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章 文学创作过程【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

2022-08-15 10:46 作者:书控蓉姑娘  | 我要投稿

● 第一节 文学创作过程

● 总述

● 作家对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从而想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 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 作家从创作动机、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 一部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 一 创作动因(动机+冲动)

● 总述

● 作家为什么进行创作?(目的)

● 包括创作动机、创作冲动

● 作家的生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

● 文学创作的开端


● (一)创作动机的构成

● 1 创作动机的定义

● 作家从事具体文学创作活动的目的

● 想传达思想感情、赞美或批评事物、呼唤社会变革

● 心中有所郁积或触动,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 2 创作动机的因素

● 1)个体性因素

● 驱使作家创作的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 不平则鸣(韩愈)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

● 作家的童年经历、精神创伤、阅历和见闻等,各种因素综合构成创作动机,实用性+精神性因素,构成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心理内驱力

● 2)社会性因素

● 非个人性因素,代表社会言说

● 充当社会良心或某社会集团代言人——作家站在君主或人民角度

● 美刺、教化;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 鲁迅的《药》《明天》受到五四社会情势的驱使,进行呐喊

● 社会需求常常需要转化为个体情感发生作用


● (二)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作用(2021年考)

● 激励作家进入创作状态,对整个创作过程发挥重要影响,左右着作品的风格和基本价值取向

● 1 影响作品的内容、价值取向

● 商业利益,迎合读者

● 文学启蒙、改造世界,反映深刻的历史内容,歌颂真理或革命

● 2 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创作技巧是在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选择和运用的)

● 影响社会大众:白居易讽喻诗,通俗平易

● 新风格、形式:六朝永明体重音律、四声八病

● 3 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 揭露社会丑恶,杜甫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凝重、悲凉、深沉

● 追求形式上的独创,先锋派作家,给人新奇感

● 补充1:材料储备(童版)

● 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是储存在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具有主体性。

● 是作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的,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 材料储备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和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因子,以作为文学创造的材料。(涉及心理学内容——记忆机制)

● 获取材料的途径:有意、无意、书本、实践


● (三)创作冲动的定义和特征

● 1 定义

● 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迫切愿望、心理躁动

● 稍纵即逝、疏忽来去,推动着作家进行创作

● 2 特征

● 1)是一种具有主导性朦胧情绪

● 宗白华《我和诗》对城市喘息之声的感受,是那一刻占据他心灵的朦胧情绪所造成的纯粹主观感受,类似幻觉(似真似幻)

● 这种朦胧的情绪体验来自诗人的心灵深处,诗人只能体验其存在,不知其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 2)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了情绪(综合性)

● 现实的日常情感——被转化成创作冲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被再度体验的情感(升华了的)——与其他情绪记忆混合(复杂的)——【艺术情感】

● 对情感的再度体验的过程像净化器,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

● 3)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内在性)

● 创作冲动将作家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心理现实,按照内在的逻辑思考和体验,创作冲动的内在性使得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成为作家自我体验的过程,外部一切事物都要经过作家的体验才能进入文学创作乃至作品中。

● 宗白华"大城":并不是纯粹客观的存在,而是他内心世界的意象


● 二 艺术构思(文学创作的核心环节)

●  定义

● 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

● 通过艺术直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

● 以艺术综合、简化、变形等构思方式

● 孕育形象序列和意念心境、构思故事情节

● 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思维过程


● (一) 艺术构思的过程

● 1 形成作品的整体架构

● 由小到大、局部到整体或由大到小,整体到局部

● 一般,作家先设计大致轮廓,安排整体情境(朦胧的感觉或意象),再形成具体语句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不能“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 2 设计具体的艺术形象

●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衣着、肖像、动作、性格、癖好,围绕人物特征想象其言行举止

● 最初设计和后来的定型可能发生变化《安娜.卡列尼娜》

● 3 安排情节的演变

● 场面和情节的形成(让人物行动起来)

● 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同人物性格相吻合

● 故事情节突然改变时有发生:作家以一种新方式安排情节(是基于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改变或对主题深入挖掘而发生的)

● 抒情类作品:不一定有艺术形象或情节演变,可能是某种心境情绪的表达,“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 PS:艺术构思的三个过程紧密相连、无法分解,不一定有先后顺序

● 例:《红日》涟水战役、孟良崮战役,军长沈振新,革命英雄群像。反面人物性格化。革命战争、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整体架构、具体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相互融合。


● (二)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

● 艺术概括的定义

● 创作主体对选定的材料做艺术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是生活材料上升为艺术形象的必经之路,作家力图借助独特的个别,写出更具有普遍意义或代表性的东西来。

● 艺术概括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艺术变形。

● 艺术综合

● 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之过程

● 鲁迅小说人物原型“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 《三国通俗演义》诸葛亮之智,关羽张飞之勇,集中了发生在许多人身上的事情

● 艺术简化

● 简略化处理,寥寥几笔勾勒出特征,省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抓住重点,突出特征)

● 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艺术变形

● 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性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作家不能简单照抄生活,多少都会进行变形处理)

● 卡夫卡《变形记》主人公醒来后变成大甲虫

● 补充:艺术发现——文学创造活动最早发生的契机(童版)

● 1 艺术发现的定义

●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根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领悟

●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里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 1 )是作家心灵的慕然顿悟

● 2 )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有作家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早先经验等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无意导向)

● 3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的一种独特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正是这个机缘的某一个突出点和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 3 艺术发现的作用

● 作品的独特风貌和内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不同寻常的发现为基础,再加以独特开掘而形成的。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 三 语言呈现(文学创作最后阶段)

● (一) 定义

● 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世界)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文学作品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 行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 (二) 语言传达的功夫

● 用语言将人们的所思所感准确传达出,借助语言又超越语言的限制

● 1 王国维论“隔”与“不隔”

● 不隔

● a 文字运用恰到好处,使读者直接体会到诗词蕴含的内涵,感觉不到丝毫文字障碍

● b 直书其事,不堆砌典故,使人不用猜想就能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 c 技巧运用恰当,使人看不出来技巧——老子:大巧若拙;钟嵘:直寻

● 陶渊明、谢灵运、苏轼之诗不隔;语语都在目前

● 

● 语言表现力不够,影响情感和意念的传达

● 用典用事过多,使诗人的真实情感被淹没其中

● 艺术技巧使用拙劣,不能有效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 读者难以透过文字捕捉到诗歌意蕴

● 2 语言运用的要求

● 1) 恰如其分,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表情达意

● 选择词语不仅是语言与所表现之物是否相符的问题,还是词语在读者心目中能产生怎样效果的问题

● 高明的作家善于利用词语,在读者心中激发某种他所希望的情绪和感觉

●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苦思

● 2) 富有表现力

● 作家寻词觅句的最终目的:将内心世界中经过再度体验的情感、朦胧的意象或意念完整准确地向读者表现出来,激发读者的日常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

● 庄周《庄子·外物》得鱼忘筌。

● 鱼:比喻内心世界的蕴涵,筌:比喻语言技巧

● 语言不是目的,通过语言使得内心世界得到表现,并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才是目的。

● 作家追求的目的:使读者从词语形式和技巧中直接体验到某种意味或情感蕴涵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连出,语言直白浅近,把“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苦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 3 )追求独创性

● 语言表达要有特色、有新奇感

●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 韩愈 《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

● 《梦游天姥吟留别》词语清奇,想象瑰奇——豪放飘逸


● 第二节 文学创作心理机制

● 一 艺术直觉

● (一)定义

● 创作主体在瞬间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 不同于逻辑思维

● 不同于知觉对事物外在形态把握(只停留在感性的知觉形象上),艺术直觉是对事物底蕴和本质的把握(审美意蕴)

● 例:人面对明月,刹那间不经逻辑判断就进一步从月亮的知觉形象,看出纯洁的品性或冷清寂寞情调,捕捉到令人感动的意味,产生一种审美意象,那就是艺术直觉。


● (二) 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

● 1 艺术直觉

● a 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

● b 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审美价值,有不同的领悟)

● 深沉历史感: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 无尽的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c 强烈的情感性,在情感而不是逻辑思维推动下的心理活动

● 直接的、无逻辑推理过程、创造的特征(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共同点)

● 2 科学直觉

● 定义:在一般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依靠概念判断推理直的逻辑思维过程直接把握认知对象的性质和规律,结果是科学发现或知识

● a 把握事物的内在特质或规律,揭示对象固有的客观属性

● b 排斥个人偏见

● c 较少带有情感色彩


● (三)艺术直觉和创作灵感

● 1 创作灵感

● 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创造力极其活跃特殊思维状态

● 创作灵感到来之时,是艺术直觉能力充分展现之时,此时创作主体浮想联翩、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 童版: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形象或意念)的思考并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非预期性、转瞬即逝,不及时捕捉就很难再现。发生于创造性思维酝酿良久并接近成熟的阶段。

● 2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的不同

● 艺术直觉:创作主体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累,文化知识学习、创作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艺术洞察力,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的思维能力

● 创作灵感:是情绪和想象力的瞬间勃发的特殊思维状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灵感大半是由于潜意识中所酝酿成的东西猛然涌现于意识

● 3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的相同

● 艺术直觉和创作灵感的瞬间性呈现及作用,归根到底来自于作家长期的生活体验和个体修养的积累

● 作品产生的“偶然得之”依赖于“长期修养”

● 杜甫、屈原:对时代生活激流的真切感受,持之以恒的精神修养、个性养成

● 作家应该注重在生活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


● 二 艺术情感文学创作和作品的灵魂)

● (一)定义

● 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

● (二)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

● 1 艺术情感(升华,共通性、超越性,有审美价值)

● 是日常情感的升华,是“智慧的情感”

● 能够超越个人利害得失的束缚,上升到智慧的高度

● 虽然可能包含痛苦因素,但还一种是审美愉悦,是情感更集中、强烈、典型的体验

● 是作家、艺术家跨越现实条件束缚而产生并升华了的、更具有精神意蕴的情感

● 狄德罗:演员流的是真眼泪,是从大脑中流出来的——演员表演中的流泪与因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喜悦而流泪不同,是为塑造艺术形象而表达的艺术情感

● 维戈茨基:艺术情绪本质上是智慧的情绪

● 2 日常情感(基础,私人性、功利性)

● 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 日常情感使人全身心沉浸其中,并与主体的个人利害得失直接相关


● (三)艺术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 1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 艺术创作本质是情感的宣泄和传达,是情感积累后导致的结果。

● 只是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艺术情感不能简单通过日常情感方式来宣泄。

● 2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 情感的再度体验指:主体对以往的情感积累(情感记忆)的唤醒、复现、回味、观照

● 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艺术情感生成的重要环节

● 经过情感的再度体验,作家才能把日常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

● 拓展: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谈情感的再度体验对创作的作用:

●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 a 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积累一旦被回忆起来就获得审美价值

● b 情感的再度体验不仅是一种对原有情感的回忆,而且创造新的情感;

● c 情感的再度体验是作家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作为对象的审美活动,它的再度体验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 3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 1)文学创作是将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转化为文学形象

● 2)艺术形象(审美意象)的形成是三种因素的组合

● a 感性形式:直接诉诸人的感官

● b 情感(统摄作用):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艺术情感

● c 理性因素:作家关于伦理、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观念以及其它知识系统

● 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是日常情感升华到艺术情感的过程

● 3)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式、情感、理性是不可拆分的有机整体

● 例: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a 月是可见之物,是感性的存在,是诗人心中的表象——自然物的感性形象

● b 月触发作者积累在心中(记忆中)的孤独寂寞的日常情感的再度体验——艺术情感

● c  月蕴涵作者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古今兴废、人世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人对月永恒、人事变迁的审美理解——理性因素

● 诗人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触发、彼此契合,共同构成——艺术形象

● 诗人对月,触景生情:以往的日常情感记忆被触发、被再度体验后升华为——艺术情感


● 三 艺术想象

● (一)定义

● 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心理过程

● 想象是文学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因素。

● 想象(文学创作时的心灵翅膀),情感(文学创作的精神动力)

● 波德莱尔:任何能力都少不了想象力,而想象力可以代替某些能力

● 刘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作者的主观意识,包括情感思绪;物:物象


● (二)特点

● 1 超越时空

● 刘勰《文心雕龙》: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想象可以在活动的瞬间突破现实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纵览古今,驰骋内外

● 钟嵘《诗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心灵在想象中自由的状态

● 是艺术想象和科学想象的共同点

● 2 是形象与情感的相互交织过程

● 与科学想象趋于理智客观不同,在艺术想象中,形象的再现、连接、改变、创造,总是与情感相互交织,如影随形

● 想象发生源于情感的驱动,想象的内涵受情感影响,想象的目的是情感的表达

● 刘勰《文心雕龙》: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 陆机《诗品》: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 3 艺术想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既有勃发,也有沉潜;既有热烈,也有平淡

● 艺术想象的形象层,需增减损益,以求——想象鲜明、特征突出

● 艺术想象的内涵层,需不断提炼深化,以求——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 (三)类型(根据艺术想象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分类)

● 1 再现性想象

● 主体对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伏尔泰:消极想象)

● 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心理能力

● 在进入创作过程之后,作家首先要极力调动记忆储备,将过去曾亲眼所见的人和事重新在脑海里复现,寻找富有特征的、有表现价值的东西,作为自己将要创作的艺术世界的材料

● 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和活动的描写,就是对沉潜于自己心灵深处的记忆的复现,是再现性想象的产物

● 2 创造性想象

● 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作家对其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创造出不同于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

● 伏尔泰所说的积极想象(对意象的排列组合)基础上的创造性想象

● 孙悟空有着人性(喜怒哀乐)、猴性(顽皮急躁)、神性(神通广大)

● 3 相似性想象(类比性想象)

● 作家由一物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的依据是联想

● 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以类比性想象为心理依据

● 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因政治原因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相聚,与岭树遮挡不能放眼眺望之间有着相似性,由后者想到前者,构成象征与被象征关系;孤独惆怅之情郁积,可谓愁肠百结,与曲曲折折的江流在外形上相似,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成为忧愁的象征。诗人将看似毫无联系的词语连起来,产生独特表现力。


● 四 艺术理解

● (一)定义

● 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感情理性思维活动

● 别林斯基:“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表明优秀的文艺作品,凭借文艺诉诸形象、唤起感受、直抵心灵的审美特质,让思想获得了有力的表达和传播。


● (二)艺术理解与创作动机

● 艺术理解要解决的是作家如何落实创作目的的问题

● 作家产生创作动机需要:情感的激动、生活的经验的触发;这种触发与理解交融在一起并发挥作用

● 白居易创作“新乐府”诗,是为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该动机渗透着他对人民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情理交融,是一种艺术理解

● 鲁迅《狂人日记》“推翻吃人的社会,救救孩子”,五四前开始的彻底打倒封建制度的宣言书,没有把狂人当做传声筒,而用狂人的心理或逻辑观察现实,作合情合理的表现——鲁迅对于时代和人物命运的艺术理解


● (三)艺术理解与选材

● 选材:作家在大量生活经验储备中挑选准备表现的材料的过程

● 需要运用艺术理解来分析判断:什么生活材料最适合表现作家的创作意图(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书生孔乙己——科举制度深刻批判、《复活》妓女被判刑——道德上自我完善)

● 艺术理解是判断生活材料有用性的主要途径

● 选材离不开艺术直觉和艺术想象的帮助,更离不开艺术理解


● (四)艺术理解与构思

● 构思:作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艺术世界的过程

● 构思过程中,从人物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

● 描写人物形象和安排情节,需要思考如何能合情合理,离不开艺术理解

● 《复活》利用艺术理解调整思路


●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 总述

● 文学创作虽然是享有高度自由的个体精神活动,但文学作品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消费品

● 要求作家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生活积累、鲜明的创作个性


● 一、作家与生活体验

● 毛泽东: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 优秀作家:需深入生活,对生活有深刻而独到的体验。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体验)要:丰富、深刻、独到、自觉——作家自觉觉察并捕捉体验

● 优秀作品: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动人的艺术魅力与现实社会进步相结合的结晶;是作家思想感情与创作灵感为时代和生活深刻感召的产物

● 陆游: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 鲁迅的人生体验——孔乙己,祥林嫂、闰土、阿Q;柳青在陕西长安县黄埔村蹲点14年的生活体验——创作出《创业史》梁生宝、梁改霞;赵树理晋东南农村生活和民俗百态《李家庄的变迁》“吃烙饼”、评理


● 二、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艺术素养

● 1 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

● 作家面向社会读者言说,其创作是能够影响人的作品。作家是人类灵魂的铸造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思想道德和人格境界不高,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伟大作家往往是人道主义者,对社会人生、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 作家应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扩大自己的精神空间,培养自己的高尚人格(富于爱心就是高尚人格的表现之一)。

● 当代作家需要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作品的社会效果,传播先进文学,弘扬人间正义,塑造美好心灵,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

● 2 文化艺术修养

● 1)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王维是个画家

● 2)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基础

● 3)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汪曾祺

● 3 独特素质

● 1)常保持创作激情状态

● 2)对富有特征隐含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敏锐观察力

● 3)对语言有超常的敏感和驾驭能力

● 刘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诗人用语言将心中之情和眼中之景表现出来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的需求放在中心位置)

● 1 创作目的:为人民而创作,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文艺审美需求

● 2 创作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需从波澜壮阔的生活中吸取源头活水

● 3 创作态度:热爱人民、切身体验人民的喜怒哀乐、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 4 创作品格:高尚的精神追求,自觉体现社会责任感

● 5 作家创作个性与自由与对社会国家人民的责任感相统一

● 文艺创作宗旨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对文艺的要求,更是对人民重要性的强调。


第三章 文学创作过程【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