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干杯故宫览丹青』——一个简单科普系列第二季15

2023-08-22 21:46 作者:铭銘如月6  | 我要投稿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竹林七贤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蒙、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思想上:颖悟。性格上:旷达、真率,亦可概括为豁达。行为上追求脱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三国和两晋是一个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汉末到魏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东汉末年的政治败坏引发了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西晋的统治也随之结束,中原成了诸族争斗的战场。晋室南渡后,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半壁,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农民起义的高涨,最后刘裕取代了司马氏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

       这些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看《世说新语》,感受到的就是与整个封建统治时期格格不入的豪迈与不羁。书中有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禈衣,诸君何为入我禈中!"如此放浪形骸,逐渐成了一种风气,"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在名士中甚至有男人追求外貌女性化,涂脂抹粉,"服妇人之服"的畸形的社会现象。

嵇康与广陵散


桃花源

晋代陶渊明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晋代陶渊明"竹林七贤"的酣饮醉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梦里那个桃花源……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携领着他们飞蛾扑火般的旅程?

魏晋的名士都注重精神世界的纯净,无视功名利禄和富贵,内心旷达,形迹放浪,这就反映了整个时代对传统礼教的挑战,对腐朽文化的不满。老庄思想就是最锐利的武器。

魏晋最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就是玄学了。老庄思想可以让人们摆脱现实的纷争回归自然,回归自我。而儒家思想陷入了矛盾:它在这个动乱的年代已经实在无法成为社会的规范和主流,可也不能完全从人们的思想里消失,于是就有了"援道入儒,儒道合流"的玄学。

"魏晋名士好老庄,何晏有《无为论》,王弼有《老庄注》,阮籍有《达庄论》,郭象有《庄子注》,嵇康则标榜'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国史概要》)

而真正反映"魏晋风流"的精神特质的,是不为外物所累,率性而为的言行风范: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斟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雪夜访戴

庄子自然纯朴的审美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恬淡纯朴的自然意境,它要求人们去掉人为造作,提倡回归自然,持守自身质朴的本性。在他看来,符合自然本性的才是美的,自然而然就是美。陶渊明描写他的恬淡纯朴的生活,写出了生活的脱俗超然,正应和了道家的艺术境界:"少无失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这样的逃避现实的方式是很多名士所选择和追求的,这是他们洁身自好的最好途径:既表露了自己对当权者的不满,又比较安全,也符合老庄思想反对功利的价值观。他们也向往着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无君无臣,自耕自织,无忧无虑。

可现实生硬地刺痛着梦想:曹操为消除异己,就杀死了孔融、杨修等名士;到了魏晋政权交替,曹氏和司马氏殊死斗争,被害的就有何晏、嵇康、夏侯玄等人,到了两晋,政治环境不断恶化,以至于"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评论政治是不敢的,为了填补精神空白,专谈玄理的清谈风行,而清谈的内容,主要就是《周易》、《老子》、《庄子》这"三玄",突破了"独尊儒术",又结合了儒家思想,达到了哲学上的一个高峰。

归去来兮图-临清流而赋诗


PS:这里补充了一个彩蛋,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不喜欢14,所以故宫系列我要凑一个15;二是我比较喜欢魏晋风流,因此借着 洛神赋图顺便做一个魏晋的内容。

最后,推荐大家看《世说新语》的动漫~B站一搜就有~

『干杯故宫览丹青』——一个简单科普系列第二季1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