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礼作乐,礼仪华夏 | 庆善篇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礼记·乐记》

一、庆善乐
《庆善乐》是唐代重要的宫廷音乐之一,是唐初著名学者吕才根据唐太宗的即兴赋诗谱曲而成。是唐代“三大舞”之一和比较具有影响的燕乐大曲之一,其本质是宫廷宴飨和朝廷游宴时所演奏的音乐,兼具娱乐性和仪式性。《破阵乐》是唐代的“国乐”和“国歌”,代表唐王朝的武功,而《庆善乐》代表唐王朝的文治,宴会上两种乐曲经常对举。
《庆善乐》诞生在隋末唐初大乱之后、人心思治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是贞观年间的文治精神的代表,体现了唐太宗“偃武修文”的治国愿景,也是纪念唐太宗降生之地——庆善宫的乐曲,具有颂圣之意。这部音乐后来又几经改编,进入了宫廷燕乐、雅乐系统,受到后世统治者的重视。
《庆善乐》具有明显的西凉乐特征。关于《庆善乐》的乐风,《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乐》以下,皆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大定乐》加金钲。惟《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庆善乐》不用大鼓,以西凉乐表现出安徐、娴雅的文治精神,受西凉乐影响的《庆善乐》,兼容了汉乐和胡音等多种文化元素,从而使它成为大唐开放、包容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二、九功舞
《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舞》,由乐府谱曲演奏名为《功成庆善舞》,后又改编成《九功舞》。贞观六年,唐太宗在庆善宫群宴大臣,亲自赋诗十韵,“于是起居郎吕才以御制诗等于乐府被之管弦名为《功成庆善乐》之曲令童儿八佾皆进德冠、紫跨习为九功之舞。”《旧唐书》载:“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

《九功舞》表现了唐初贞观之治天下已定、民心思安,经济繁荣昌盛,政治稳定,《七德舞》和《九功舞》拉开了唐代强盛的序幕,这两支乐舞流传久远对初唐之后的乐舞影响深远。

三、西安外事鼓乐团曲目《庆善乐》
《庆善乐》因曲谱失传,我们已无法感受曲调的悠闲雅致,仅能从史书上猜测以钟、磬、筝、箜篌、琵琶、笙、萧、筚篥、笛、鼓、铜拔等乐器协奏出的安徐娴雅的西凉乐,一群华冠大紫宽袖亮靴的童子踏着音乐的节奏,闲散顾盼,雍容华贵的大袖横舞出四海升平的喜庆气象。
在对文献记载的理解基础上,西安外事鼓乐团对《庆善乐》进行创编,着重体现祥和、欢愉与雍容典雅之意,旋律跌宕悠扬,节奏徐急有度,曲调变化间展现气象万千,宽宏博大。

在历史记载中,《九功舞》为六十四名儿童头戴赏赐的装饰有冠带的进德冠、披大紫色、宽袖的衣着穿皮靴徐徐舞蹈。考虑到乐舞曾经具有的宴会、祭祀性质而如今已发生改变,创编所要达到的的是舞台表演的艺术性,所以在西安外事鼓乐团的《庆善乐》舞蹈编排中,以梳高髻、着朱红色广袖衣裙的女性舞者配合乐曲来演绎。
小结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功成还乡,行幸出生地庆善宫,慨然有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志,赋诗十首。宫廷乐师吕才配乐,用以表现唐王朝的文治,《庆善乐》与《破阵乐》一文一武,先后相续,共同演绎着唐王朝的文治武功。西安外事鼓乐团的《庆善乐》,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展示出气象万千的宽宏博大,也表现出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繁盛昌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