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逆的口袋(宝可梦)同人写作教室2
3、小说的核心是什么?
4、流畅的秘诀在哪里?
5、如何巧妙拴住读者?
3、小说的核心是什么?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那么一类小说,看了前面就想知道后面,最后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一些影视剧、动漫番剧当中,偏偏有那么一些作品只要看了就停不下来,最后通宵追剧弄得睡眠不足。
是什么让这类作品拥有如此吸引力?好看的书究竟“好看”在哪里呢?
要搞懂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个理论基础:小说的核心是什么?
小说的核心一般是故事,这是由读者的阅读需求所决定的。
我们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小说,大多为了放松身心,看一看别人的世界,看一看别人的活法。这和古代说书艺术,现代影视艺术都是一脉相承的。这其中,作者扮演讲故事的人,而读者扮演听故事的人。小说创作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讲好故事的问题。
所以,不要觉得一开篇就是“题材新颖”,“人物跃然纸上”。这些都是次要矛盾。只要你能讲完故事,读者在你讲完之前没有走掉,你就成功了,你的小说就担得起“好看”二字。
好看是一张门票,拿到它你才有权利和读者对话,拿到它你才有机会传递思想。否则,读者读到一半就走了,再好的故事讲给谁听呢?
4、流畅的秘诀在哪里?
好看的秘诀有两条。一条叫“流畅感”,一条叫“期待感”。流畅保证读者看得下去,期待感保证读者留得下来。
要明白“流畅”这个概念,我们就用上面这段话做个对比练习:
有两条秘诀能让小说写得好看。一条叫“流畅感”一条叫“期待感”。读者往往喜欢既有流畅感又有期待感的作品。
以上两段话哪段更流畅?——很明显是第一段。
为什么是第一段更流畅?——你可能说不出原因。一定要说的话,第二段文字就像语文课本里面老气横秋的课文。它们也许有深度,也许是名篇,但唯独有一点——你看不下去。
产生差别的原因如下:
第一段话,句式结构简单,全部是短句。第二段话则使用了长长的复合句,给阅读平添了不必要的难度。
如果确有必要使用复合句,请善用标点,把它们分解成一条条短句。
第一段话,每一句的句尾都在为下一句的句头服务,一句接一句,一环扣一环,自然顺滑流畅。而第二段话,前面的尾巴接不上后面的头,首尾之间全是断开的,就像放电影一帧一帧卡壳了一样。
笔者把两段话进行拆解对比,方便各位理解:
第一段话
①....秘诀有两条。②一条叫...一条叫...
②...叫“流畅感”...叫“期待感”③流畅保证...期待感保证...
第二段话
①....写得好看。②一条叫...一条叫...
②...叫“流畅感”...叫“期待感”③读者喜欢...
大家知道章节与章节应该紧密衔接,很少有人知道句子与句子也应该紧密衔接。其实句子、段落就是缩小的章节,章节遵循的规律,句子同样要遵守。
首尾连环的写作手法是可以通过锻炼养成的。碰到连不上的句子,可以尝试颠倒词语的排列顺序,把它连上。如果实在连不上就说明二者关系太远,应另起一段。
初次接触这种技巧你可能无所适从,觉得写作哪有这么苛刻的道理?
然而,功夫要靠时间积累。想象一下,职业棋手一盘几百手棋,一步都不能错;职业玩家精神高度集中,一帧都不能错,他们就不难吗?我们创作小说,一句话都不能错有什么苛刻的呢?
等练好了“流畅感”基本功,我们再回头看看,什么节奏拖沓这类问题根本不存在。
5、如何巧妙拴住读者?
如果说流畅感是作者的基本功,拉起读者在故事世界飞奔;期待感则纯粹是一种技巧,把读者陷在故事世界里,也能达到留住读者的目的。
在故事、作者、读者三方之中,读者是被动方,也是谨慎的一方。面对一本新书,一个未知世界,他也在踌躇是否置身其中享受乐趣。
这就需要作者主动出击,以期待感为铲子,挖坑骗读者掉下去。
挖坑在术语上叫设置悬念。为什么看了前面就想知道后面?因为前面的悬念还没解开嘛。
悬念不能单独存在,单独存在叫烂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就要在后文中解开包袱,二者合一才构成完整的故事。
聪明的作者往往会分批次设置多个悬念。用一条大悬念贯穿主线——以此留住读者,中间辅以一个个章节来布设小悬念——用来随时解开。这样即使大悬念要留到结尾,读者仍然能从小章节中获得满足。
除以上两条外,还有更多方法写出好看的小说。不管方法怎么变,只要把握住“小说创作归根到底是如何讲好故事”这个本质,任何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