二位担心我们的可信度,我也知道您二位嗷呜拍戏遇到危险,受到剧组的欺压。二位放心,嗷呜的戏份都会在小镇里完成,我们拍完就会离开。二位可以随时前来探班、监督,我们保证不会对嗷呜有任何恶劣行为。另外,嗷呜也是剧组重要的一员,我们给出的报酬绝对不会低。”黛伦说。
“这一点我可以保证,二位。”一旁的伊琳娜说,“我知道二位的担心,所以我不会叫二位签什么合同。在二位没有收到钱之前,我们绝对不会走。我虽然是总裁,但本质上还是个商人。商人讲的就是诚信,所以万事还请二位放心。”
嗷呜的父母平日里和气,此时则是寸步不让。他们虽然做的也是表演行业,但他们了解圈子里不干不净的勾当,嗷呜年纪还小,决定不能被卷入其中。在黛伦和伊琳娜以名誉和前途为担保的软磨硬泡下,嗷呜的父母与二人约法三章,黛伦和伊琳娜一一同意,签字画押,这才将嗷呜送出去拍戏。虽说如此,剧组其实就在筒子楼旁边的空地上,上述这些似乎也没什么必要。但这毕竟是嗷呜的事,嗷呜的事,那对两口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在二人的严密监督下,电影开机了,最后自然也是圆满收场。嗷呜的表演不仅打动了剧组,也打动了楼里每一个前去探班的人。尤其是嗷呜的父母,他们在嗷呜身上看到了她的潜质和品质。所以在伊琳娜提出愿意资助嗷呜深造时,两口子的态度也不似一开始的那般强硬了,只是嗷呜还小,他们一方面是担心,另一方面是真舍不得。最后决定权还是落在了嗷呜身上。
此时的嗷呜清醒得很,她明白自己年纪尚小,不能随随便便就离开。她不做犹豫,对伊琳娜说:“对不起,伊琳娜姐姐,我不能跟你走。我年纪还小,很多事我都不明白,要我现在就走入我不了解的世界,这肯定不行。而且......”嗷呜回头看了眼父母,“这里是我的故乡,我不能随便离开。”
“我理解。”伊琳娜把一张卡交给嗷呜,“这是我自己的号码,不换的。等到你觉得时机成熟,或者需要帮助时,就打给我吧。”
“谢谢伊琳娜姐姐。”嗷呜收好卡,“嗷呜还想求伊琳娜姐姐一件事。”
“尽管提。”
“能不能给我爹爹妈妈带两份最好的肯德基回来,用我的酬劳买。”
伊琳娜一愣,随后笑了笑:“小事一桩。”
那一晚,嗷呜的父母喜极而泣,笑着说他们的孩子长大了。而嗷呜则平静地接受着他们的夸奖。等到夜晚彻底占领了窗外,嗷呜躺在自己的床上,开始小声地啜泣。
新电影叫好又叫座,黛伦也在几个公开会议之后又进入了销声匿迹的状态当中。小童星嗷呜在电影中的出众表现令观众对她印象深刻,她自己则选择老老实实念书。十二年过去,当年的女孩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高考得了高分的她,觉得时机已然成熟。在父母的支持下拨通了伊琳娜的电话。当年未脱稚气的年轻总裁此刻已然是德高望重的商业统治者,但当她收到嗷呜的电话时,一切仿佛又都回到了十二年前。两人在短暂的叙旧后,谈起了报考的事。嗷呜按照伊琳娜的指示,先写下了几个学校的名字。这些学校都和奎因集团有合作,嗷呜任选哪一个都能得到伊琳娜的照顾。而嗷呜的态度也很明确,她找伊琳娜是想行个方便,少走歪路,而正道上的沧桑,她则要自己去踏平。
伊琳娜听着电话那头不卑不亢的声音,眼中满是欣慰,和当年的自己。她答应下来,问嗷呜何时来找她一聚,她会为她接风洗尘。嗷呜则打算趁着闲暇,带着父母真正出去走走,看看从来没认真走过的街,看看从来没认真望过的天。她想这世界真的很大,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以至于使人迷失自己,误入歧途。但嗷呜坚信自己能保持自己的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她会在大染缸中不断锤炼自己,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变得与众不同。再通过自己沉淀出的一切,使自己到最后可以达到「葆光」与「和光同尘」的境界。她始终都坚信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她始终都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一个小镇的姑娘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
礼帽一扔,便宣告了大学生涯的彻底结束。岁月飞逝,火车的汽笛行驶出一条长长的弧线,将现实与梦想相连。嗷呜回到了老两口搬的新家,一起享受久别重逢的喜悦。而在假期过后,嗷呜便一头扎进了求职堆中,渴望自己能被看中。恰好这时,黛伦导演又一次走出了舒适圈,又一次打算拍一部时间跨度大的电影。她没有多想,直接就联系上了嗷呜。嗷呜自然没有推辞,毅然决然赶到了片场。许久未见的黛伦给嗷呜准备了惊喜:除了要出演之外,嗷呜还需要担任起编剧和制片人的工作。剧组里的人都知道黛伦不听劝的个性,也知道她慧眼识真,在象征性地劝阻后也都没了动静,最后只剩下嗷呜还在推辞。
“你沉淀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如果不把它们释放出来,那可就浪费了。”黛伦说,“我不喜欢浪费,我想你也一样吧。”
“我只是觉得,压力很大。”嗷呜说这话时有些颤抖,因为压力,也因为兴奋。
“那些都无所谓啦。”黛伦说,“真正的技艺与本事是没办法言传身教的。我能帮到你的只有支持与信任,多余的我不会多问,你自由发挥就好。”
“既然如此,好吧。”嗷呜也下定了决心,执行起了黛伦安排的工作。最后在黛伦的统筹协调与指导下,电影圆满杀青,并一如既往地大火。而也就在众人享受庆功宴时,嗷呜收到了消息,自己曾经居住的小镇遭遇了罕见的大暴雨,镇子的平房都被淹了。得知此事的嗷呜顾不上吃饭,飞速往故乡赶。所幸没有人员失踪与伤亡,雨也渐渐变小,在第三天时终于停了下来。嗷呜用自己的酬劳资助小镇的恢复工作,又打算把父母安顿在城里。老两口婉拒了她:“我俩在这住了一辈子了,实在不舍得离开,你的好意,爸妈心领了。”
嗷呜自然明白二人的心思,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恋家的人呢?她透过窗户看向筒子楼在的方向,却已经看不到它了。小镇的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有些东西也越来越看不到了,不管是老街,还是十几年前那没有遮挡的广阔的青天。
筒子楼最终还是被拆了,没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没有蜂拥而至的投资商。有的只是搬走和搬进,掉漆和刷漆,以及最后的拆毁。已过五十岁的楼,最后还是消失了,它的身躯崩毁成一砖一瓦,堆砌成比它更干净更舒适的住房。那热闹的楼,只在历史和新老居民们的心与话中,才可得见一抹古旧的颜色。
“之后再也吃不到筒子楼热热闹闹的‘大锅饭’了啊......虽然很早就吃不到了,打从大家伙儿陆陆续续搬出去开始。”嗷呜吃着桌上与十几年前母亲做的如出一辙的菜,欣慰地笑了笑。
“肯德基什么的,跟这个比,果真还是差远了啊......”
Just kiding,thanks for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