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
血液生理概述
血液是存在于血管中的一种结缔组织,在心脏推动下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担负着机体运输、防御、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实现体液调节等功能。
血液疾病可引起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大量失血、血液成分或性质的严重改变、血液循环的严重障碍等,都将危及健康与生命。
内容 Page
A.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3
B. 血细胞生理 20
A.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比容
定义: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比,称为~。
意义:血细胞比容的数值反映了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
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细胞比容为37%~48%
新生儿的血细胞比容为55%
血浆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血浆蛋白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无机盐
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酮体等有机物质和微量的酶、激素、维生素以及少量的气体。
血液的颜色
血液的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中红细胞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红细胞含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
血浆呈黄色,来源于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
空腹血浆清澈透明。
血液的比重
正常成人全血比重为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数量越多,比重越大
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主要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红细胞比重大于血浆,为1.090-1.092,和所含血红蛋白的量呈正比。
血液的黏滞性
液体的黏滞性(也称黏度)主要来源于液体内部分子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通常在体外测定血液或血浆与水相比粘滞性,如以水黏滞性为1,则全血的粘滞性为水的4-5倍,血浆为水的1.6-2.4倍。
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所含的红细胞数量,血浆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浆渗透压
2.4.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4.2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和数值
2.4.3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和数值
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其他有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有白蛋白,如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血液渗透压为300mOsm/L(约相当于5800mmHg,770Kpa)
人体内组织也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是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临床上所用的等渗、低渗、高渗溶液是与血浆渗透压比较而言的。
等渗:0.9%NaCl或5%葡萄糖
高渗:50%葡萄糖、20%甘露醇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保持平衡血细胞形态也得以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例如:维系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对于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正常血浆容量有重要的作用。
血浆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为弱酸性,PH7.35~7.45.
酸中毒:PH<7.35
碱中毒:PH>7.45
血浆酸碱度维持稳定的原因:
1.血液本身的缓冲作用。(NaHCO3/H2CO3)20:1
2.血浆中的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都是有效的缓冲系统。
3.通过肺脏、肾脏的功能活动,不断地排出体内过剩的酸与碱,使血中NaHCO3/H2CO3保持正常。
B.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数量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3.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7天)
3.3.2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
3.3.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3.3.4 红细胞的破坏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 脾和肝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部位
白细胞的总数与分类计数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按照形态特点分为两类一种细胞质有特殊颗粒,称为有粒白细胞或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一种细胞质中没有特殊颗粒,称为无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正常人白细胞总数(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最多,占总数的50-70%,淋巴细胞次之,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2-5%,嗜碱性粒细胞占0-2%,分类计算每一类白细胞的分类比,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