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down 04:孤独女王的最后守望
写在前面:本文是在“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服役和沉没前后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推演和小规模艺术处理后的结果。事实基于英文版舰船服役动态和百度百科,而描写则参考了《最后一役》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部分描写和画面构建可能存在出入,还请多谅解。最后还是要补一句:不喜勿喷!
封面是“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沉没。

正片开始:
“如果真的有地狱,那它一定是这副模样吧......”
“有个战友告诉我,那艘战列舰将会一直作战到第三帝国取得胜利,但现在,我正望着她在海水中渐渐沉下去.......”(摘自Countdown 01)
1941年5月24日-5月27日,“莱茵演习”行动,两艘传奇般的战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俾斯麦”号战列舰相继沉没,超过3500名各方水兵葬身于冰冷的北大西洋之中。
在“莱茵演习”行动之后,德国指挥层对德国海军完全失去了信心。希特勒就此将注意力转向了陆上。“俾斯麦”号战列舰沉没后不久,1941年6月22日,一战爆发27周年当天,这位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元首撕毁了油墨未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
但就如同日本帝国海空军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一样,德国的进攻唤醒了沉睡巨人的力量。莫斯科,列宁格勒(彼得格勒),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这一系列苏联境内的地名,成为了德国陆军惨败的代名词。而德军在东线溃败的同时,在海上的舰队也没有被盟军放过。
1942年2月26日,“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在与英军作战后重伤,不得已被德军自己施放的鱼雷击沉;1943年12月26日,“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与英军英勇作战以后战沉(具体的战况可见@Von-Bismarck- 的《碧蓝航线人物志(4):好战沙恩,永不言弃》);由于纳粹德国指挥层对于德国海军有意无意的忽视,这样的损失对于德国海军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现在来看,“提尔比茨”号战列舰(KMS Tirpitz)是唯一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了。
从修理的船坞离开,它的身影就这样孤独地漂浮在海面上,标志性的巨炮茫然的指向前方。舰上的2200名官兵和300名伤者并不知道,他们正在驶向何处。就连那些给“提尔比茨”号战列舰下达作战命令的海军部官员们也并不清楚,这艘德国历史最后的战列舰将要驶向何方。

而历史给出的答案,是死亡。

“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历史上建造的最大的一艘战列舰,作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二号舰,这艘战列舰比已经战沉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在体积上要稍微大一些,“提尔比茨”号战列舰长253.6米,“俾斯麦”号战列舰的长度为250.5米;两艘舰艇的宽度是完全相同的,武器装备和装甲厚度也几乎完全相同。“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满载排水量在52900吨左右,比一号舰“俾斯麦”号的满载排水量大了2500吨。

但是总体上来说,“提尔比茨”号与“俾斯麦”号战列舰相比实际上在各方面的性能上并没有大规模的提高,直言不讳地说,“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恐怕只是稍大一圈的“俾斯麦”号。而这也意味着,“提尔比茨”号继承了“俾斯麦”号火力凶悍,装甲坚固的优点,设计理念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Incremental Armor Scheme”(德文,全面装甲防护);但与此同时,它也继承了“俾斯麦”号的缺点:行动缓慢,目标过大。事实上,笔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过,过大的体积和相对于其他舰艇来说较慢的航速也是所有战列舰的共同缺陷。
“提尔比茨”号于1939年4月1日下水。1942年1月23日,“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离开基尔港,驶出德国的基尔运河。与“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作战目标极为相似的是,“提尔比茨”号战列舰这次出战也是为了截击盟国商船队。1942年1月正是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刻,以英,美两国为首的盟军通过北极航线组织商船队为苏联军队提供物资。对这一点,希特勒自然是不能容忍。
“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是德国海军最为强大的战舰,虽然希特勒和德军指挥层已经对德国海军完全丧失信心。但是要对付这些护航商船队,最便捷的选择无非就是“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因为德国空军的大部分兵力正在苏联战场进行空中支援任务或者是轰炸任务,再加上一直都没有能够补齐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的严重损失,所以目前实在是无力顾及北极航线的打击。
就这样,这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二号舰走上了不归路,直到最后战沉,“提尔比茨”号再也没有回到过基尔港。
这艘战列舰花了些时日才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德占挪威的特隆赫姆(Trondheim)。这里具有一座优良的峡湾河口港,“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就停泊在这里。与德军2年之前登陆的纳尔维克港(Narvik)有所不同,那是一座Seaport(英文,海港)。

将自己的战舰停在挪威的峡湾里,似乎是德国海军停泊战舰的特色。8个月之前,“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进入北大西洋之前,这支已经不存在的舰队就曾停泊在挪威的卑尔根(Bergen)港,而那里是挪威著名的峡湾地带。不过也主要是因为挪威可以停泊大型军舰的良港也就集中在峡湾附近。“提尔比茨”号的最大吃水深度为10.7米,而特隆赫姆港的平均水深在11-13米之间,刚好可以支持这艘庞然大物的停泊。
本以为很快就可以出击作战,但是一直到1942年3月6日,他们才接到作战命令。在正午十二点,“提尔比茨”号战列舰从特隆赫姆港出发,前往菲滕峡湾(Fættenfjord)准备拦截由16艘船只构成的,由冰岛出发的PQ-12商船队;以及由15艘船只构成的,由摩尔曼斯克港出发的QP-8商船队。随行的是Z25驱逐舰(KMS Zerstörer 25),Z7驱逐舰(KMS Zerstörer 7)和“弗雷德里希.伊恩”号驱逐舰(KMS Friedrich Ihn),此外还有2艘鱼雷艇。但是,他们几乎什么也没有找到。除了一艘落单的商船以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目标。“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更是在这场行动中一弹未发。最后那艘落单的商船是由驱逐舰击沉的。要说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几乎没有。而且这场极为不成功的行动还导致了一个最坏的结局:
“提尔比茨”号被英国潜艇“海狼”号(HMS Seawolf)发现,这也间接导致了“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在返航途中遭遇英军袭击。
1942年3月7日,下午六点,德军舰队发现一艘落单的苏联籍汽船“伊佐拉”号(Ijora),“提尔比茨”号仍然一炮未发,这艘汽船由“弗雷德里希.伊恩”号驱逐舰击沉。3月8日,在十几个小时海面仍然没有动静以后,实在等的不耐烦的舰长下令取消行动,舰队开始返回特隆赫姆港。
但就在这返航的途中,“提尔比茨”号遭遇了它自从建成了以来第一次有实战意义的袭击。因为英军攻击航空母舰“胜利”号(HMS Victorious)发现了。

3月9日早上9点刚过,这艘战列舰与“俾斯麦”号一样,遭到了12架英军鱼雷轰炸机的袭击,这些鱼雷轰炸机分别来自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的第817以及第832鱼雷轰炸机中队。不过这些鱼雷轰炸机都是老旧的双翼飞机,而这与“俾斯麦”号在北大西洋上的遭遇简直一模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点而已。
由于有了“俾斯麦”号遭到鱼雷打击导致舵机损毁最后被围歼的前车之鉴,“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在这场意料之外的遭遇战之中表现优异。“Feuer!Feuer!(德文:开火!开火!)”在防空炮和防空机枪清脆的射击声中,这艘排水量近53000吨的巨舰开始做出鱼雷规避动作。虽然在鱼雷规避路线上很难瞄准来袭的鱼雷轰炸机,但是在这样的时刻,开火比一切都更有说服力。在来袭的12架鱼雷轰炸机的机身旁边,爆开了一团又一团的黑烟,随着北极圈的风渐渐的飘散在清冷的空气之中。
开火的士兵们本来没抱有什么击落这些鱼雷轰炸机的希望,因为同“俾斯麦”号遇到的问题很相似的是:这些鱼雷轰炸机实在是太老旧,太慢了,导致“俾斯麦”级战列舰比较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和瞄准系统还有雷达无法正常工作。但是在持续了1小时的战斗结束以后,士兵们发现他们不仅躲过了所有这些鱼雷轰炸机投下来的鱼雷,还额外击落了两架前来袭击的轰炸机。
不过这次“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出击大大地刺激了英国人,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炸毁圣纳泽尔的船坞”,因为这座船坞是大西洋沿岸纳粹势力范围中为数不多的有能力修理这艘巨型战列舰的船坞。英国人永远也忘不了那个耻辱的时刻。
1941年5月24日,星期六,凌晨5点59分。丹麦海峡的那一幕刺痛着每一个英国人的神经,时至今日仍是如此。
英国人当然不会再让任何一艘德国战列舰驶入大西洋。
圣纳泽尔船坞在随后英军的大规模空袭之中被夷为平地。
不过在这个时候,“提尔比茨”号正快速驶向纳尔维克港,以寻求港口高射炮的火力支援。
将近9个小时以后,德军舰队于晚间7点57分抵达了纳尔维克港,并且决定在此规避英军的再次袭击。但这时,德军舰队又面临一个问题:除了旗舰“提尔比茨”号以外,其余的3艘驱逐舰和2艘鱼雷艇均没有足够的燃料支持它们顺利返回特隆赫姆港。于是这支德军舰队不得不在纳尔维克港滞留了2天,而至于滞留的原因,则是因为“提尔比茨”号要将燃油输送给这支舰队里的其他舰只,以及为了防止在白天航行被英军再次袭击。
1942年3月12日午夜时分,“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和其他5艘舰艇从纳尔维克港起锚,全速朝特隆赫姆港驶去。不过他们到达那里还是用了几乎两天。3月13日,晚上9点,“提尔比茨”号战列舰上的船员们才终于看见了特隆赫姆港那熟悉的灯光。晚上10点左右,舰队靠岸。“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再一次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只是这一次没有等来作战的命令,而等来了英国的轰炸机。
从1942年3月30日开始,一直到4月29日,这期间,特隆赫姆港里停泊着的“提尔比茨”号3次遭到英国皇家空军的“哈利法克斯”型轰炸机和“兰开斯特”型轰炸机的空袭。但从来没有一次是成功的。倒是英军轰炸机编队这边小损失不断,英军尝试击沉“提尔比茨”号的三次行动共出动两个型号的轰炸机共计107架次,一共损失了13架轰炸机。但是停泊在菲滕峡湾的“提尔比茨”号则毫发无伤,而特隆赫姆港所遭到的炸弹破坏也极为有限。见频繁的出动轰炸机进行轰炸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英国皇家空军最后只好放弃了空袭计划。
不过,尽管在这次为期一周的出征里,“提尔比茨”号战列舰从未有过任何一次主动的对地进攻行为,而这支舰队所取得的战果对于庞大的盟军商船队来说所受到的打击也简直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只凭着这一点就说“提尔比茨”这首次出征毫无意义,无功而返也有失偏颇。至少对于组织护航队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他们的行动必定将会因为“提尔比茨”号这个极大的战略威胁而有所收敛,这也正是德军指挥层想要达到的一个效果。
对第三帝国是好事,但是对“提尔比茨”号这艘战舰本身,被视作战略威胁就不是一件什么好事了。人类的天性和本能就是会用尽自己手头上的一切方法去摧毁让自己没有安全感的事物——我们常常称之为“威胁”。英国人也不例外:英国皇家空军对这单艘战舰进行的频繁的数次空袭就是佐证。
而这就直接导致了“提尔比茨”号的安全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保障。对“俾斯麦”级战列舰一号舰“俾斯麦”号可怕实力的认知使英国政府绷紧了神经,这艘战列舰不可避免的成为众矢之的。
上天似乎不愿让“提尔比茨”号出海作战,仿佛这艘战列舰的命运就是困守在挪威北方的这个小小港口,而从不曾拥有为自己国家的命运放手一搏的机会。苏德战场的局势正一天天的恶化,但是这艘强大的战舰却无法帮上什么忙,甚至连摧毁海上商船队都做不到。
在“提尔比茨”号首次出击4个月以后,一直到1942年7月2日,它才又一次得以出海作战。这次的目标是1942年6月27日从冰岛出发的PQ-17护航商船队。这次出击一开始还算顺利,从下午6点离港以后,这支德国舰队在当天就发现了这支护航商船队。
在北极圈的夜色中,杀气腾腾的德军舰队和商船队正面相遇。刺眼的雪白的探照灯光柱扫向了几乎没有武装的商船队,不过不等“提尔比茨”号开火,舰队里的驱逐舰就已经蜂拥而上。舰炮猛烈地开火,被击中的商船爆炸起火,坦克,飞机的零部件在火球中四处乱飞。有些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直接被炸上了天,看起来就像发生弹药殉爆的战舰。
PQ-17商船队伤亡惨重,这支由36艘商船组成的商船队当中的12艘被击沉。然而北极圈的海况则狠狠地报复了德军舰队一通,在追击PQ-17商船队的残余商船的过程中,至少有4艘驱逐舰触礁而不得不退出行动。1942年7月4日,晚上10点15分,PQ-17商船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称之为“队”的形态,由于德军舰队的持续袭击和追逐,PQ-17商船队的商船只得分散开来,各自为战。祈求德军的驱逐舰,尤其是那艘巨型战列舰不要发现他们。
1942年7月5日,早上11点,这支舰队由阿尔塔峡湾(Altafjord)出发继续执行摧毁商船队的任务。即使是在4艘驱逐舰因为触礁而不得不返航以后,这支德军舰队目前已知的战舰数量也至少有12艘。但是这支舰队扑了个空,一直到当天晚上9点30分,这支舰队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护航商船队的影子。但这并不代表纳粹德国这次没有任何的战绩:是德国空军和U型潜艇舰队抢了这些水面舰艇的风头。空军和潜艇部队联手共击沉了22艘商船,而这22艘商船共搭载了430辆坦克,210架飞机,3350辆陆上运输交通工具,以及近十万吨补给物资。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批物资的损失给苏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对于正在构筑“顿河防线”的苏联红军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打击。
“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这次出战旋即又变的没有意义了,不过在返航途中,这艘战列舰又遭到了鱼雷的袭击,7月5日下午5点02分,苏联海军的一艘潜艇,K-12通过潜望镜发现了“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立即向其发射鱼雷。但是这艘战列舰似乎被好运气笼罩着,这次鱼雷袭击也没有成功,“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再次毫发无伤的离开。
这艘战舰到目前为止,已经在3轮轰炸和2轮鱼雷袭击当中毫发无伤,全身而退。随后,这支舰队在北极圈附近的海域航行了3天,1942年7月8日,这艘战列舰再次泊入纳尔维克港。
但让英国人真正下定决心要摧毁“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则是“提尔比茨”号出击前去摧毁英军设在斯皮尔根岛(Spielgen Island)的一个气象站。不过,这次行动多少有一点“高射炮打蚊子”的味道:因为临时气象站并非是他们自己国内修建的地下避难所,完全没有那种强大的防御力。而且,德军进攻气象站的舰队的构成则更为夸张,这支舰队由“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以及10艘驱逐舰等至少12艘舰艇构成。用德国海军的仅存的主力舰只前去摧毁一个小小的临时气象站,未免有意气用事的味道。
1943年9月8日,这12艘德国军舰围住了这座英国的临时气象站。12艘舰只的主炮和副炮一同向斯皮尔根岛上的气象站剧烈开火,这是无差别攻击和地毯式轰炸。岛上腾起巨大的烟柱和火球,气象雷达的碎片四处飞散,临时搭建的建筑轰然坍塌。岛上几乎被掀去了一层地皮,临时气象站很快就被完全摧毁了。
由于舰只众多,所以这次行动德国舰队速战速决。等到接到警报以后赶来的英国舰队抵达现场时,只看见了满目疮痍的废墟,和还在燃烧的残骸。而“提尔比茨”号则早已经逃之夭夭,不见踪影了。
这是“提尔比茨”号战列舰自下水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动攻击行为。不知是不是前几次的成功规避耗尽了这艘战舰的所有好运气,行动结束4天以后,1943年9月12日,在港中静静停泊着的它被英军的三艘袖珍潜艇袭击。
一名水兵刚刚下船,打算在这里散散步。
而舰上的水兵们则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有人在聊天,有人在检查仪器,有人正在读书,还有的正在为9月8日的成功袭击而庆祝,还有的人在商量着要不要请假上岸喝点什么。
这时,英军的袖珍潜艇已经神不知鬼不觉的突破了纳尔维克港周围的防御水雷网。向“提尔比茨”号施放了两颗水雷,而当舰上的船员看见水雷的轮廓是,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
一名在港口抽烟的巡逻士兵目睹了爆炸的时刻:随着两声他一生也不会忘记的巨响,两根粗壮的水柱在“提尔比茨”号船舷边腾起,接着爆炸的威力显现出来,这艘巨型战舰被炸得从水面上腾起,然后又落回水中,激起的波浪打湿了岸上的水泥地面。那个刚刚走了没几步的水兵被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上,耳朵里流出了殷红的血:他的耳膜被震破了。
舰上的水兵的经历更是令人恐惧:就像是全速行驶的客轮撞上了冰山一样,整艘战舰剧烈的震动,沉闷的响声从下方的舱室传来。正在聊着天的水兵被掀翻在地上,靠近爆炸点的舱室的人的遭遇则更为悲惨:他们大多数被冲击波给掀飞了起来,就像是在突然俯冲的客机里的没有系安全带的乘客,撞在了金属制的舱壁上。靠爆炸点最近的一名舰员被当场炸死,40名舰员在爆炸带来的震荡中收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大部分是撞击或者切割导致的伤害,还有少部分舰员烧伤和骨折。
但灾难还没有结束,随即,靠近爆点的水兵都听见了舱室进水的声音:爆炸对轮机舱和发电机舱外部的船壳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冰冷的海水源源不断地灌入这两个舱室。随着轮机和发电机的进水停摆,“提尔比茨”号战列舰还是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三艘发动袭击的英国袖珍潜艇在15分钟之内接连被击沉,但是这已经挽回不了“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损失。
这次袭击,严重损毁了“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心脏地带,肯定是免不了一场大修了。
本来海军是想要将这艘战列舰用拖船拖回基尔港进行修理的,但是接任雷德尔成为海军元帅的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却不同意这个计划,他认为如果将这艘巨型战舰用拖船拖回基尔港的话,不仅容易有进一步进水的风险,还有可能被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给盯上,而一旦被盯上,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的“提尔比茨”号将难逃被击沉的厄运。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邓尼茨元帅下令就地修理“提尔比茨”号。
1943年11月开始,“提尔比茨”号开始接受德军的修理。但这次并不是20天到30天就可以结束的常规检修;也不是超过50天,但不会超过100天的普通维修,而是一场关乎“提尔比茨”号这艘战舰命运的大修。
而实际上这场旷日持久的维修足足持续了200天。
在这期间,不幸一直笼罩着纳粹德国海军。
1943年12月26日,晚上7点45分。“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巡洋舰遭到英国皇家海军围歼,在仅剩2门150mm副炮的情况下,1968名船员一直都没有放弃抵抗,直至沉没。而随后,随着东线战场战况的急剧恶化,本来与“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并肩作战的另外的大型水面舰艇也纷纷离开挪威返回德国本土。“提尔比茨”号一下子就成为了唯一一艘驻扎在挪威北方地区的德军舰艇,也正是因为如此,“提尔比茨”号才得到了那个最为著名的绰号:“北方的孤独女王”。
的确,如果单纯的作为一个绰号而存在,这绰号更像是法国人的杰作而非德国人,因为乍一听上去“北方的孤独女王”,可能还有几分浪漫。但实际上,这个绰号充满了无奈与辛酸。因为这体现出德国海军以及德国本身实力的彻底衰落,从而这个国家不得不调动自己几乎全部的海外舰队来守卫本土。
寒冷,空洞,虚无。这就是这场战争给这艘战舰已经舰上的2600名乘员所带来的一切,虽然煽动和欺骗还暂时没有使这些不利于战斗的想法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无疑的是,这次大修是“提尔比茨”号战列舰走向末路的开端。
这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不过即使是在大修期间,“提尔比茨”号也没能换来片刻的宁静。尤其是在盟军发现这艘战舰的修理地点以后,情况急转直下:1944年2月12日,4架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尝试在维修地点将在接受最后检验的“提尔比茨”号给炸沉,但是在德军防空火力的拼死保护下,这些轰炸机没有成功。的确,德国海军不能再失去一艘战列舰了,因为这是德国海军最大的一艘,也是最后一艘战列舰。如果再失去“提尔比茨”号的话,德国海军就已经没有一艘可以称为“战列舰”的水面舰艇了。
不过,“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最终还是完成了这次修理。1944年3月15日,这艘战舰挺过了这道坎,开始进行海试。
然而历史证明:“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好运气,真的已经用光了,接下来的8个月里,这艘战列舰遭受了7次中等规模以上的袭击。
除了1944年11月22日的那次致命攻击以外,最严重的一次袭击发生在“提尔比茨”号刚刚被修复后不久的1944年4月3日。
这艘战列舰上的水兵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
北极圈内的日出来的并不算特别早,也只比德国首都柏林的日出时间早上1个小时,而至于一年当中的极昼还至少要有一个月才会到来。这艘漂浮在海面上的战列舰正在群青的天幕下进行着试航,远处的海平面以及海平面附近的天空已经被朝阳的鲜红色所浸染,这表明,很快太阳就要升起了。但是“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舰上建筑和船体从远处看还是灰黑色的轮廓,舰上的时钟的指针正缓缓地滑向数字“12”。
这时,甲板上正在检查副炮工作状态的一名士兵突然听见了飞机的声音。很明显,在这种时候,飞来这里的肯定不是德国空军的飞机。而随着引擎声的临近,他们辨认出来了,这是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
“Das britische Flugzeug kommt!Feuer!Feuer!(德语:英国人的飞机要来了!开火!快开火!)”,他大声吼道。
“Herrgott noch mal!Es ist ein britischer Bomber!(德语:上帝啊!是英国轰炸机!)”枪炮官看见了英军“兰开斯特”型轰炸机正穿透晨雾朝这艘战舰直扑过来。
“Verdammt noch mal!Flakgeschütze!Feuer!(德语:该死的!高射炮!开火!)”甲板上此时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水兵已经登上了防空炮的作战位置。全舰94门防空火炮一齐指向了还尚未大亮的天空。
“Für Deutschland!(德语:为了德意志!)”随即,德军的防空火炮开火。不到半分钟,整艘战列舰就已经成为了一座火山。但是,英国轰炸机还是向“提尔比茨”号直冲过来。这时候,德军战列舰薄弱的防空能力直接导致了悲剧。
众所周知,“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火力极为凶悍,“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以及斯皮尔根岛临时气象站的毁灭均可以佐证这一点,虽然这两艘战列舰均没有配备像英国战列舰“罗德尼”号(HMS Rodney)那样的406mm口径巨炮,但是其精准度弥补了口径上的缺陷。但德军战列舰除了具有所有战列舰都具有的速度慢,目标大的缺点之外,最大的缺点就是防空火力薄弱。
不要忘了,“俾斯麦”号战列舰的防空火力甚至都无法击落可以称之为老古董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而现在面对英军的轰炸机则更是力不从心,虽然防空火力网相当密集,但是却起不到很好的效用。终于,在目击英军轰炸机以后不久,英国人扔下了炸弹。
“Sei vorsichtig!(德语:小心点!)”这是枪炮官的声音被重磅炸弹的爆炸声盖过之前,甲板上开火的水兵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下一秒,天翻地覆。
随着“提尔比茨”号被10枚225公斤炸弹和4枚775公斤重磅炸弹命中,巨大的爆炸声使得靠近爆点的幸存水兵耳膜穿孔,出血。有人看到上一秒还匍匐在地掩蔽着的战友下一秒就被爆炸炸的粉身碎骨或者直接被气浪掀进了海里,在飞进海里之前头还狠狠地撞了船体旁的栏杆,那一击足以把人的脖子折断。爆点附近的副炮弹药也在冲击波中殉爆,炸飞了开火的水兵的腿或是手臂。甲板上弹片乱飞,有水兵来不及匍匐掩蔽就被飞行着的炽热的金属碎片给直接击死。大量的防空火炮在轰炸中被摧毁,同时炸弹还给甲板和船体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破坏。
而且打击还不止于此,由于防空火力网的崩溃,英军的飞机甚至低空掠过甲板,机上的飞行员甚至在用机载机枪扫射争相逃命的德国水兵。而更糟的是,虽然英军的轰炸并没有直接击中这艘战列舰的舰桥,但是在舰桥周围爆炸的一颗重磅炸弹还是将指挥室里指挥反击的海军上校汉斯.卡尔.迈耶(Hans Karl Meyer)击成重伤。而这也导致了他不久之后不得不返回陆地上的医院养伤,接替他担任“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指挥官的是沃尔夫.荣格(Wolf Junge)海军上校。
等到烟雾散去,“提尔比茨”号战列舰上共有122人阵亡,316人受伤。
在返回航空母舰之后大约一小时,这些轰炸机重新挂载了炸弹,一个小时以后,6点36分,英军轰炸机再一次发动了第二波进攻。德军这次的防空火力总算是起了作用,英军的轰炸机被陆续击落了3架,剩下投弹的飞机也无一命中“提尔比茨”号的船体上。不过实际上,这3架轰炸机的损失对英军轰炸机编队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必须要指出的是,这是使“提尔比茨”号战列舰走向末路的三次大规模轰炸行动之一,而接下来的两次则比第一次更具有毁灭性。
因为这第二次袭击,英军轰炸机投下的是英国新研制的“高脚杯”巨型炸弹(Tallboy)。如果说终结二战的热核炸弹是借用了并不属于地球的链式反应的强大力量,那么这种炸弹就是常规炸弹的登峰造极之作。“高脚杯”之所以被称为“高脚杯”是因为这种巨型炸弹的外形狭长,这种流线型设计令人很容易联想到聚餐时用来喝红酒的高脚杯,所以才得到这个名字。
这枚炸弹里面填充了超过2360千克的D-1混合炸药(其实这就是黄色炸药与铝末混合一起以后的产物),这种炸药由于铝末的加入,所以这2360千克混合炸药的爆炸当量大约相当于超过3500千克的TNT炸药。而这枚炸弹除了大爆炸当量以外,还有一个特点:穿甲能力极强。英国人在这种巨大的炸弹的的尖端部分装上了一个厚度超过10厘米的钢锥,而事实上这炸弹本身的重量在下落时的动能足以使炸弹穿透装甲,加上这种钢锥,穿透力更是大大增强。在实验中这枚炸弹曾经穿透过超过5米厚的混凝土层,“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装甲最厚的地方也不过350毫米。使用”高脚杯“炸弹击穿”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装甲简直是小菜一碟,当然和1944年10月25日那天,栗田舰队的所作所为相似,英军的行动实在是无法避免”高射炮打蚊子“的嫌疑。
不过尽管关于英军用如此巨大的炸弹来袭击一艘战列舰是否有必要一直有些争议,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效果出奇的好。顺便一提,正是击沉“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行动使这种算不上很实用的巨型炸弹一战成名的。
“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在受到炸弹洗礼以后又去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维修,一直到1944年7月1日才再次准备好进行海试。不过从1944年8月22日到8月29日这一个星期当中,这艘德军战列舰遭到了英军的3次大规模空袭,不过由于德军吸取了上次仓促应战的教训,再加上防空烟幕和防空火力配合得当,这3次袭击都没有成功。
正是在这连续的失败的刺激下,气急败坏的英国军队这才决定拿出“高脚杯”炸弹用以击沉这艘战列舰。
1944年9月15日,星期五,一早,德军水兵就发现,大约20架英国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正朝着“提尔比茨”号冲过来。而且目力所及范围内的轰炸机还都只挂载了一颗炸弹,虽然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情,但是他们也来不及想那么多了。
“Rauchbombe!Bombers kommen!(德语:烟雾弹!轰炸机来了!)”
“Flakgeschütze!Schlagen Sie diese Bomber hart!(德语:高射炮!打这些轰炸机!狠狠地打!)”呐喊声回荡在甲板上。
正向这艘战列舰扑来的是从苏联境内起飞的英军“兰开斯特”轰炸机,大部分轰炸机上面均挂载了一枚“高脚杯”炸弹,所以这两个轰炸机中队一共挂载了21枚这种巨型炸弹。
德军面临的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不被命中一颗炸弹的情况下击落,或者至少要暂时防御住这一轮的进攻。因为一旦被击中,这艘战列舰就完了。
当英军开始投弹的时候,烟幕和防空火力网弄得英军飞行员几乎无从下手。但是在这一片混沌之中,英军飞行员还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投了弹。的确,命中率不高,大多数的“高脚杯”都落入了海里,激起了巨大的水柱。
轰炸机中队的长机上的飞行员按下了投弹按钮。
这枚重5吨的炸弹从飞机上坠落。速度越来越快,似乎行将突破音障。由于气流的影响,它的姿态似乎不大稳定,与周边空气的摩擦使得那锐利刺耳的声响更加明显。接着这枚炸弹在空中转体90度左右,那特制的钢锥朝下,狠狠地砸向“提尔比茨”号的船体。而在舰上处在舰首附近的一名船员则绝望的目睹了这枚炸弹砸向甲板。
“Gott ah!(德语:天啊!)”他面如死灰的望着这枚炸弹穿透了他脚下“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装甲层,在落到水平龙骨附近时,这枚“高脚杯”猛烈的爆炸。
在一瞬间,耳膜似乎被震穿,一股温热的液体从两耳的耳道里溢出来。巨响无非是一瞬间的事情,不过在彻底失去听力之前,耳鸣是他最后关于声音的记忆。随即冲击波把他的身体掀了起来,他看到碎片和弹片从爆点呈放射状四散飞溅,巨大的声响和冲击使他的眼前发黑,但是他还是能清晰地看见:那些致命的碎片正在朝他飞过来。不过幸运的是,大多没有击中要害。但还是有弹片扎进了膝盖和小腿,但在鲜血喷溅出来的一瞬间,他竟奇迹般的没有感到疼痛。他在空中翻滚着,有几次,那些钢铁的碎片几乎擦着他的头飞过去。他知道,一旦被那些东西当中的任何一片击中,他这条命就会交代在这里。另一位被爆炸掀翻的水兵目睹了他在空中像个体操冠军似的翻滚着的全过程,直到最后,他一头撞在栏杆上,终止了这次悲惨的体操表演。
那个水兵收回视线,望着自己身下的甲板:这厚重的甲板甚至因为剧烈的爆炸而从船体内部变了形。他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这艘船,大概已经没救了。
而事实也几乎是如此:“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右舷被炸出了一个长14.7米,宽9.6米的大洞。由于炸弹在舰首部分发生爆炸,所以在进水以后,“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舰首吃水深度增加了至少2.4米。换句话来说,这艘战列舰的舰首严重下沉。
“提尔比茨”号又一次失去了航行的能力,就像1943年9月12日的那次袭击所造成的后果一样。
但无论怎么说,“提尔比茨”号战列舰还没有沉没。对于已经走向没落和崩溃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来说,这艘在别国看来已经失去实际作战价值的战列舰还是有用的:航行到不远处的特罗姆瑟港(Tromso)作为移动炮台来继续使用。
在承受了接二连三的严重战损以后,“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已经不可能再被修复了。荣格上校清楚,以这艘船目前的状况来看,是否能航行到特罗姆瑟都是问题。不过他还是忠实地执行了海军部下达的命令:在短暂的抢修之后,“提尔比茨”号战列舰以仅仅只有大约八节的速度驶向了它最后的归宿。
特罗姆瑟。
至今这里还都是挪威重要的港口之一,海军部把“提尔比茨”号部署在这里,名义上是为了等待盟军进攻挪威时,为德国守军提供火力支援。但相比于所谓提供火力支援,海军部把这艘已经不再是主力舰的战舰部署在这里,抛弃它等死的意图恐怕更为明显:因为特罗姆瑟以及附近海域已经处在苏格兰皇家空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了。但明知道是这样,“提尔比茨”号还是去了。它到达特罗姆瑟那一天,是1944年10月16日。
接下来便是漫长与痛苦的等待,接下来的两周里,甚至连一架英国皇家空军飞机的影子都没有出现。
荣格上校无比沮丧,他认为在他的指挥下,“提尔比茨”号不仅挨了炸弹失去了航行能力,还不得不继续困守于此。除了1944年10月29日英国皇家空军进行的象征性的轰炸袭击以外,其他的时刻,“提尔比茨”号能做的除了等待以外,什么都没有。
“提尔比茨”号和舰上的2600名船员只能在这北方的寒风中等待那并不存在的作战行动的开始。
但荣格上校最终还是等不住了,他于1944年11月3日离任,由海军上校罗伯特.韦伯(Robert Weber)接任“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舰长。
不过荣格上校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的离任保住了他的性命。
因为9天之后,1944年11月12日,这艘战列舰的生涯就走到了尽头。
英国人扔下的数十枚“高脚杯”炸弹中,有3枚击中了“提尔比茨”号。而比“俾斯麦”号更为惨烈的是:“提尔比茨”号甚至没能保持舰体的完整。第一枚“高脚杯”炸弹爆炸时,位于船体前部的两个主炮塔当中的一个被直接从底座上直接炸飞;厚重装甲竟然被炸碎了,钢铁和混凝土的碎片甚至飞到了足足3海里之外。
而另一颗高脚杯则直接贯穿船体左舷锅炉舱正上方的装甲,彻底摧毁了锅炉舱并且将左舷外侧炸开了一个口子,破口从主甲板一直蔓延到到装甲甲板、鱼雷舱壁、直至船的龙骨,足足有14米长,而这导致左舷主锅炉和主机舱迅速进水,舰体开始逐渐向左倾斜。
现在的时刻是1944年11月12日,早上9点44分。
一分钟后,舰长下令弃舰逃生。
紧接着,第三颗高脚杯命中了“提尔比茨”号左舷的一门副炮,而这一炸则引发了弹药仓殉爆。
上午9点52分,“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倾覆沉没。
值得一提的是,这艘船的沉没方式,和3年之前在布雷斯特附近的公海上沉没的“俾斯麦”号几乎完全一致:向左倾覆后缓缓沉没。

971名水兵与舰同沉,包括刚刚上任舰长9天的罗伯特.韦伯海军上校。

“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残骸就那么一直沉在海水中,直到战争结束。
说是残骸,但实际上这艘战列舰的舰体还保持完整。
战后,挪威政府由于建筑材料短缺,就拆解了“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残骸的一部分作为施工时所需要的金属挡板。而战舰上的发电机则被用于一家临时发电厂,它为特罗姆瑟附近的一座渔业工厂进行供电。
一艘战列舰的传奇就以这样的结局草草收场。
这就是这位孤独女王的末路。
数载踞于港未曾展露锋芒,欲复铁血辉煌,将本应醉卧沙场,怎甘心称女王?
再回首瞭望,双舰纵横大洋,剑斩皇家荣光,望碧海茫茫,遍体鳞伤四海敌藏,旌旗亦扬...
愿与君共葬...(选自填词作品)

布雷斯特的匆匆一瞥,特罗姆瑟的孤独守望。
这就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故事,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迎来了自己的末路,并在这烈火和浓烟之中写下悲壮的一笔之后匆匆消逝。
尽管令人扼腕,但不可否认的是:
比起那些被拆毁的战舰,这无疑是作为战舰对于自己宿命的最好的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