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六章』第三节-幸存于七世纪灾难的帝国和力有不逮的早期军区部队

2022-08-11 15:55 作者:傻狗本狗Official  | 我要投稿

602年爆发的兵变毁灭了一切,直到610年希拉克略结束了福卡斯的统治时,帝国已经到了被波斯人和阿瓦尔人征服的边缘。好消息是,希拉克略也因帝国遭遇的严重灾难才能够更有力地管理帝国的财政困境,因为此时的帝国军队和政府官员能够容忍皇帝减少发放给他们的年俸。同时,教会也给予他大量金银作为额外的贷款,边境地区沦丧敌手使得帝国不再需要发放给予边防军的补给,野战军的大量减员也进一步地减少了军事开支。

希拉克略的胆识及战略意识值得绝大多数人的赞誉,因为他明智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挽救帝国军队官兵而非对帝国领土的补救上。尽管他试图在叙利亚地区阻止波斯人的前进步伐,但他从未冒险打算在那里与波斯人决战,他还避免了因保住埃及地区而放手一搏可能导致整个东方野战军全军覆没的恶果。尽管阿瓦尔人似乎包围并击溃了伊利里亚野战军,但在当时那种战况极不明朗的情况下,希拉克略也不可能对遥远的多瑙河边区拥有太多的控制权,但他似乎也确实将伊利里亚野战军的残部和色雷斯野战军的大部分都安全地撤到了安纳托利亚地区。因为他意识到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缺乏跨过海峡或占领君士坦丁堡的海战及攻城能力,于是希拉克略便默许他们在巴尔干地区肆意掠夺,并且不断避免在小亚细亚地区与波斯人作战。

620年之后,希拉克略首次试图增加对萨珊波斯的压力,因为他知道萨珊波斯在30年前的另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中因内部发生叛乱而最终屈服。萨珊波斯帝国为此作出回应,并尝试与阿瓦尔人联合围攻君士坦丁堡,但却因为两国军队差距甚大且海军过于薄弱,致使围攻无法奏效。希拉克略在此后一度带军深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并成功挑起了萨珊波斯的内乱,同时谨慎且适度地利用胜利,和莫里斯皇帝一样实现了对帝国相对公平的和议。

然而,希拉克略对阿拉伯人入侵所作出的回应在今日受到了大量的批评,但和其对波斯人入侵所作出的回应相比,他的核心做法是极其相似的。希拉克略决定进行抵抗,但是皇帝更关注于挽救帝国军队的官兵而非挽救领土的损失。他成功地将在东部边境与阿拉伯人作战的大部分帝国军队撤至安纳托利亚地区,并依托该地区的山地地形进行防守。希拉克略在抵抗阿拉伯人入侵期间唯一的错误便是让帝国主力军队在叙利亚地区与阿拉伯人决战,战果可想而知,阿拉伯人在叙利亚地区的雅穆克(Yarmouk)彻底击败了帝国主力军队,夺走了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叙利亚地区集结剩余部队。

当阿拉伯人反过头来对付波斯人时,波斯人决定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阿拉伯人展开决战。当决战失败后,萨珊波斯迅速亡国,包括更易于防守的波斯山区亦沦陷于阿拉伯人之手。从萨珊波斯亡国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如果拜占庭人尝试使用和波斯人一样的办法,那么帝国亦可能重蹈覆辙。而希拉克略却更为谨慎,在波斯人、阿瓦尔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的轮番打击下,他仍未帝国保存了自610年以来大概三分之二的野战军部队。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并且对帝国未来的生存与否至关重要。

君士坦斯二世通过建立军区和分配军区土地来保存帝国军队,这是一项必要的财政举措,其也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价值。在失去巴尔干地区和叙利亚地区之后,帝国在其剩余领土上的防御工作也得到了改善。多瑙河防线一直过于狭长,帝国军队无法进行巡逻并击退入侵者,而敌军却只需要木筏或是独木舟就能渡河。但是,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却极为坚固,其东侧的海峡短且宽,如果敌军没有舰队在爱琴海地区,那么其军队是无法通过的。叙利亚地区除了沙漠之外没有任何的天然防御设施,这对于阿拉伯人而言通行无阻。然而,托罗斯山脉和前托罗斯山脉却为小亚细亚地区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在这片山区,只有数个关卡提供通路,这些关卡甚至在冬日的雪季还会使进军充满危险。阿拉伯人并不善于在山地和寒冷天气作战,尽管他们多次通过山口劫掠小亚细亚地区,但他们几乎总是会在冬日来临前返回叙利亚地区,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他们通常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军区制创立后,阿拉伯人则往往只能侵占托罗斯山脉和前托罗斯山脉东侧的一小部分边区,这在下图中便能直观地看出他们的推进极限。

由于阿拉伯人已经成功地征服了多山且雪季较长的亚美尼亚地区,因此拜占庭帝国必须为了不被阿拉伯人征服而在安纳托利亚地区进行顽强抵抗。然而直到九世纪,帝国都未曾认真尝试阻止阿拉伯人在夏季的定期劫掠。在安纳托利亚地区部署拜占庭人士兵,大概是君士坦斯二世时期出于财政考量而非战略考量作出的举措,这些军事部署在775年成为帝国边境中最为薄弱的一块。在托罗斯山脉以外的地区,因大多沦丧于阿拉伯人之手因而在防御上也更为稀松。阿拉伯人的劫掠部队只有在突袭到小亚细亚中部高原地区时才开始遇到大批的帝国士兵。卡帕多西亚军区的驻军最少,然而却要把守穿越托罗斯山脉进入小亚细亚地区的主要通道,即奇里乞亚关隘地区,而这也往往是阿拉伯人最常用的行军路线。没有哪片地区比卡帕多西亚地区更容易遭受到阿拉伯人的袭掠。他们反复洗劫当地的要塞,甚至有时在这片地区过冬,该地区定然人烟稀少,而剩下的居民则为了自己和自己养的牲畜而建造了巨大的地下避难所。在北面,哈尔希安地区也缺乏足够多的驻军,并深受阿拉伯人的袭掠之苦,在这片地区,只有强悍者才能生存下来,因此不出所料,它成为了拥有军事背景的大地主最集中的地方。[1]如果不是附近的拜占庭帝国军区部队准备在冬日到来之时驱赶阿拉伯人,这些阿拉伯人完全能够毫不费力地征服卡帕多西亚地区和哈尔希安地区。

图1  公元668年和公元900年的军区分布

自阿拉伯人在717年—718年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失败后,拜占庭帝国的生存得到了一定保证,之后也不再有小亚细亚地区彻底沦丧于阿拉伯人之后。在743年之后,君士坦丁五世创建的禁军使的帝国军队变得更为机动,皇帝作出这项改革的主要动机并非是为了改善帝国的国防能力,而是为了削弱奥普希金军区,甚至惩罚其中协助叛乱的一部分帝国军队,例如编定精英军团。帝国禁军的战斗力十分强大,君士坦丁五世因此得以对阿拉伯人进行试探性的反掠夺,并开始在色雷斯边区进行扩张。

伊琳娜贯彻了君士坦丁五世在色雷斯地区的扩张政策,尼基弗鲁斯一世则重新占领了斯拉夫人在希腊侵占的大部分地区,并在此处创立新的军区。虽然斯拉夫人不好战,不过由于皇帝们早已习惯让帝国处于守势一方,且收复希腊地区并没有给帝国直接带来什么战利品或是声望,因此本来可以更早地在希腊地区贯彻的扩张政策直到八世纪初才被落实。然而,希腊地区的价值远不止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这个地区还成为了未来对抗保加尔人的基地。相反的,通过征服阿拉伯人所统治的地区从而得到重大战略成果这一战略设想在当时超出了帝国的能力范围。

阿拉伯人的军队规模远远大于拜占庭帝国,即使是阿拉伯的袭扰部队其规模亦有数千人,且他们可以选择将更大规模的军队投入战场。据说阿拉伯人在717年围攻君士坦丁堡之时,他们投入了120,000人的部队,这在当时远超拜占庭帝国军队的兵力。[2]阿拉伯人在782年入侵帝国时投入了95,793名士兵,这在当时同样超过了拜占庭帝国军队的兵力。在806年,阿拉伯人又投入了135,000人的部队入侵帝国。在838年,他们即使只投入了80,000人的部队,但这也比当时的帝国能够投入战场的军队人数要多。[3]

阿拉伯人在军事上的优势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经济优势,除去沙漠地区以外,阿拔斯哈里发在八世纪拥有的领土为拜占庭帝国的10倍之多。在800年左右,阿拔斯王朝的财政收入约为35,000,000诺米斯马,与此相对,拜占庭帝国的财政收入则只有约2,000,000诺米斯马。[4]军区制的创立使得帝国军队的表现高于一般水准,在(经济存在巨大差距)这种背景下,仅通过军区来阻止阿拉伯人征服小亚细亚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一点,就已能彰显军区制的优异性。

然而,军区制也确实对帝国的政治稳定构成了一定威胁。这种威胁首次出现在668年,当时奥普希金军区的司令梅策齐乌斯谋杀了君士坦斯二世,在这之后就是亚美尼亚军区将军萨博里乌斯发动的叛乱。在695年—717年间,当卡拉比西亚军区、奥普希金和安纳托利亚军区不断废立帝国皇帝致使阿拉伯人乘此良机将版图扩张到了托罗斯山脉和前托罗斯山脉以东时,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君士坦丁五世对奥普希金军区的拆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叛乱的风险,他将禁军分割成数个军团并分散驻扎也有助于减少这一风险。

尽管如此,军区部队仍在813年推翻了米哈伊尔一世。在821年—823年间,军区部队差点就推翻了米哈伊尔二世,而这场试图推翻他的长期内战最终导致帝国的克里特岛在828年沦丧于阿拉伯人之手。最晚至838年,胡拉米特教团的叛乱打乱了狄奥菲卢斯皇帝对阿拉伯人的抵抗计划,使得阿拉伯人得以击败拜占庭帝国军队并洗劫了小亚细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即布刻拉里翁军区首府安齐拉(Ancyra,今安卡拉)和安纳托利亚军区首府阿莫里乌姆(Amorium)。从狄奥菲卢斯皇帝和阿拉伯人在838年的战争可以看出,尽管拜占庭帝国军队可能能够击败斯拉夫人、保加尔人的军队以及阿拉伯人的袭掠部队,但却仍然无法在正面战场上打败一支阿拉伯正规军。[5]




[1]见于迈克尔·亨迪,《研究》,p.100—103。

[2]见于阿布哈桑·阿里·伊本·侯赛因·伊本·阿里·马苏迪(أبو حسن علي بن حسين بن علي مسعودي‎),《黄金草原》,p.226。阿布哈桑·阿里·伊本·侯赛因·伊本·阿里·马苏第,约896年出生于巴格达。他是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被称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他曾游历了波斯、叙利亚、埃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著有《黄金草原》一书,采用纪事本末体记述了欧、亚、非多国历史、地理等方面情况。

[3]见于沃伦·特里高德,《拜占庭复兴》,p.67,p.144和p.297。

[4]关于阿拔斯王朝的财政收入,见于沃伦·特里高德,《拜占庭的国家财政》,p.2—3。

[5]关于838年拜占庭帝国与阿拔斯王朝的战争,见于沃伦·特里高德,《拜占庭复兴》,p.297—305。

『前文』


『第六章』第三节-幸存于七世纪灾难的帝国和力有不逮的早期军区部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