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东北易帜 名词解释
1928年张学良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被推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928年7月1日,张学良通电表示,希望和平,主张统一。7月中旬,蒋介石在小汤山军事会议上,决定停止对东北的武力进攻,改用和平方式使张学良归服南京政府。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张学良通电全国,“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发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基本稳定后不久,顺应了全国民众追求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将东北与中共“分离”的野心,使其独占东北的图谋受挫。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存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改组派 名词解释
1928年年底,改组派由汪精卫一派国民党中央委员为骨干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反对蒋介石集团独揽大权,开展权力争夺的斗争 ,王乐平负责具体工作。中原大战时在北平召开反蒋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遭到蒋介石的严厉镇压,王乐平被暗杀。1931年被汪精卫宣布解散。
中原大战 名词解释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及李宗仁之间的战争。阎、冯、桂三派军阀与汪精卫和西山会议派互相联络。1930年3月,三派将领联名通电逼蒋下野,沿陇海、平汉、津浦线发起进攻。5月,蒋介石下总攻击令,双方在中原绵延数千里的战场上交战。初期蒋军失利,后战况逆转。9月,张学良通电拥蒋,并派兵入关,占据平、津。11月初,反蒋各派失败。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给中原地区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八七会议
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8月7日召开,故名。会议由瞿秋白主持,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选举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常委;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了继续进行革命的正确方针,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为"左"倾错误埋下了隐患。
三湾改编 名词解释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进行的一次整编。主要内容为:起义部队缩编成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土地革命战争 颁布的土地政策和法案
(一)《井冈山土地法》
(1)内容:1928年12月,中共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主要采用“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的办法,分给农民耕种,不许土地买卖。
(2)影响:由于“左倾”力量的影响和经验的不足,《井冈山土地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打击了手工业者和贫下中农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红军力量的发展。
(二)《兴国土地法》
(1)内容:1929年4月,红四军发布了《兴国土地法》,改变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重新规定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2)影响:《兴国土地法》纠正了《井冈山土地法》的错误,为中央苏区的土地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土地问题决议案》
(1)内容: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表示“不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等。
(2)影响:《土地问题决议案》较之之前的土地政策更为成熟和细致,在给地主留下生路,团结了中农和富农的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了限制,促进了苏维埃政权的发展。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和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也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十一章
*察哈尔抗战和福建事变 名词解释
察哈尔抗战:
1933年冯玉祥、吉鸿昌等人在张家口建立的抗日武装。1933年日军进犯察哈尔。5月,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方振武任北路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北路前敌总指挥。部队迅速从几千人发展到十余万人,抗击进犯察哈尔省的日、伪军,并连续克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县。7月,又收复多伦,同盟军声威大震。由于受到蒋介石的阻挠和破坏,10月,同盟军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下失败。
福建事变
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反蒋事变。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抗战后,被蒋介石调到福建与红军作战,其抗日反蒋情绪高涨。1933年10月,十九路军同红军签订抗日反蒋协定。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和第三党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布人民权利宣言,又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于未得到各方支持,次年1月被蒋介石击败,高层领导人出走,十九路军亦被解散收编。
中国领土主权 确立在南海的疆域 p126
“九一八”事变后,1935年4月绘制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首次确定中国南海最南的疆域线至北纬4附近的曾母滩,并第一次将南海诸岛明确地分成东沙、西沙、南沙(即今中沙)和团沙(即今南沙)四大群岛。
八一宣言
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1日,根据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停止内战;主张成立国防政府,组建抗日联军;号召全体同胞总动员,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八一宣言》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十二章
(抗战国共关系 作用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共同抗战皖南事变)
如何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p207思考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在正面抵抗日军进攻,形成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也陆续开赴前线,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敌后战场。二者在全面抗战时期互相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二者的地位问题,应根据战争的发展,分析其在各战略阶段担负对日作战的不同情况,综合考察其地位的发展变化。
(一)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以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保卫战重大战役,付出了较大牺牲,力量损失达到了百余万人。但这有力地抵御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二)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正面战场仍是主战场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整体上的抗战还比较积极努力。
(三)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是主战场1941年至1943年,是中国战场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其特点是军事上相持。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占领区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频繁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清乡",敌后战场开始独立承担抗击日军的重任,并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正面战场的作用开始下降到次要位置。
(四)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是主战场1944年至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处于时间上先后不一,地域上此起彼伏,规模上由局部反攻向全面反攻过渡,作战形式融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于一体这一独具特色的战略反攻形态,取得了较大战果。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反攻作战缺乏主动性、全面性,只局限于西南一小隅,且在豫湘桂战役中节节败退,丧失战略主动权。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担负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任务,分别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全面冷静地看待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关系问题。
皖南事变
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发动的反共事变。1940年10月,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限令八路军、新四军一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有力驳斥,为顾全大局,同意皖南新四军撤至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北移。6日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袭击。除2000余人突围,大部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蒋介石诬新四军"叛变",取消番号,将叶挺交付军法审判。"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中共中央全面揭露蒋介石阴谋,并重建新四军军部。
百团大战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百团大战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月20日至9月10日,作战重点是破击正太铁路。晋察冀军区参战部队向平定至石家庄段进攻,攻克娘子关和井陉矿区。第一二九师参战部队和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向平定至榆次段进攻。第一二〇师参战部队破袭同蒲路北段和汾离、太汾等公路,攻克阳方口、康家会等车站、据点。第一二九师对平汉、同蒲、平绥、津浦、北宁、德石、白晋等铁路和公路及日军据点进行了破袭。
第二阶段从9月22日至10月上旬,作战中心任务为继续扩大第一阶段战果,重点为歼灭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的日军据点。第一二九师进行了辽榆战役,晋察冀军区进行了涞灵战役,第一二〇师进行了同蒲路宁武南北段破击战役,冀中和冀南部队进行了任河战役、德石路战役和邯济路战役。
第三阶段从10月上旬至1941年1月24日,针对日军先后对晋东南、晋察冀、太岳和晋西北等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展开反"扫荡"作战。日军在各根据地大肆烧杀抢掠,太岳和晋西北根据地受到了严重损失。八路军各部、根据地军民艰苦顽强的斗争和灵活多变的战术使日军遭到重创,百团大战胜利结束。
意义: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牵制了侵华日军华北战场近半数的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策应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这次战役有力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抑制了国民党对日妥协的倾向,提高了全国军民对抗战的信心和中国共产党的声望,确立了敌后战场在全国抗战大局中的战略地位。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在政治上,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因此,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他提出并论证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明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走向社会主义前途的过渡阶段。这就为党纠正和防止右的和"左"的错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这一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为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三制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原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根据地政权在人员构成上实行三制,即中共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于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普选、选出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政府委员会。三三制吸收了各抗日阶层的代表人物参加各级政府,增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
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史的决议。《决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对党的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下了实事求是的结论,主要是对"左"倾错误的历史 训作了深刻分析;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指明了今后进行党内斗争应采取的正确方针、态度和方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开罗宣言》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此后的1943年12月1日,美国白宫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至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