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前夕,东吴文官集团的投降主义错误》
《赤壁之战前夕,东吴文官集团的投降主义错误》
曹操兼并荆州,驱逐刘备,屯兵于长江上游;
刘备和关羽退守夏口、樊口,遣诸葛亮就近下柴桑游说东吴;
孙权坐领江东,外事不明,使鲁肃探听消息。
于是鲁肃将诸葛亮带回江东,有了游说之事。
鲁子敬是个朴素的爱国者、坚定的主战派,诸葛亮在路上和子敬充分交换了意见:
鲁子敬看到刘备陆军败当阳、舍江陵、退夏口、关羽水军退樊口,却仍不屈,并积极寻找出路;(败而不亡)
孔明了解到,东吴君臣猜贰、战降未决。
同时,
鲁子敬很看重诸葛身上的慧利局度,诸葛为鲁子敬的长者之风所倾倒。
我们说,那个时候没有“革命友谊”这个形容词,这两个人的交往,我想,姑且可以称之为“患难之交”吧!
应一句成语“板荡识诚臣”!见贼兵威而不惧,反而同谋进取,二人遂以为患难之交!
孔明乘一帆风,直下江东:
视前,有东吴君臣莫测之态度;
视后,有奸雄曹瞒汉上逞威风。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在未拜见孙权之前,孙仲谋使群臣先会之。
孙权是什么意思呢?见仁见智了吧。
见到江左诸公,孔明一一答礼,然后长坐而不语;
诸位先生可能沉不住气了,于是开始“学习交流”。
张昭首先投石问路,孔明据实而答;
于是,这位张子布先生拿出“论据的小棍儿”,抓住孔明理亏之处,狠狠地敲上一棒头。
孔明哑然失笑,一言而驳之,气势夺人,
张昭语塞。
继而,乘胜追击,说明自己所代表的刘备阵营的仁而勇的政治立场,确定了一个支点;
如珠落盘、似银滚玉,
展开了自己的意见,就像爬上芦苇的水虎,挣脱了壳,张开翅膀一抖。
谁会打断一只初生的蜻蜓第一次展开翅膀呢?!
所以,
江左诸公在气势上输了一阵。
他们略一思索,群起而逼问之:顾雍、陆绩、程秉、薛综…一时俱来;
诸葛亮只得逐个回敬,尤缠斗不休,势成水火,
----好在有人将他们拉开,
闹得大家不欢而散。
笔者思忖孙权的意,大概两点:一,试探孔明是否具备真才实学,打听刘备情况;
二,明确内部文官大臣的外交观点。
(据说,还有第三点,让他看看江东名士风流?这种时候,还有这样的心情。)
后,诸葛亮终于说服孙权,孙刘联盟,溯江而上,驱逐了曹瞒。
毛主席评论说,“(曹操集团和孙刘集团)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孙刘)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
为了尽量避免我们以“后来者的身份”去评论该政治生态的“神的视角”,
我们且来看当时文官集团的基本点吧:
一,面对看似强大的敌人,自己是否有清醒的意识?慌不慌?
二,对敌人,是否具备勇气?
三,是否做了敌情的侦查工作?
四,能不能分清敌我?有没有立场?
据司马光的记载,江左名士们大部分对应第一条,慌是一定慌的;
他们还很清楚地对应第四条,他们在强力面前,服软了,泄气了,马上改变态度,没有立场;
他们在稍稍权衡之后就决定“劝说孙权和谈(或者直接投降)”。
而水军将领周瑜、程普、甘宁等,则具备抗击敌人的勇气,他们一定会派遣谍报人员溯江而上,接洽关羽的水军,刺探曹瞒的军事行动的;
他们将不日提供和诸葛亮不同视角的情报给孙权,帮助决策。
而文官集团,由于他们优越的地位,正如鲁子敬分析的那样:
“众人皆可降,唯独您(孙权)不可降。
众人投降曹操,可有封侯之位;
而主公投降,车不过一辆,随从不过数人,再想南面称孤,岂不化为泡影?”
由此看出,江左文官集团口中的“为了主公好”,实则是为了自家好。
他们看得很现实:一旦开战,按照加减法计算,胜利的几率太低,而战败之后,作为战俘的待遇一定不如“主动投降”在政治上更为主动。
(如果按照加减法计算,当年孙策只有数千兵,也不可能得到江东。)
所以,这里,我们回到历史的观点上吧!
我想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朴素的爱国真理:
历史地看,不论是东汉、宋代、抑或明代、清代,当某一地区真正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真正爱国的、和出力的,一定是灾难发生地的、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大众,
而当地的富户和名流,鲜有对抗强权之民族精神,他们更为关心自己的权势、利益,
无论哪一个地区,在产生战乱的时候,坚守民族大义的人,(不论贫富)
无疑都会成为其时代的中流砥柱,
因为他们不仅仁,而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