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山”等8高校招办负责人剧透,强基计划亮点抢先看!

近期,很多高校招办负责人在2020年高招宣讲中都提到了本校强基计划相关政策。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今年高考推迟1个月举行,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公布工作也随之推迟,所以目前,各校招生宣讲所透露出的信息,就成为我们了解强基计划的重要信息来源。
目前已有中科大、南大、山大、武大、北航、中海大、东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等8所高校在宣讲中提到了强基计划政策细节,升学君将这些线上宣讲视频中的关键信息点提取后编辑整理,并附上独家信息分享,希望给大家备考提供帮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招生专业
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
招生范围
仅在部分省份开展强基招生,仅限理科,新高考省份需选考物理。暂定实施省份为:安徽、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四川、辽宁、湖南、湖北、广东、天津,共12个省份。
初期准备在自主招生生源较多的省份,未实施强基计划的省份将增加普招指标。
招生时间表
5月10日-25日 报名
7月6日-7日 高考
7月25日 高考成绩公布
7月26日 按3:1的比例确定校测名单
7月29日-30日 校测
8月5日 完成录取
入围标准
(1)高考成绩入围
江苏:一本线40分以上
浙江:第一段分数线80分以上
其他省份:第一段分数线100分到120分以上
不同省份会有不一样的分数限制,各省的详细规定还是要等强基招生简章出来以后才知道。
(2)竞赛生破格入围
数理化金牌、银牌可破格入围校测,而生物、信息则要求金牌。
按3:1的比例来确定校测名单。
校测科目
笔试成绩占比70%:科目为数学、物理;
面试成绩占比30%:考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面试专家;
体质测试:50米跑、坐位体前屈、肺活量测试。
录取方式
分省排序、分省录取,以综合成绩为依据来决定是否录取和专业。
综合成绩达不到所填报专业的考生,应服从专业调剂,否则不予录取。
强基计划未录取,不影响后续批次录取。
培养方案
在转换专业、培养方式、优惠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严守教育部规定;支持鼓励同学们读研、博;培养对象流动性较强;因材施教,突破“流水线式”人才培养模式。
总结
较为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中科大强基计划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目前暂定只在12个省市开展强基招生,但最终招生范围,需要教育部审批,所以目前公布的实施范围名单并不一定是最终实施范围。
入围标准方面,中科大给出的信息比较具体提,相应省份的同学只需要参照给出的标准进行参考比较即可;关于破格入围,一定要注意只有数理化三科竞赛全国银牌上和生竞、信竞金牌方可破格入围。
对于没有银牌、金牌的竞赛党来说也不必灰心,因为在面试环节,铜牌、省一奖项也会成为你的“加分项”。同时,有过竞赛训练背景的同学,在笔试中也会具有一定优势。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科大的强基计划按大类招生,录取后具体分流的专业则要根据考生志愿和综合成绩排序确定。
南京大学
招生条件
在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高考成绩优异或权威竞赛获较高奖项);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
招生专业
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天文学,新高考省份学生报考以上专业需选考物理;
化学、生物科学,新高考省份学生报考以上专业需选考物理或化学;
历史学,新高考省份学生报考以上专业需选考历史;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哲学。
入围比例
按4:1的比例确定入围名单
总结
根据南大招办信息,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或将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即设定若干专业组,考生只能在专业组内遵循志愿接受专业安排,这样就可以尽量兼顾考生的专业意愿。不过确切的方案,还要以最终发布的简章为准。
东南大学
招生条件
原则上没有限制,因为最终是以高考成绩来划线入围校考。
限报要求
东南大学强基计划限报1所学校。
入围比例
按4:1或5:1的比例确定入围名单。
培养模式
对于政治思想表现好的,学业成绩优秀的考生100%推荐免试研究生;对于其中具有较强研究潜力和创新意识的考生推荐直博,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优先享受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等高级奖励,在硕博阶段享受最高级别学业奖学金。提高获奖比例,并且对强基计划的学生设置专门的奖学金,全额资助强基计划学生赴海外国际高水平大学学习交流一学期,为每位学生提供至少一次国际高水平竞赛赛、国际暑期学校、国际联合毕业设计等各类国际交流项目。
总结
东南大学此次透露关于强基计划的信息并不太多,不过其中有两个信息点值得关注:首先就是强调了限报,东南大学强基计划限报为1所,建议考生需严谨评估后报名;第二就是录取后转专业问题,东南大学强基计划原则上只能转强基计划专业,不能往外转。具体的动态调整机制,要以招生简章中为准。
中南大学
招生专业
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生命科学4个专业。
简章公布时间
预计为4月中旬至下旬。
限报情况
仅能报考1所高校,但不限专业数量,同时录取后不能转专业。
校考科目
仅考察面试。
入围比例
预计按3:1的比例确定入围名单。
总结
中南大学强基计划信息披露同样比较有限,不过值得关注的点是:1、预计简章公布时间最早为4月中旬,考生和家长可密切关注这个时间点;2、中南大学的校考仅考察面试,这对于那些逻辑思维清晰、善于表达、性格外放的考生非常有利,建议这类考生可以重点关注,其它同学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面试训练。
中国海洋大学
招生专业
生物科学、药学等基础学科专业。
简章公布时间
可能在4月底5月初公布招生简章。
总结
中海大强基计划公布的细节十分有限,根据目前信息来看,招生专业数量可能较其它高校略少,不过也都是集中在本校优势学科中;简章公布时间可能相较其它高校略晚一些,那么相应的留给考生的报名时间也会有所压缩,想报考海大强基的同学就要提早进行准备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招生专业
数学、物理、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面向人工智能)、飞行器动力工程、信息安全(面向网络安全)、工程力学。
总结
北航作为国内工科类专业拔尖的高校之一,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王牌专业有: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这也与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类)大体相符。
山东大学
招生专业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马克思主义理论。
培养特点
会实行动态进出机制,详细要求要以招生简章为准。
限报兼报
与山东大学综合评价没有冲突,可以兼报。
总结
山大招办透露出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强基与综评并不冲突,而且根据现有信息,强基计划录取在先、综评录取在后,所以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如果二者兼报,把强基看作“冲”,把综评看作“稳”,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报考策略。
武汉大学
招生专业
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
入围资格
高考成绩优异,(不包含政策加分);五大学科竞赛金牌、银牌,可破格入围。
校考情况
含综合能力测试、体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评价。
体测包含立定跳远,中长跑(女子800米、男子1500米)其中体测有一项不合格即失去综合能力测试资格;
综合能力测试方案由各学院自行制定,低于60分失去后续资格;
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评价是中学期间学生成长档案,包含体检结果、考试成绩、素质测试成绩、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
成绩核算
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85%,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占10%,综合素质档案评价占5%。
后续培养
实行阶段性考核及动态分流补入机制,在大一、大二、大三分别进行考核和分流,在大三结束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确定能否获得推免资格、直博资格。
通过强基计划被录取的学生不能申请转专业,如果转专业将退出强基计划,如果高考成绩达不到武大录取分数线将很可能会被退学。
总结
目前武大的强基计划披露信息最详细,招生专业最多,相对来说考核也最“严格”,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强基计划被录取的学生如果转专业,也就意味着退出强基计划,最严重将面临被退学的风险,各位同学对此一定要慎重。
更多信息
除了各校招办负责人通过宣讲披露的“官方信息”,升学君也通过一些途径,从部分顶尖高校招办处获得了一些“小道消息”,这些信息虽然还未正式发布,但相信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备考策略方面的帮助。
关于体测
近几年,高校在自主选拔中增加体质测试,其用意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强基计划所要选拔和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他们肩负着祖国未来科研事业的重担,“革命的本钱”就需要更充实。
但同学们也不必过分担忧,因为强基计划更注重的是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是选拔、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计划,不是奥运会,所以只要大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能顺利通过高校体测。总之一句话:体测是督促同学们锻炼的手段,不是变相“刁难”人才的工具。
关于破格
很多高校在宣讲中都提到强基计划会对竞赛生开展“破格入围”,但均未明确提出“破格录取”的政策或相关安排。
大家都明白:强基计划选拔的实质是“优中选优”,核心是“综合评价”,所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偏才”“怪才”,只是给予了参与选拔的权利(即破格入围),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综合实力的机会。而在“破格录取”问题上,高校就显得十分慎重。
根据升学君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很多高校虽然会在强基计划中,给顶尖竞赛生在各方面予以一定“优惠”,但最终在录取时仍然坚守“高考成绩不低于85%”的底线,相信这应该也会成为今年强基计划的一个重要趋势。
关于政策
升学君要再次强调两个问题:
1、即使是高校招办负责人透露的关于强基计划的信息,在未获教育部正式批复的情况下,本质上也是“非官方”信息,各校招办也会提示大家:最终要以招生简章为准;
2、强基计划与原自主招生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强化了“一校一策”原则,与之前“各所高校自招政策之间多有雷同”不同,强基计划高校之间无论是院校限报、专业限报、校考科目、校考方式等均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总之一句话:目前各校强基计划政策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所有信息都要以高校最终发布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为准,大家可以“兼听”,切记不要“偏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爱培优团队创作,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