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都是“作”的!
亲情是三月里的暖阳,但也可能是六月里的冰雹。
一个家的“气候”是好是坏,通常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存在着必然的关联。
幸福的家庭都有着十分和谐、自然的相处与互动,而不幸的家庭,其相处方式则往往一言难尽。
那么,要想获得轻松融洽、健康友好的家庭氛围,究竟应该避免哪些相处的误区和“陷阱”呢?个人觉得大致是以下四种:
1、越俎代庖,代替他人做决定。
这是传统家庭关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我们常说“血浓于水”。正因为亲情的血脉相连、亲密无间,使得我们总是难免无意中忽略了彼此作为单独个体的界限。
我们总是自以为:既为家人,则为一体。于是我的意志也就是你的意志、我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我的需要也就是你的需要。我觉得这样好,你就得听我的,因为我是为你好——毕竟我们是家人,我还能害你吗?
殊不知,即使是家人,我们每个人最首要的身份也理应是一个“人”。无论关系再怎么亲近、再怎么密切,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有着独立思想、独立意志的单独的个体。
家人是一种情感的联结,可它终究无法代替我们与这个世界、与整个宇宙的联结,无法代替我们书写生命的定义,更无法代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越俎代庖地干预和控制他人的人生之时,其实本质上无异于是在剥夺他人对于自我生命的所有权。

诚然,情感的联结总是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但情感的疏于理智,却也每每令我们关心则乱、无形中侵犯了别人的“领地”,干扰了别人之于自我人生的构思及主宰、取缔了别人书写自我生命历程的自由和喜悦。
作为家人,我们可以相互给予引导、支持和建议,但却不必总是给以要求和命令。因为生硬的要求,其结果只会让彼此的情分变得冰冷僵硬。而毫无距离的迫近,亦只会令我们彼此窒息。
故而所谓家人,就是即使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亦能够懂得尊重和给予彼此足够的个人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好、更舒适的姿态满心欢喜地站在一起。
2、惯于采用激将法,进行打压式怂恿。
这种情况虽不一定常见,可一旦出现,破坏力却极大。
虽然“氛围”不好的家庭未必都存在这种问题,但存在这种问题的家庭,十有八九都很难拥有良好的家庭氛围。
因为所谓的激将法,一般都是通过伤害和打压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且伤害和打压的,也往往是对方最为“致命”的要害。
这样的“狠招”,在别的场合或许还可以一用,然而在情感关系中——尤其是亲情关系中,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就算勉强“激将”成功,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但在对方的心里,却难免会留下被亲情伤害的烙印,最终得不偿失。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里的赵姨娘、贾环母子。身为母亲,赵姨娘非但不能以身作则地给予贾环良好的教导,反倒时常将贾环引入歧途。
由于自己不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她便常常通过打压、贬低贾环的方式来激发他的怒气,以便通过贾环来实现替自己出气的目的。
比如在“茉莉粉事件”中,贾环被宝玉的丫头拿了茉莉粉当作蔷薇硝哄骗,她就怒气冲冲地怂恿贾环说:“你怎么不(把茉莉粉)摔到她脸上去?!”
遗憾的是,贾环并不上当,反倒“呛”她说:“你不怕三姐姐?你自己怎么不去?”
虽然未曾上当,然而贾环的“心病”却是根深蒂固地埋下了。试想,贾环畏首畏尾、小肚鸡肠、毫无担当的拙劣秉性,焉知不都是赵姨娘素日“激将式”育儿法的“功劳”?
3、受害者扮演,总是让对方感到愧疚。
所有情感关系都是一种相互的扶持,而不应该是一种绝对的索取和依附。
然而对于一些自我意识比较弱的人来说,他们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自己置身于情感关系中的从属地位。
他们迫切需要对方来照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希望自己的付出具有肉眼可见的回报,如若不然,便觉得自己蒙受了损失、白白作出了牺牲。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他们便顺理成章地为自己作出了“受害者”的“人设”。一旦他们的人生有任何不如意,他们便认为是他人的过错、是他人没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是他人辜负了自己。
为了发泄心中的“委屈”和怨气,他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人施加一种负罪感,让他们觉得羞愧和歉疚,并试图通过这种心理促使对方就范,并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女孩晓晓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心理”的受害者。从小到大,只要晓晓一做错什么,或者什么事情没能让母亲满意,母亲就会唉声叹气地抱怨自己命苦,说是白生了这样一个女儿,自己辛辛苦苦照顾她,她却这么没用。
成绩考差了,就质问晓晓怎么对得起她。家务没做好,就生气地骂她“什么时候能让我少操点心”。晓晓成了“惊弓之鸟”,终日生活在惊恐和愧疚之中,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小,生怕自己再“害”母亲遭罪。
几年前,因为母亲希望她离家近一点,好多些时间陪伴自己,晓晓便辞了省城的工作回县里。结果没过多久,母亲看到朋友圈里的阿姨晒自己儿女在省城的大房子,便又开始抱怨她没出息,害自己都不好意思见熟人。
晓晓很难过,也很自责。虽然明知道到母亲这样不对,但内心却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负罪感。她变得更懦弱了。更让她苦恼的是,她发现自己原本对于母亲的理解和爱,也在越来越多地被内心的愧疚、以及由愧疚带来的不满所取代。
然而一再让她愧疚的母亲,却很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明白,自己自以为是的“小聪明”,究竟是如何令自己和女儿的感情渐行渐远的。
4、热衷“比较”。
虽然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必定存在比较,然而有比较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伤害,这正是大多数人之所以不快乐的根源。
“外面”的比较很残酷,而家里的比较往往才最为刺心。
无论是将家人与外人比较、还是将家人与家人比较,都是一种极其锐利且难以磨灭的伤害。
因为比较本身意味着功利。而将功利笼罩在本应温暖和煦的亲情之上,非但是一种残忍,更是一种不智。

许多人总是热衷于将自己的家人与外人比较,总认为外人处处胜过自己的家人。殊不知,外人所谓的好,只不过是你看到的那部分而已。而不好的那部分,你只是没有机会看到罢了。
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妈妈就曾经十分嫌弃德善爸爸不如邻居正焕爸爸那样细心体贴、会照顾人。可事实上,正焕妈妈又何尝不是一直在嫌弃正焕爸爸的“小气”和“没正形”呢?
雨夜的小饭馆里,德善妈妈的伞被人拿走,于是她便从筐子里拿了一把别人的漂亮雨伞,心说:“老公换不了,伞我还不能换一把吗?”结果撑开伞一看,才发现那是一把漂亮却却根本无法遮雨的破伞。
这时,原本已经离开的德善爸爸却折回来了。看到老婆一脸失落的样子,他便示意老婆躲到自己的伞下,并对她说:“别人的再好看有什么用?还不是一场空!”
是啊,别人再好又怎么样呢?最终能为你“撑伞”的,终究还是只有身边的家人啊。
如果说对于外人的比较不过是庸人自扰一场空,那么对于家人的比较则更容易“离间”彼此的关系,甚至给一个人的一生都造成沉重的打击。
就像日本知名畅销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那样,因为在父亲眼里永远不如妹妹重要、永远得不到跟妹妹一样平等的父爱,以至于她的一生都在极力讨好、奉承每一个走进自己生命的人。而她最终也由此经历了坎坷而悲惨的一生。
故而真正有爱的、有智慧的人,都无不对所谓的比较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和拒绝。就像《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奶奶一样。
德善曾经从学习、贫富、孝顺等三个方面询问了奶奶对于爸爸和大伯的看法,问奶奶觉得他俩谁更孝顺。奶奶说:“不能那么讲······干嘛非要比较呢?他俩都是孝子。”
正所谓:心若不平,处处皆是崎岖;心若平了,何处不是美景?
好的亲情,终归来自于一个人内心的坦荡和平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