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势不可挡地向“元宇宙”世界迁徙,建筑师们逆天改命的机会来了吗?
转载自公众号:凤凰空间
作者:孙琬童
编辑:设计小教室(ID:designdid_top)
图源:pixabay


近来,“元宇宙”无疑是最火的一个概念。
2020年4月,美国流行歌手Travis Scott在游戏《堡垒之夜》中举办了一场虚拟演唱会,沉浸感爆表,吸引了1000多万名观众。
2021年3月,把“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的游戏平台Roblox在纽交所上市,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
2021年6月,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将用5年时间从社交媒体公司转变为一家元宇宙公司。10月28日在Facebook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扎克伯格更是宣布母公司将从原本的Facebook更名为Meta,并详细介绍了他的公司将如何致力于打造一个新版本的互联网。

而国内方面,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了元宇宙这个赛道。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来自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Meta表示超越,Verse代表宇宙,“超越宇宙”即指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的人造虚拟空间。
元宇宙,就是人以数字身份参与和生活的数字世界。
那么,元宇宙的到来对于建筑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在现实中,建筑师的设计可能会受到各种物理条件的限制,但未来在虚拟空间,他们则可以去实现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法。
当社会从“物质”走向“虚拟”,建筑这一古老的门类也被带入到了新的变革点。
01
元宇宙世界中的建筑是怎样的?
元宇宙的形态,跟前几年大火的电影《头号玩家》里的“绿洲”很是类似,在《头号玩家》设定的“绿洲”里,有一个完整运行的虚拟社会形态,包含各种各样的虚拟建筑。

只要通过穿戴第三方设备,人们便可以进行脑机连接,进入虚拟世界。

在元宇宙里,你的数字化身——虚拟化身,可以进行社交、娱乐、消费交易等现实世界的的活动,你甚至可以在这里工作赚钱,进行价值交换。
在真实的世界,已经出现了元宇宙世界建筑的初级形态。
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虚拟的方式完成了毕业典礼,他们组织了100多位学生的校友,在沙盘游戏《我的世界》中模拟了毕业场景,把校园中的建筑搬到了线上,还原了很多真实世界的细节。


为了能在疫情期间召开会议,巴塞罗那本地组织Punto de Inflexión邀请伦敦建筑工作室Space Popular,为他们设计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举行的建筑会议。

这座虚拟会议中心包括9个虚拟房间,这些房间以巴塞罗那的街道规划为设计灵感。

参会者可以选择虚拟人物,然后沿着路线导航到包含建筑展览的房间,在电影院空间观看电影,并参加在一个大型露天剧场举行的会谈,与其他参会者交流。

现在或许你会感觉虚拟世界中的建筑有些粗糙,但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难以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拟的。
02
或许是时候拥有一套虚拟世界的房产了
元宇宙虽然还没实现,但早已经有人开始售卖虚拟世界的房产了。
设计师Krista Kim在2020年与一位建模师合作,设计了虚拟的“火星之家”,这成为在NFT(非同质化通证,其“非同质化”意味着每一个NFT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分割的)市场出售的第一个数字住宅,并最终以超过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在北美的许多城市,这比真正的房子还要贵。
“火星之家”和普通的房子一样,基本的房间形式和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萦绕整个房子的渐变色调被巧妙地应用在地板和屋顶中。在交易达成之后,买家会收到一份保存在区块链上受NFT认证的3D文件,然后就可以伴随着音乐,享受色彩斑斓的虚拟空间了。


家具设计师Andrés Reisinger也在元宇宙的世界一夜暴富,他设计的10件虚拟家具10分钟内售罄,总价高达45万美元。Reisinger称,自己设计的作品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物品”。这个粉红色的沙发估计坐上去超级舒服,可惜永远不会有人体会到。

在元宇宙的世界中,我们买一块虚拟土地,然后就可以在上面造房子了。可以建一座私人别墅,也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建个博物馆、画廊、酒吧、公园、商业街等,这些建筑都可以被标注为一个数字资产。
建筑师经常自嘲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的心,很多“纸上建筑”由于不被甲方认可而被迫停止,即使你的设计有幸落地,施工也是一个昂贵、耗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而在虚拟世界中,房子想怎么建、图纸想怎么画、色彩要怎么搭配,全都由你说了算,你的数字作品可以卖给元宇宙平台大厂,也可以服务千百万元宇宙“居民”……想想还真是有点小激动呢。
03
今天的建筑设计:虚拟与现实交融
建筑师们其实早已把虚拟世界引入到了现实。
在进入数字时代后,虚拟现实技术为建筑领域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沉浸式的体验大大降低了空间体验与体验者的认知门槛,同时也使得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可以将原本需要最终考虑的要素如材质、细节等方面纳入到体验中,摆脱了传统的方式和媒介的局限性,也使得设计者可以以体验者的视角去体验空间,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传递的效率,也节省了沟通的成本。
弗兰克·盖里建筑事务所便通过应用航空工业设计软件(CATIA),设计了一大批具有颠覆性的建筑作品,让传统建筑业想都不敢想的建筑形态变成了现实。

虚幻引擎也成为了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设计流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虚幻引擎生成的交互式VR贯穿了从概念设计到最终评审的整个流程,让设计效率大大提升。

筑境设计的北京首钢三高炉博物馆,以“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的设计策略,对北京工业遗存进行了改造,激活了城市空间,获得了2021ArchDaily中国年度建筑大奖的冠军。在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团队将整个设计方案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搭建,模拟了未来建筑建成之后参观者在其设计空间中的动线与游览体验,还模拟了多种天气对建筑的影响,实现了对设计方案的完整控制。

沉浸式体验设计在近些年也很受欢迎,它通过场景营造,配合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以游戏,情境感音频视频、戏剧、游乐设施、装置性空间展览等作为输出途径,令用户全身心多感受的体验并沉浸其中。比如设计团队teamLab,通过使用各种装置,通过光影界面将墙体与空间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个反常规的虚拟空间,同时将花园、海洋、瀑布、森林等元素植入空间,为体验者提供了变化莫测,“流动”般的空间体验,使现实与虚拟的边界逐渐模糊。


虚拟现实技术也为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以往的遗产保护遵循修旧如旧的方针进行修复,但是无论如何修复,遗产的腐朽是完全不可逆的,同时也会在修复的过程中带来漫长的时间与经济的消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修复实物遗产的同时,构建完整的信息化模型,使得遗产最完整的状态得以数字化形态保存,为长远的研究打下基础。
“数字敦煌”保护工程就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保护手段改变的案例。对敦煌石窟及相关文物进行全方位地数字化采集,并将已经获得文物图片、视频、场景等多元数据通过加工和存储综合起来,构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同时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共享。


“超真实”正在转变为一种普遍的模式,这也意味着,元宇宙会打破建筑行业既定的格局,带来未知的颠覆。
04
元宇宙时代,建筑师如何入局新的赛道?
新的机遇让人兴奋,虚拟世界将解锁无限可能。如果未来真的是一个元宇宙的时代,那么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将在何处?建筑师怎么才能入局这个新的赛道呢?

建筑师们不妨向游戏行业学习,尤其是现在越来越流行的沙盒游戏,已经有了元宇宙的原始形态。建筑师们也可以掌握新的编程工具,像软件开发人员一样思考,把自己的设计延伸到数字世界。如果你想学习编程,Processing是一种在视觉艺术背景下学习编程的好语言,Python也是一种相对容易掌握的语言。
在元宇宙的世界里,创作者可以是任何人。艺术家、设计师乃至普通人都会被置于同一个赛道上进行内容生产比拼,审美力、创造力将成为元宇宙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师如何定义数字世界的建筑新价值?还需要新一代建筑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结语

我们不知道元宇宙的世界将会在多久后实现,但我们知道这一切肯定会到来。在前方,我们将体验到的很可能是一趟超乎想象的旅程。
我不仅仅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只有秉持着开放的心态,站在潮头,才能更加自信地拥抱未来。
元宇宙风起云涌,群雄逐鹿,即将面向一片象征着未来的蓝海,你准备好了么?
也许你下一个接到的项目,就会是一个虚拟世界里的建筑。
你看好元宇宙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免责声明:
以上图片及资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由设计小教室再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
关注设计小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