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读后随想

2023-07-01 18:00 作者:纯粹理性现实  | 我要投稿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读后随想

本书是根据李鸿章为官时的奏折为线索,就李的文,论史论人。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为官、外交、洋务、备忘。从内政到外交,从谋略到作战,将一个立体的李鸿章描绘出来。

对于李鸿章这个人最佩服的还是他在吏干方面的天才,与其师父曾国藩相比,其突出的一点就在他自己所说的“痞子手段”。曾国藩为人做事较为古板,而李鸿章在做事方面更为圆滑,灵活机变,这为他在官场上赢得了不少好处。比如,在淮军进入上海后,李怎么让自己在江苏站稳脚跟、扩充自己的势力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当时的苏松太道兼任江苏布政使吴煦和苏松粮道杨坊长期经营上海,爪牙遍布,又与洋枪队相勾结,如果想在苏沪伸开拳脚必须除掉二人。于是,他首先裁撤掉吴煦的一些党羽,然后实行关税、厘金相分开的政策,削弱吴的权力。接着又免去了吴煦苏松太道之职,由品行端正的黄芳接替。稍后又举荐廉洁自守的知府刘郇膏为署理按察使、布政使。杨坊看来者不善,主动辞去苏松粮道之职,李趁此机会举荐郭嵩焘。吴、杨二人的权势大削,最终李利用吴杨在洋枪队问题上的错误,奏准将两人革职,彻底掌握了江苏的大权。

虽然痞子手段却有实效,但是在与日本人打交道的时候还是吃了亏。起初,日本的外交官员在与李鸿章打交道时,语气谦恭,态度较好,李鸿章在这样的糖衣炮弹下竟然犯了天真,打算着与日本相联合抵抗欧美。1871年,在李鸿章的一系列辩争下,中日签订了《修好条约》和《通商条约》两份平等条约。然而,日本的野心不止于此,双方墨迹未干,日本就要求修改条约,开启了一系列侵华、侵朝的活动。可以看出,虽然是一精明的人,但是面对世界大势,李还是有未能洞察的局势,更不用说腐败封闭的清中央政府了。

确实如此,面对如此局势,清政府依然秉持着过去的老传统,有了洋务派,便要扶持一个请流派;有了湘军、淮军,就要想办法立一个左宗棠;有一个郭嵩焘出洋,便要增一个刘锡鸿掣肘。官员尽是为昏庸腐败的中央的替罪羊,在无尽的内耗中(义和团、戊戌政变等),在不断地耽误发展后(铁路、海军、电报、招商局等),李鸿章怎么不是清政府的裱糊匠呢?也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哪天钟不响了,和尚也当不成了!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读后随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