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夫人 硬核战双107
《蝴蝶夫人》,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之歌剧。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作为蓝本。
而这篇小说又是基于朗的姐姐给他讲的故事以及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的半自传体小说《菊子夫人》而作。公演时间:1904年5月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蝴蝶夫人》的剧情设定在 19 世纪末的日本。驻守长崎的美国军官平克顿引诱 15 岁的日本艺伎蝴蝶,开始了一段临时婚姻。该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巧巧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最终以巧巧桑自杀为结局。
但是,这样一部伟大歌剧的首演却是以惨败而告终。据记载,《蝴蝶夫人》的首演变成了一场观众的闹剧,他们的嘲笑和嚎叫声常常淹没了音乐,一些人甚至大喝倒彩,并歇斯底里地谩骂,闹得演出不得不中途停演。
于是普契尼便将《蝴蝶夫人》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并于1904年5月在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再次公演。这次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空前成功。从此,普契尼的这部抒情歌剧便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
巧合的根源是日本与西方遭遇的历史。1853 年,黑船事件叩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由此走上了现代化的维新之路。而所谓现代化,在当时就意味着以洋为师,将西方作为欲求的对象。如同隐喻般,现实中的通商港口不乏像蝴蝶夫人这样的“临时妻子”,她们的命运标记了文明遭遇时的阴影。
除了剧情与历史的对应性,普契尼也在音乐上着力渲染日本元素。他有意采用了五声调式和全音音阶,来标记“东方风格”,还用日本国歌作为平克顿与蝴蝶夫人婚礼的配乐。然而,这些符号的植入引发了后世对于歌剧“东方主义”的批评。
《蝴蝶夫人》是歌剧舞台上经典剧目之一,但它却因被指存在潜在种族主义而受到批评。《每日邮报》称,有人认为在《蝴蝶夫人》中,对西方的描写是刻板而优越的。皇家歌剧院导演奥利弗·米尔斯在认同《蝴蝶夫人》是杰作的同时,也承认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表示,皇家歌剧院邀请了日本从业者和学者参与剧目的编排,以使得剧目“既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又“真实地代表日本”。
《蝴蝶夫人》与真实主义流派的关系: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的代表,在意大利歌剧艺术中,真实主义盛行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真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音乐艺术真实地反映现实,客观地记录生活,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或异国情调。《蝴蝶夫人》是普契尼的三大名作之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