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豆瓣9.0,在它面前,现在的国产青春片都是垃圾!

2022-06-30 10:34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图片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主演谷智鑫后来没红呢?

我想这是因为他扮演了一个魅力远远超过演员本身的角色。他没有办法把这份不属于他的魅力带到其他作品中。其实不光是谷智鑫,作为一部青春偶像剧,除了后来改行的钱枫,这部剧中的年轻演员竟然没有一位走红。

这恐怕都是因为在观众眼里,真正的偶像并不是这群演员,而是剧中人。


图片

《恰同学少年》(2007)


01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POST WAVE FILM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23集的青春类电视剧。 它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和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才俊,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慷慨激昂的精神面貌,以及情窦初开时,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 

图片


在这个基础上,《恰同学少年》还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探究了教师应该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现实问题。 也就是说,《恰同学少年》在“探讨何为青春”,以及“如何表现青春”的基础上,还贯穿了一条“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 

图片

 这种学生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和教师们传道授业的现实责任,让《恰同学少年》成了同类青春类影视内容里的佼佼者——换个更直接的说法就是: 在《恰同学少年》面前,当下的国产青春类内容,都是垃圾! 其实看这部剧时,很多人会有疑问,里面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事实上,这种虚实相接的叙事手段,正是主创们聪明的地方。 

图片


他们在历史中,截选出这么一段语焉不详的年代,然后想象出丰富多彩的故事。 故事也许是假的,但是剧中人却是真的,他们的性格是真的,他们的情感是真的,他们的选择也是真的。 这里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如何描绘一位伟人的成长。 这一切,起始于一群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相遇。 在湖南一师,毛泽东像是一块磁石,吸引着一群良师益友,聚集在他的身边,他们相互砥砺,终成大器。 

图片

 在真实的历史中,杨昌济与毛泽东相遇或许是个偶然,但是电视剧为杨昌济选择在湖南一师任教提供了理由。 这一天,杨昌济来到湖南一师。他本打算推辞掉校长孔昭绶的聘书,可校长却先求他看一下两位考生的试卷。 其中一位考生,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并不通畅,文笔也很粗糙。 

图片

 接着,镜头切到了这位文笔粗糙的考生,他正和几位新认识的同学在长沙街头吃臭豆腐。 其他人都在担心考试结果,唯独毛泽东毫不在意,他反而对萧子升不爱吃臭豆腐大感诧异。说这是天下第一美食。而且越辣越好。 

图片

 这场吃臭豆腐的戏很有趣,它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毛泽东爱吃辣,这是在呼应观众的常识; 第二层,毛泽东非常自信,这是在强化人物性格; 第三层,臭豆腐是一个比喻,这群伙伴里,有些人志同道合,而有些人终将分道扬镳。 但这并不妨碍少年的友谊。就像多年以后,我们与儿时的玩伴渐行渐远,终于不再联系。但当年的那份感情,无论是同窗友谊还是两小无猜,都弥足珍贵。 接着镜头又切回到学校,杨昌济对毛泽东的文章给出了自己的批语,八个字:豪气冲天,胆识过人。 

图片

 最后杨昌济断言,此子当成非凡大器。 看历史剧最过瘾的地方就在这里,你知道他说的都是对的。 而因为毛泽东,杨昌济选择留下来任教。 但这又何尝不是校长的“诡计”呢?他早已看过毛泽东的文章,他知道这匹千里马能留住杨昌济这位伯乐。 而这位伯乐,也为千里马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第一次到杨昌济家里,由杨老师给他开“小灶”,教给他“修学储能”的道理。 

图片

 一棵幼苗,想要成长为参天大树,既需要知识的灌溉,又需要素养的剪裁,既需要学以致用,又需要知行合一,既需要深刻,又需要渊博。 这要求极高,所以杨昌济也只能终其一生,去寻找那符合要求的“一二良才”。而在湖南一师,他找到了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 而这些人,能够实现杨昌济“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期许。 

图片

 在修学储能的修行中,毛泽东渐渐明白了拥有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意义。 在一次与老师的交谈中,毛泽东说:
“得真理也只是第一步,修学也好,储能也好,其目的都是在改造社会,而改造社会,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有再大的本事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我想扩大自己的交流范围,结交更多的有志青年,他日方可成为中国有所作为的新生力量。” 然后,从一个“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开始,到学生读书会,再到进步青年社团,志同道合者不断聚集,再然后,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整个中国,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图片

 而在电视剧的结尾,修学储能的修行终于得到了检验。 毛泽东和他的伙伴,率领200名学生军,劝降了3000名北洋溃军,让长沙城免于一场灭顶之灾。 这样的行动,让一群从湖南一师走出来的莽撞少年,终于发生蜕变,成长为真正的革命者。 

图片

在真实的历史中,毛泽东只回忆了一句话:
这是我从事军事活动的开始。


02

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POST WAVE FILM


看这部剧,我们就像是一群穿越回过去的人,我们知道剧中人最后的命运。 但他们并不知道。 他们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路是否正确,他们不知道未来的路多么坎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是否能得到一个结果,他们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看到那个结果。 但并不求得回报,甚至功成不必在我,而只是去拼搏,去牺牲,这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图片

 在电视剧的最后,按照真实改编的惯例,要把剧中人的生平和最后的结局做出交代。 有些人我们耳熟能详,而有些人我们并不熟悉。 但即便是那些熟悉的人,你也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生命甚至没有走出自己的青春。 比如说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8岁。 

图片


还有蔡和森与向警予夫妇,牺牲时也年仅36岁和33岁。 还有那位一枪挽救了毛泽东空城计的郭亮,牺牲时年仅27岁。 电视剧里有一段情节,毛泽东与伙伴们夜雨中登上岳麓山,放出豪言壮语。 毛泽东:“大风怎么了?大雨又怎么了?古人云:‘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今天我和老蔡,算是好好体会了一把。” 蔡和森:“没错。风,浴我之体;雨,浴我之身;烈风骤雨,浴我之魂!” 

图片


狂放吗?狂妄吗?那一长串牺牲的名单告诉我们,他们所说出的那一句句豪言壮语,都将会用生命去证明。 而正是这些最终被历史所证明的激情与热血,彻底打动了我们。 让这部电视剧至今在某瓣上的评分仍然是9分,这也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评价。 就像豆瓣最高赞的短评所言:“我觉得中国青年都该看看这部剧,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比现在某些无病呻吟的青春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图片

 我想人们对于这部剧的追捧,其实也是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青春不该是躺平、摆烂的样子。 在一期《十三邀》中,许知远采访了作家黄灯。 在采访中,黄灯表达了她的焦虑,那就是当下的年轻人正在失去活力,变得温良而又沉默。 在她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学生的心态不是这样的。 

图片

《十三邀》第六季

当年的大学生,或许同样贫穷和困顿,但却张扬着年轻的生命力,虽然只是一个学生,却感觉整个世界都与自己有关,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公共事务。 而如今的大学生,不再关心世界,他们只关心自己,没钱也不敢谈恋爱。 内卷也好,躺平也好,这都是时代施加给这一代年轻人的姿态,并没有太多选择的空间。 于是,在这样一个年轻人普遍丧失欲望的年代,这样一部主旋律电视剧,竟然让我们感受到青春久违的样子。 

那是一百年前的一群年轻人,他们身在苦难之中,前路一片迷茫。 但他们并没有失去活力,他们不颓唐,不瑟缩,为了理想和这个国家,他们义无反顾。 正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曾如此真实地生活过,热爱过,奋斗过,最后竟真的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这如何不让他们光彩照人? 

图片

 然后,再回到多年前的那个早晨,毛泽东开始背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随着一个又一个白衣少年的加入,声音响彻天际: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这一幕如此动人,而我们坚定地相信它曾经发生过。 

图片
图片



作者丨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编辑丨杉水    排版丨逍遥


图片
图片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豆瓣9.0,在它面前,现在的国产青春片都是垃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